APP下载

国家搜救 我要找到你

2018-09-10于宛尼

中国工人 2018年3期
关键词:漂浮物小艇海巡

2014年3月8日,马航370航班失联的消息震惊世界。机上载有227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其中有154名中国人。

随后长达200多天的日子里,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的指挥调度下,中国海上救捞职工紧急出动,在茫茫大洋上展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国家搜救行动。4年以后,马航370航班的故事依旧没有最终的结局。那些搜救的日日夜夜,依然栩栩如生。

2018年1月10日,马来西亚政府重启马航370航班客机搜寻工作。围绕着这架飞机的一切,再次引发世界关注。

1月29日,澳大利亚副总理沃伦·特拉斯发表声明说,中国搜救船“东海救101”将于2月抵达南印度洋,以协助澳大利亚一同搜寻。

对于曾经参与过寻找马航370航班的中国搜救队员来说,4年前的搜救画面始终从未忘记。

(一)

2014年3月8日,北京。

交通运输部大楼,因为是周末,空旷得没有几个人影。

7时49分,大楼三层的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被一阵急促的铃声划破。电话中传来的是更为急促的声音:“你好,我这里是中国民航局总调度室,报送你处急件,请查收。”

值班人员拿起传真件,一下子惊呆了——

“0时42分,一架由马来西亚吉隆坡起飞的波音777-200客机,信号于1时20分在雷达上消失,机上载有大量中国乘客。”

10时,时任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召开紧急会议。“我宣布,立即启动交通运输部一级应急响应!”

随后,南海救助局、广州打捞局和广东海事局、海南海事局相继启动一级应急响应,14艘专业救助船、6艘海事执法船及2架巡航救助飞机做好了应急出动准备。

5个小时以后,越南提供的客机最后失联海域的坐标,传到中国海上搜救中心。

北纬6度56分、东经103度35分——这个处于泰国湾的位置,是当时唯一得到确认的信息。

“所有待命救助船舶,立刻出动!”杨传堂下达命令。

军令如山,中国专业的救助力量搭载着专业潜水员、打捞专家以及巡航救助直升机、专业扫测设备,从不同的停泊地点同时全速赶往泰国湾。

一次前所未有的国家搜救,就此展开。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我要找到你。

(二)

呼啸的北风,飞逝的海水。

希望在前方,生命在等待。

中国所有的主要航运企业,都得到了中国海上救援中心的通知,要求所有途经疑似关注海域的相关船舶注意观察海面情况,发现可疑情况随时报告。

泰国湾地处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之间,旧称暹罗湾,在太平洋的最西端,位于南海西南部,是Y字形的短边。那里气候条件复杂,受季风影响严重。

3月11日,“南海救101”轮距离疑似失联海域地点越来越近。

有着丰富救助经验的船长于志革紧盯着海面,紧张的气氛从搜寻队员紧锁的眉头散发出来,即使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万分的努力。

因为连续全速前进,机舱温度达到了50摄氏度至60摄氏度。轮机长洪俊知道,任务海域是低纬度地区,气温和水温都高,对于主机长时间满负荷正常运转是很大考验。他和于志革商议后决定,加强主机运行工况的监控,值班人员由2人增加到3人,设备的巡视时间由间隔一小时缩短为半小时,及时启用备用冷却设备。

目测是搜寻的主要手段。能见度较好的情况下,目测范围一般在1海里左右,船的航行轨迹间距要保持在2海里。有洋流时,就顺着区域边界沿着洋流方向“回字形”前行。当海流静止、海面平静时,则会以区域中心点为圆心,采取拓展矩形法搜索。

“南海救101”轮把全体人员分为6个瞭望组,白天每组8人,夜晚每组6人,进行24小时昼夜不间断搜寻。二副牟卫杰负责值守在驾驶台一侧,用肉眼结合利用望远镜、雷达进行瞭望。他专注地瞭望,目光在海面上缓缓移动,神经高度绷紧,海面上的任何细微的异样,都会引起强烈反应。

“发现漂浮物!”

15时17分,牟卫杰突如其来的叫声令人们的心头一紧。

“在哪里?”

原本静寂的驾驶台,一下子喧闹起来。顺着牟卫杰手指的方向看去,前方不远处一抹橙色映入大家的眼帘。这是出动以来第一次发现漂浮物,奇迹也许即将出现!

驾驶员立即减车,报告船长和随船领导。于志革亲自操船,并安排水手做好捞上漂浮物的准备,水手长立刻带着两个水手奔向后甲板。

“南海救101”轮缓缓向橙色物体靠近,逐渐看清那是一件救生衣。在于志革娴熟的操船技能和几个水手的密切配合下,捞网、捞钩齐刷刷地伸出去,救生衣被精准地捞起。

水手长仔细辨认,从标志上确认这只是一件船用救生衣。尽管心里早有准备,大家还是难以掩饰脸上失望的表情。

(三)

3月21日。

全速驶向巽他海峡的“海巡01”轮一路颠簸,到达印度圣诞岛以南的南部搜寻海域。风浪潮涌开始加剧,船员在船舱内走动脚步凌乱得像跳舞,看着电脑屏幕三五分钟,便感到头晕、发汗。

天气看起来很好,天际线刀割般横繞在十几海里外。瞭望员开始了24瞭望是搜寻中最普通也十分重要的任务。小时不间断的目视搜索。这片海域非常干净,几乎看不见途经的商船,任何人造的漂浮物,都清晰可见。

15时45分,“海巡01”轮突然停船,有船员大喊,“海面上发现东西了”。

巨大的“海巡01”轮吃力地调了两次头,好让手持长杆网兜的海员从距离水面很近的船尾甲板靠近漂浮物。然而,三四米高的浪花一次次拍砸着船体,船员费了好大的力气,才从海面上捞起一件半米来长、20公分宽的白色塑料板。塑料板上有人为刻划的痕迹,但是边缘部分的黄黑色油渍样的泥垢,说明它已经漂浮有一阵子了——又是一件海洋垃圾。

这一天,“海巡01”轮上的舰载直升机两次升空,进行宽度为10海里的S形无死角搜索。瞭望员说,“今天海区能见度大于10,在直升机上看海面,甚至能看清楚巴掌大的飞鱼跳起来的样子。如果发现漂浮物,直升机可以精确定位,并在漂浮物上空盘旋等待船只前来。”

接下来的几天,“海巡01”轮与“南海救101”轮组成编队,进行平行搜索,结果只是捞出一堆海洋垃圾。在茫茫大海里,寻找可疑的漂浮物,确实如同捞针一般。

3月28日18时43分,“海巡01”轮上传真机再次响起,嘀嘀嘀,很快一页英文信息纸传出——“新西兰皇家空军部队的猎户座军机,在南纬28度附近海域发现2米大小橙色漂浮物。”“海巡01”轮立即全速驶往目标水域。

打捞队员像是小老虎嗅到了猎物的气息一般,拿着望远镜一刻不放松地盯着周围的海面,提早进入了搜寻打捞状态。深夜,漆黑的南印度洋上伸手不见五指,无边的黑暗仿佛要吞噬一切。“海巡01”轮把四盏强力探照灯尽数打开,也只能照亮不足百米的黑夜。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船舷边上,尽量撑圆了双眼,盯着船旁20余米宽的蓝黑色的海面,一旦发现漂浮的物体,便扯开嗓子冲对讲机喊,好让船尾救生甲板上装备有挠钩和捞网的水手听到。

3月29日零时10分,有人突然大叫:“左边有漂浮物!”果然,左前方一个漂浮物在探照灯的光柱下泛着白光飘了过来。5分钟后,大船慢慢靠近漂浮物,打捞队员拿着长杆捞网依次排开,等到漂浮物从浪头上方往下冲的时候,虚位以待的打捞网瞬间被提起,牢牢地裹住了漂浮物。

第一个疑似漂浮物被捞上来了!经过现场确认,这是一个清洁用品塑料袋。随后打捞起的几件漂浮物,都是洗衣粉包装袋之类的海洋垃圾。

(四)

南印度洋似乎从未这般“热闹”过。这个只是连接着几个无人岛,商船也不曾过往的航线,却因为马航370航班失联,让这片水域变得惹人关注。

4月3日早晨,“海巡01”轮抵达了新的一处卫星报告坐标点,展开搜寻。

海上的能见度非常好,星星点点的白色浪花不时翻腾着。瞭望队员们在机舱里睁大了眼,扫视着海面。即便逆着光,强烈的海面反光扎着队员们的眼,他们也希望能在强光的中心哪怕看见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黑点。

然而,除了蓝天、白云、白浪花,只有被直升机惊起成群跳出海面的飞鱼,在蓝缎子一般的海面上仿佛几只白蛾一般一闪就过去了。

4月4日,失联客机黑匣子水下信标30天有效期的倒数第3天。搜寻负责人马列东接到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指示,“今天搜寻东经101度、南纬25度这个区域,重点是黑匣子信号侦听”。

16时20分,海测大队队长张良、队员李永奎与“海巡01”轮的二副魏亮、水手长童世民,带着黑匣子搜寻仪乘小艇再次出发。

夕阳低垂,暮色中的小艇在海面上飘荡。16时34分,在小艇远离“海巡01”轮之后,李永奎将黑匣子搜寻仪的换能器放入海水中。张良第一个戴起耳机听,大约3分钟后,他听到砰砰声。张良不太敢相信,又仔细地听,仪器表显示的频率是37.5KHz。他赶紧告诉身边同事:“我听到声音了。”虽然张良语气肯定,但这句“我听到声音了”并没有引起船上的人的注意,大家很多天都徒劳无功身心已经有些麻木。“我听到声音了。”张良第三遍说出来,身边的同事才反应过劲儿来。紧接着,魏亮、童世民和李永奎先后戴起耳机,都听到了同样每秒一次的砰砰声。

四个人面面相觑又兴奋,复杂的心情让他们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不敢相信在海上漂了24天,终于有了“意外”惊喜。

外表看起来,黑匣子搜寻仪就像一个黑色的长柄锤子,2米左右的长杆顶端是30厘米不到的换能器。“黑匣子搜寻仪的工作原理是,换能器将听到的飞机黑匣子信号转换成电流,再转换成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测量队队员韩磊说。

小贴士

尽管被称为黑匣子,但事实上,飞行数据记录仪和机舱话音记录器是橘色的,这样是为了使它们更容易被发现。黑匣子是带有水下信标的,在遇水后水下信标激活,每秒发出—次频率为37.5KHz的水声脉冲信号,持续30天。

听到声音之后,张良的第一个判断是,这肯定不是自然界物体发出的,“这就是一个标准的脉冲信号,海底生物不可能发出这个高频频率的声音。”

“除了飞机黑匣子之外,还有哪些可能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吗?”魏亮问。

“只有三种可能——一是其它船舶发出相同频率的主动声呐脉冲音频信号,二是其它水下潜水器正在与水面舰艇之间进行通讯,三是此前有人在这里投过pingo(水下定位信标)。”张良说。

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海面也渐渐从灰蓝过渡到深蓝终于变成黑色。橙黄色的小艇只剩下艇弦两侧的反光带可以让人模模糊糊地看见它的轮廓。

四个人返回“海巡01”轮上,详细描述在小艇上发生的一切,并形成书面材料报告给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理性告诉他们,这与买彩票中头奖一般,侦听到疑似黑匣子信号是低得不能再低的超低概率事件。但是,四个人同时都听到了相同的声音,这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还排除了三种可能造成乌龙的情况。

小贴士

飞机坠入水中,黑匣子的信标开始發送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脉冲,这种脉冲可以被声呐、声学定位仪探测到,并能从深达1.4万英尺(4267米)的水下传递声音。一旦信标开始工作,它会每秒发送一次信号并持续30天。信标由可以连续工作6年的电池驱动。

随船采访的记者准备发稿子,被船长姜龙制止了。“明天,我们的小艇会再次回到监听到信号的座标,确认信号的真实性。”

4月5日下午3时,天空中的猎户座已经在南印度洋的上空闪着光。在南纬25。、东经101。水域,橙色小艇再次出发,继续寻找黑匣子的脉冲信号。从早晨开始,“海巡01”轮已经两次放下救生艇,小艇上每次跟随一名记者,随时准备见证历史。

北京时间15时30分,记者张弛拿着用保鲜膜包裹好的相机登上了救生艇,当时小艇上共有3名水手和“海巡01”轮扫测组的魏亮、罗远、李永奎3位同志,一共7人。

这天的海,是张弛3月13日上船以来见过最平静的,没有风,除了微微起伏的浪涌,海面上连一朵白色浪花也看不见。小艇开到距离“海巡01”轮约四五海里的海面上,关闭了发动机,扫测组的同志将黑匣子搜寻仪伸入水面下开始作业。

15时57分,扫测组成员罗远正戴着耳机监听信号,李永奎将黑匣子搜寻仪的扫测部分伸进右侧艇弦旁的海里,并缓缓地调整搜寻仪的角度。突然,罗远说:“别动!我好像听见了!”李永奎固定住手上黑匣子搜寻仪的角度,连忙招呼在一旁的同事:“魏亮!快来听听!你听过的!”魏亮沿着艇弦挪了过去,从罗远耳朵里拉下耳机塞进自己的耳朵里仔细辨听。

“砰,砰,砰……”“没错!就是这个声音!”魏亮大声喊道,随即将一侧的耳塞递给了罗远,两人继续埋头监听。

一分多钟以后,这个微弱的信号终于消逝了。李永奎移动了换能器的位置,再听,却怎么也听不到刚才的声音了。“这片海域的平均海底深度为5000米,如果黑匣子在海底,垂直距离就接近黑匣子搜寻仪的极值,稍微转换角度,可能就听不到了。”测量队队员罗远解释。

这次监听到的脉冲信号持续约1分半钟,共有两名扫测组成员听见了这个每秒发射一次,频率为37.5KHz的脉冲信号。当小艇循原路线折返时,微弱的信号音再次沉寂了。这是“海巡01”轮上的扫测组第二次听见疑似黑匣子的脉冲信号。

7个人回到“海巡01”轮上,被大家围住,详细讲述小艇上的“一分钟”疑似脉冲信号声音。马列东召集大家到指挥室开会,并做了详细记录。

记者们和船上的人就是否将侦听到疑似脉冲信号消息发布发生了分歧。文字记者不再理会任何人,埋头写稿子。电视台的记者早已经跑出船艙。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和凤凰卫视的记者开始剪辑片子,在船甲板上举着卫星信号仪器寻找最佳位置,随时准备与台里连线。

新华社记者陈炜伟费了好半天时间才找到信号,将自己写的快讯和消息两条稿件利用卫星设备发回北京。暗暗着急自己卫星设备信号不灵光的陈炜伟,没有想到是,因为中央电视台没有播放时间,自己的一条快讯成为了全球首发。

新华社快讯(记者陈炜伟)“海巡01”轮5日在南纬25度、东经101度附近南印度洋水域通过黑匣子搜寻仪侦听到频率37.5kHz(千赫兹)每秒一次的脉冲信号,目前正在鉴定确认是否与失联客机有关联性。中方两艘军舰也已赶往相关海域。

这样的一条快讯在当晚7时许成为全球转发的爆炸性新闻。

(五)

“快起来,快起来。”4月5日23时,“海巡01”轮上的广播突然响起,张弛在睡梦中起来后,便赶紧叫醒同屋的陈炜伟。

“发生什么事了?”陈炜伟揉着眼睛说。

“不知道,召集我们现在开会。”张弛套上衣服,拉起陈炜伟,“赶紧去开会吧,这么晚召集会议,一定出大事了。”

“交通运输部和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发来急电,询问‘海巡01轮上侦听到疑似黑匣子脉冲信号的事情。同时,船上的新闻一律要等新华社和央视播发消息之后,其他的媒体才可以对外发稿。”马列东将北京的最新消息告知大家。

黑匣子落水后,自动激活信标,每秒发出一次频率为37.5kHz的水声脉冲信号,这是国际民航界为寻找落水黑匣子而设计的特殊功能。不过,在没有发现飞机残骸,未能确定坠机地点的情况下,就在海上探测脉冲信号,这种堪比“大海捞针”的行动,此前并没有多少成功案例。

消息发布后,国外媒体在跟进之余,质疑声不断。

“中国海事船设备陈旧,探测仪只能探测到海面以下200米的信号,怎么能在4000米水深的南印度洋创造奇迹?”

“来自中国,之前有关于卫星图片的错误信息,这次侦听的疑似信号怎么可能是真的?”

“发布此信息正好在黑匣子即将失效的最后一天,时机太巧!”

“此频率信号有可能来自其他船只或海洋动物。”

张良阅读着北京传过来的外界质疑简报,心里冰凉得如4000米以下的海水温度。

张良所在的测量队,曾经用黑匣子搜寻仪等设备成功帮助打捞过直升机的黑匣子。2005年春节期间,一架直升机在接送工作人员的工作路途中,撞到了一艘集装箱船,飞机坠落在长江口。当时的上海海测大队接报后,第二天就用黑匣子搜寻仪听到了黑匣子发出的脉冲信号声音,锁定了大概的位置,再用其它设备确定了直升机的具体位置,完成了打捞。

张良作为技术人员,心中有遗憾、无奈,但他无暇放大情绪,因为目前,马航370航班黑匣子搜索的最难点在于逼近了两个极限,即黑匣子信标信号的30天有效期与海底深度可探测位置5000米的双极限。

望着夕阳下的大海,几名记者流下了委屈的眼泪。这些眼泪,也是为海测队员们流的。每一天天蒙蒙亮,海测队员们就坐上小艇,离开大船,前往目标区域探测。印度洋波诡云谲,长桌一般大小的探测艇在海上,就是一叶扁舟,随着波浪起伏不停。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海测队员们戴上耳机,打开探测仪,将频率调至37.5kHz,心里默默祈祷着能有声音传来。时间一天天过去,耳机传来的通常是一片静默,或者是海底的杂音。越是没有声音,队员们越要把耳机捂紧,哪怕耳廓旁勒出了印痕,因为他们怕自己错过任何一个线索,因为这种错过绝对是一种过错。

张良明白,在没有发现任何漂浮物的情形下监听到黑匣子发出声纳信号的渺茫与无助。这个时候,他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的,是海明威《老人与海》里那个几乎用生命证明尊严与希望的主人公,在大海里倔强的背影。但是张良执着地相信自己确实听到了声音,这个声音虽然还不能证明就是失联航班黑匣子的脉冲信号,但这声音确实是37.5kHz。

只是,当奇迹发生时,全世界的人都不相信。

(六)

搜寻一块面积较大的海底区域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找到飞机残骸的希望,还取决于调查人员能否正确解读卫星和雷达数据,从而确定正确的搜寻区域。

在“东海救101”轮、“南海救101”轮、“南海救115”轮、“海巡31”轮相继完成既定任务离开印度洋南部后,马航370航班搜寻工作进入过渡阶段。

几个月的水面搜索迟迟没有进展。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水下探测手段直接寻找黑匣子。水下搜索的难度远远大于水面,虽然2个黑匣子会持续发出高频声信号,但它们藏在深深的海底,距水面距离超过4500米,这时声音不会沿着直线传播,水压、盐度和温度的差异会导致声音以无法预测的方式折射或衰减,这种情况下要准确定位黑匣子是相当麻烦的。

10月12日9时,“海巡01”轮结束过渡阶段搜寻任务,缓缓驶入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码头。

历时216天,航程22371海里,跨越66个纬度,完成搜寻面积245624平方公里。

船员们消失在茫茫人海,马航370航班的搜寻行动成为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

“我们尽力了。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去找他们。”马列东说。

(七)

时光如同流水,渐渐湮没了曾经的一切。

但是,不能忘记的东西,永远不会忘记。

围绕马航370航班的谜团究竟能否解开?世界再次将希望寄托在重启的搜寻工作中。

截至2018年2月25日,重启的马航370航班搜寻工作已经完成了8200平方公里的搜索,船只已经转移到总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的第二个搜索区域内,这也是澳洲交通安全局最终报告中指出的客机最有可能存在的地方。

总有一天,所有的谜都会找到答案。

更多内容请见《国家搜救——寻找马航370》,于宛尼著,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漂浮物小艇海巡
海巡06
神秘的海上漂浮物
池上
浙江杭州:新能源智能清理船上岗
威尼斯小艇的“秘密”
巧妙的安排
杠杆式电动清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