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缅甸华人社会的延续与变迁
2018-09-10夏玉清
夏玉清
摘要:1988年以来,因缅甸国内政治的变化、中缅关系的改善以及地区发展环境的好转,缅甸华人开始自我调整,也面临较好的发展空间,华人社团在服务华人自身的同时,其功能逐渐当地化(服务缅甸社会)。华文教育呈现逐渐非华裔化趋向,华商经济(网络)亦得到缅甸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缅甸华人不仅成为缅甸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而且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
关键词:缅甸;华人社团;华商网络;华文教育;发展与变迁
[中图分类号] D63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479( 2018 )03-0082-07
一、1948年之前的缅甸华人社会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南部,与中国有漫长的陆地边界,是古代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重要。缅甸的社会发展经历了殖民地之前的发展时期、殖民地时期和二战后独立3个时期。
中国云南与缅甸接壤,云南人很早就进入缅甸开展商贸活动。对中国人在缅甸活动最早的史籍记录是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对仰光华人的记载,“故贩其地者,十去九不还”。此后《西南夷风土记》中又记载了中国人在曼德勒的聚居情况:“江头城外有大明街,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而三宣六慰司被携人者数万”,显示当时在缅甸的中国人已形成聚集区。
中国人移人缅甸,就活动空间而言,主要是以缅甸北部的曼德勒和南部的仰光为中心。移人缅甸的中国人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由海上移人的闽粤人,一是由陆地上翻山越岭而来的云南人。在英国人占领缅甸之前,由海上而来的中国闽粤人就在缅甸开展商业贸易活动,随着贸易的扩大,他们开始建立以庙宇与社团合一的机构,乾隆时期建成的瓦城(曼德勒)观音庙是缅華最早的庙宇之一,此后,各地华侨建立各自的庙宇,例如1824年的广东观音古庙和1864年的仰光福建庆福宫等,缅甸华人社会初步形成。
早期,缅甸的华侨人口目对较少,英国人占领缅甸并对缅甸实行大规模开发以后,由海上来的闽粤人逐渐增多。据统计,1931年,缅甸华侨有193594人,其中云南人有40688人,福建广东人有86361人,来自华南其他地方的共66445人。除云南人外,68%的人居住在三角洲地带,居住在下缅甸的沿海和三角洲地区的福建人有50038人,广东人有33990人。
英国殖民地时期亦是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的发展时期,华侨社团迅速发展,以地缘、血缘和业缘为纽带的社团纷纷成立。
与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华侨相比,缅甸华侨经济实力较弱。缅甸北部的云南人主要从事玉石和银矿开采,有的从事商贩;南部的华侨主要从事家庭手工业和轻工业,主要是锯木厂、碾米厂和榨油厂等。1931年,缅甸华侨中从事商业的占41%,木匠、金属及皮革工人占38%,半熟练工人占9%,书记占5%,杂类占7%,从事畜牧和种植业的只有21363人③。华侨经济受到来自英国印度资本的竞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缅甸华侨开始受到中国政治的影响,缅甸华侨支持中国的辛亥革命,成立一些政治组织。中华民国时期,缅甸华人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华侨学校和华文报刊逐渐增多。抗战期间,缅甸华侨踊跃支持中国抗战,抗日战争提升了缅甸华侨对中国的认同感,缅甸华侨对中国具有巨大的向心力。
二、缅甸独立后华人社会的困境与契机
(一)缅甸华人的困境与危机
通过与英国艰难的协商,1948年,缅甸获得国家独立,缅甸华人社会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967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缅甸华人社会面临危机和挑战,经济上受到巨大损失,华人社团被取缔,并且面临种族与文化认同危机。
缅甸独立后,中国承认缅甸独立并与其建立外交关系,缅甸政府对外实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在中缅友好关系的背景之下,反法西斯自由同盟时期(1948~1962),缅甸华人的发展空间较好,华人的经济、文教、社团等有一定的发展。1962年,奈温上台执政,在军政府初期( 1962~1966)推行“缅甸式社会主义”,实行排外政策,把经济实力较强、认同中国的华人等视为缅甸“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障碍,华人在缅甸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1967年6月,缅甸仰光发生“排华”事件,缅甸华人与当地冲突表面化。华人在缅甸生存环境面临严重挑战:
首先,华人经济受到打压,经营空间受到限制,被迫再移民。1963年,缅甸政府推行“经济国有化”,将商店、进出口贸易行、银行等收归国有,对大米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1964年,将批发店收归国有。华人难以在缅甸生存,很多华人被迫再移民。1963年1月~1964年7月,缅甸华人共有36576人离开缅甸。一些华人离开仰光、曼德勒等城市,移人缅甸边远落后地区。一些华人则回到祖籍国定居。
其次,为了使人籍的华人缅化,缅甸政府制定政策取缔华文学校,华文学校被迫关闭。1965年6月,缅甸政府颁布《私立学校国有化条例》,全缅华校被政府收归国有,华侨教师全部被解聘,据统计,有197所规模较大的华文学校被缅甸政府收归国有。1966年4月,825所私立华文学校被也缅甸政府收归国有;1967年,缅甸政府关闭仰光中国女中和“中正”中学,导致仰光“排华”事件发生。缅甸政府取缔华文学校的政策对华人影响很大,华文教师等文化人士首先受到打击和迫害。“排华发生后,华文教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学校没了,报馆没有了,如果这些人在,仍然起作用,自华校被接管后,这些人成为打击的对象,有的坐牢,有的死在狱中,有的被驱除”。华人对此痛心疾首,“我们好不容易建立的学校被没收了,看到自己的子女无法接受华文教育,我们非常痛心”。为存续中华文化,各地华人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办华文补习班,勉强维持,华裔子弟不得不就读缅甸学校,生活习惯缅化,对中国文化历史知之甚少。1982年,缅甸《公民法》颁布,规定缅甸大学的医学、工程和农业等专业禁止华人子弟入学。
第三,大部分华人社团被取缔,幸存者不敢从事活动,华人失去精神依靠。1964年3月28日,缅甸政府颁布《维护民族团结条例》,规定政府可以随时解散任何团体并没收其财产,所有社团必须登记,过期不登记则自动解散。在此高压政策下,有些华社领袖不敢去登记,有的社团就自动解散。条例颁布后,缅甸华人社团因华人经济陷于破产境地,一半以上社团放弃登记,1973年,缅甸华人社团只剩下252个,数量减少一半。1968年3月19日,缅甸政府出动警察“清查户口”和“核对身份证”,逮捕了一批居住在仰光和缅甸各地的华人团体负责人。缅甸华人社团领袖受到监视,华人社团处于解体状态。
第四,华人在高压下“缅化”,产生认同危机。在缅甸滞留下来的华人为防止打击加快了人籍步伐,被迫接受同化,并开始掩藏华人身份。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华人所生子女基本不再取中国名字,在边远地区的华人中文语言退化,有的自称为傣族和其他民族,不敢使用中文;为了生活,华人加快了缅文学习。在仰光的华侨不敢说中文,一些华人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担心暴露华人身份;仰光“排华”后,华人慢慢改穿缅甸的传统服装纱笼和拖鞋。一位华人教师说,“我们非常害怕,当时只好穿缅甸衣服,生活中说缅语,如果讲中文,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在缅甸军政府的高压统治之下,缅甸华人同化速度加快。人籍缅甸的华人极为困惑,“我们是炎黄子孙啊,现在成缅甸人,曾经的唐人成为土人,大家都很困惑,我们没有办法啊”。缅甸华人地位低下,成为二等公民。
上述重大的社会变迁使缅甸华人社会处于严重危机之中,缅甸政府对华人及其文化的压制造成年轻一代缅甸华人对中华文化的淡漠。根据笔者在曼德勒的调查,远离曼德勒、仰光政治中心的偏僻地区的华人后代语言退化严重,对中国历史文化陌生。
(二)20世纪90年代以來缅甸华人的发展契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太局势发生变化,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缅甸国内政局变化及其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缅甸华人面临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包括缅甸华人在内的华人与中国建立了经贸联系,缅甸华人成为中缅边境贸易的主要参与者,地位得到提升,得到政府的重视,华人经济的复苏也为华人社会文化的发展增加了动力。
中缅关系的正常化为华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1988年,缅甸仰光爆发“8888”暴动,奈温辞职,“缅甸社会主义”宣告失败。新军人政府上台后,为打破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缅甸的制裁、改善缅甸政府形象,实行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极为重视中国政府的支持。此一时期,缅甸政府为华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空间。
2016年6月,缅甸新政府上台执政,缅甸社会经济转型需要华人的支持。2017年,民主同盟执政一年后,诸多国内问题解决无策,在经济方面,吸引外资乏力,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新政府面临巨大压力。缅甸新政府意识到必须依靠华人,发挥缅甸华人在促进缅甸社会经济转型、吸引外来(特别是中国)投资中的重要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缅甸的中国移民真正完成了从华侨到华人的转变,大都已入籍缅甸,华人的政治认同问题得到解决。
三、当代缅甸华人社会的调整与变迁
(一)当代缅甸华人的认同形态
缅甸华人历经社会经济变迁,认同呈现多种形态,主要包括国家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以及社群认同。
时至今日,大多数缅甸华人对缅甸持有强烈的国家认同,缅甸华人已从实质上解决了困扰华人自身的国家认同问题。历经3000多年缅甸社会文化的变迁,缅甸华人对缅甸的认同已由被动转为自觉行为。1988年,居住在缅甸的大部分华人已人籍缅甸,华侨还有73237人。
大部分缅甸华人对缅甸国家认同强烈且具有普遍性,从华人精英到普通侨众大多如此。笔者在缅甸调研期间,曼德拉云南会馆、广东会馆的社团会长多次强调“我们缅甸国家”“对我们国家有好处”等,因华人代际更替而“在地化”的华裔青少年更对缅甸的历史文化充满归属和认同感。一名华裔学生曾对我说,“我们缅甸曼德勒大皇宫可以和北京故宫相媲美,我们国家也有丰富灿烂的文化”。这种倾向在缅甸华裔青少年中较为普遍和明显。
除了在政治上对缅甸的国家认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缅甸华人也对中华文化有了更多的认同。缅甸的中华文化认同深受缅甸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具有“本地化”的特点,即含有缅甸文化的因素。笔者曾在任职的云南师范大学和缅甸曼德勒对华裔青少年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缅甸华裔青少年认同中华文化。云南同乡会会长尚金玺在曙德勒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现在的华裔孩子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也为祖国的发展强大感到骄傲”。曼德勒福庆孔子学校校长李祖庆也说,“我们的华文教育的创办和发展,让华裔青少年重新认识我们是谁。”
缅甸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离不开华人社会领袖及社团的努力。缅甸华商和社团抓住时机,首先是恢复和创办华文学校,为华裔学生学习中文提供机会;其次,华人社团开展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云南会馆、广东会馆和福建会馆等定期开展春节和宗教等节日活动。在偏远农村地区,在华人社团的推动下,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习俗也逐渐开展起来,这对华裔青少年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中国与缅甸华人的互动是促进华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近年来,为增进缅甸华裔对中国的认知,中国政府组织华裔青少年来参加“寻根”“夏令营”等活动,招收华裔青少年来中国留学,使华裔青少年对中国有了更为感性和直观的认识。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与当地政府举办中国文化活动。2017年2月1日,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组派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艺术团在缅甸仰光国家大剧院举行新春文艺演出,掀起“中国风”,增强了华人的自豪感。因地缘优势从事中缅贸易的缅甸北部华人与祖籍地互动频繁,促进和带动了缅甸华裔对中国的了解。
缅甸华人还保持着对社群的认同,主要是以云南会馆、福建会馆和广东会馆等地缘会馆为载体。在宗教形态上,仰光华人的广东和福建两大社群,都建有各自的华人庙宇:广东社群的“观音古庙”和福建社群的“福庆宫”。
(二)缅甸华人经济(华商网络)日益得到缅甸政府重视
与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家的华人经济相比,缅甸华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随着缅甸的对外开放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华人经济得到恢复。缅甸华人经济的特点是规模不大,生产性企业较少。近年来,缅甸南北两地的华人逐渐开展起合作,例如在玉石生产和交易方面,曼德勒云南同乡会会长在与笔者的访谈中说,“华人要相互合作,比如缅甸的玉石经营,我们云南人开采,福建、广东商家把玉石加工成品然后销售,我们是上游,他们是下游,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一条河,是上游和下游的关系,双方合作才能发大财”。
华人经济的发展及其潜力得到缅甸政府的重视,缅甸政府也通过华人在中缅边境贸易的特殊作用来促进与中国的经济合作。1988年,中缅开放边境贸易,在中缅边境贸易地区的畹町、姐告和瑞丽等边境口岸,缅甸华人(滇籍)成为中缅贸易的先行者和主要参与者以及促进中缅经济合作的重要群体。
另一方面,缅甸政府需要通过华人来吸引国外(包括中国)投资。2016年6月,缅甸新政府上台执政,将振兴缅甸经济作为重要施政目标之一。然而在其执政一年后,政府面临国内经济发展的压力(经济乏力、物价上涨、就业压力),吸引外来投资的目标没有实现,政府才认识到缅甸华商的重要性,希望借助华人的经济力量(即华商网络)吸引外商来缅甸投资,支持由华商主办商业活动,支持“第14届世界华商大会”和“第9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在缅甸举办。
2017年9月15~18日,第14届世界华商大会在缅甸仰光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名华商参加大会。会议得到缅甸政府的支持。在9月6日举办的华商大会记者会上,仰光市市长吴貌貌梭(UMaung Maung Soe),仰光省计划与财政部部长吴敏当(U Myint Thaung)参加,并借助华商大会平台,展示缅甸政府的新形象。仰光市市长在记者会上表示,“随着缅甸不断改变,缅甸的经济投资前景越来越好,如果各国的企业商家能到缅甸投资兴业,缅甸的就业机会就会越来越多,这有助于缅甸人民脱贫致富。9月15日,世界华商大会举行,缅甸副总统吴敏瑞参加会议并在致辞中表示,缅甸政府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认为世界华商大会给缅甸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希望大会使缅甸在国际上的地位迅速上升。此外,缅甸政府借助世界华商大会专门举办“缅甸投资环境与最新投资条例介绍(推介会)”,缅甸投资委员会主席和缅甸投资管理局局长亲自参加推广会。
缅甸华人积极配合政府宣传和推介缅甸的商业机会,将世界华商大会主题定为“缅甸经济大开放,开创历史新纪元”,得到缅甸政府的称赞,缅甸中华总商会也配合政府宣传缅甸的正面形象,呼吁华商对缅甸进行投资。缅甸中华总商会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将“建立起缅甸与世界华商之间的经贸联系网,凭借东盟及‘一带一路的经济新格局,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全球华商、世界与缅甸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缅甸中华总商会副会长高景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借此机会让世界进一步了解缅甸、进入缅甸、带动缅甸经济不断发展”。
(三)华文学校发展迅速,其他民族中文学习者比例日益增加
过去,缅甸华人一直在艰难处境中传承华文教育。近年来,缅甸华文学校得到迅速发展,华文学校数量增加。据统计,在缅甸北部地区,华文学校有218所。办学层次从幼儿园到高中,办学规模扩大,2016年,孔教学校是曼德勒最大的华文学校之一,现有学生4819人,在曼德勒市设立3个校区。缅甸华文学校的发展一方面源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缅经济合作的密切对中文人才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华裔学习中文的需求。各地华人学校在原来的基础上也实现了跨区域办学,在边远地区的农村地区创办分校。此外,一些华人社团领袖开始创办职业教育,例如,云南同乡会于2016年创办云华师范学院,培养缅甸本土教师。
随着中文的工具性及其经济价值的增长,中文学习者由华人为主逐渐扩展到缅甸其他民族。各地中文学校的非华裔学生比例逐渐增大。
从上表可以看出,缅甸的中文学校非华裔学生比例逐渐增多,有的比例高达78%。随着中缅经济合作的深入,非华裔学生学习中文的比例还会增加。非华裔学生主要包括缅族、克钦、印度等民族。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传播,中国国家汉办日益重视缅甸的华文学校,双方开展合作,华文学校也成为汉语教育推广的重要合作者。例如,由中国国家汉办支持开办的缅北曼德勒孔子课堂与曼德勒福庆学校开展合作。仰光福星孔子课堂是仰光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和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创办的东方孔子课堂。在孔子课堂和华文学校的共同努力下,缅甸“孔子课堂”与华文学校积极开展汉语教学,华文教育逐步向缅甸政府官员、缅甸寺庙、高校和医院扩展。
时至今日,缅甸华人创办的华文学校一直没有得到政府的正式承认,政府对华文学校的态度模糊③,不提倡也不反对。华文学校主要在缅甸官方教学(缅语学校)之外的时间开展教学。例如,曼德勒福庆学校的教学时间是3个不连续时间段(早上6:00~8:00、中午12:00~14:00、晚上6:00~8:00),此时间本是休息时间,这意味着学生必须放弃休息时间来学习中文。缅甸其他华文学校的上课时间大都如此。
(四)华人社团得到恢复和重建:由关注缅甸华人转向开始服务缅甸社会
作为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华人社团曾经在华人守望相助、照顾侨胞和传承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缅甸政局稳定和中缅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华人社团恢复活动或重建。2000年,缅甸華人社团共有400个,60%是宗亲会和同乡会。2013年,缅甸各界华商成立“缅北中华总商会”。2015年8月2日,在云南会馆的推动下,曼德勒成立“缅北华文教育协会”,目前会员学校已发展到了425所。华人社团在恢复传统功能的同时,其功能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与中国的联系和互动更加密切。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联系主要是组织社团到华人在中国祖籍地的访问活动。近年来,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侨办和侨联等机构多次邀请华人社团参加经贸文化活动,增强了华人对祖籍地的感情和认知,缅甸华人社团在中国遇到自然灾害时也会踊跃捐款援助。
其次,举办慈善活动,服务缅甸社会。自2016年起,曼德勒云南同乡会、缅北中华商会和金多堰妇女慈善会等华人社团以及中国企业商会、缅中友好协会,在云南会馆举办缅甸传统的供养法会,以缅甸的传统方式为200余名僧侣布施斋饭,至今已先后举办两次慈善活动。缅北中华商会副会长蒋恩悌认为:“举办这种活动非常有意义!这是华人融入主流的最好表现!希望能够加大力度举行这样的接地气的活动”;缅中友好协会主席吴博敏也称赞华人的慈善活动,“每年举行这种布施,对缅甸民众以及缅甸文化是一种尊重,对促进缅中胞波情谊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缅甸华侨华人慈善总会(以下简称“慈善总会”)的功能转变极具代表性。慈善总会由仰光华人社团组成,目前已成为缅甸最大的慈善社团之一。慈善总会的传统功能主要是按月向近200位年老无依的华人发放补助金,对生活有困难者或病痛者也发放生活补助金和医药费,在春节等重要节日还向华人分发慈善红包。随着华人逐渐融入缅甸当地,慈善总会日益重视融人当地的活动,如果有灾情发生,慈善总会都会在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救济部门或红十字会捐款。曼德勒云南会馆于2016年8月联合曼德勒各华人团体成功举办了曼德勒僧侣布施袈裟大会;自2012年“斋戒三月期”起,也开始向曼德勒僧侣(每次256位)展开布施活动(3个月里共进行13次)。
第三,协助国外投资者发挥中缅两国桥梁作用。缅甸民主同盟执政后,积极吸引外国投资,缅甸华人社团积极发挥纽带作用。随着中国一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缅甸华人社团与中国政府和商会互访频繁,促进中国对缅甸投资、帮助投资者了解当地社会情况。2017年9月17日,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许又声访问缅甸中华总商会,缅甸中华总商会会长吴继垣表示,“缅甸中华总商会作为缅甸最大的商会组织,有责任在缅中两国友好关系发展中不断做出新的贡献,有使命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所在国的经济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有义务为缅华各界和在缅中资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全方位服务”。缅甸华人社团还积极为欧美国家和东盟国家到缅甸投资提供帮助。缅甸国际贸易促进会是在仰光新成立的华人社团,大约每星期都会接待来自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到缅甸考察投资的代表团。2017年8月18日,印度尼西亚驻缅甸大使伊藤·萨马迪(Ito Sumar-di)向缅甸国际贸易促进会主席李松枝颁发印度尼西亚国家荣誉感谢状。
四、未来缅甸华人社会发展展望
未来缅甸华人社会发展的趋势受以下4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区域地缘政治经济的变动;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缅两国关系的互动;三是缅甸国内政局的变化及政府政策的调整;四是缅甸华人发展变化和自我定位的变化。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未来缅甸华人的发展存在以下3种可能:
第一,缅甸华人社会发展良好。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在缅甸顺利推进,成功转型的缅甸政府与中国之间保持良好互动,经济崛起的缅族社会精英与华人关系友好,华人有参政空间,在政治上更加认同和融人缅甸社会,华人在中缅两国之间继续扮演纽带和桥梁角色;第二,缅甸华人社会发展受挫。一方面,半岛地缘政治发生变化,缅甸新政府发生政策变动,经济实力上升的缅甸华人由于内部分裂且政治认同定位模糊,不能在中国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找到平衡点,华人成为缅甸国内政治冲突的受害者,社会發展空间受限;第三,华人社会的发展处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华人经济得到发展,缅甸经济社会成功转型,但缅甸华人在政治上仍然缺乏参政空间,缅甸在大国之间实行平衡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