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国初期江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和历史局限性
2018-09-10王毅
王毅
[摘 要]建国初期江苏地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当时全国的一个缩影。在改造过程中呈现出由点到面、由重点企业合营到全行业合营;合营准备工作“三步走”;对知识分子的培养与改造同时进行等特点。通过改造,改变了江苏的经济结构和企业性质,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领导思想上存在盲目急躁情绪和一定的右倾畏难情绪;对合营企业的持续发展缺乏计划性,使合营后续工作出现偏差;对私安排方面存在偏差则是在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失误。
[关键词]江苏;对资改造;社会主义改造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18)03-0043-06
解放后,江苏地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这一工作基本完成。总体来看,从1949年到1953年上半年是改造的准备阶段,1953年10月至1955年10月是有计划的改造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改造是成功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955年10月至1956年1月底,是改造的高潮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与全国部分地区一样的“急躁冒进”“形式单一”“工作过粗”等弊端。通过探讨江苏省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特点和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可以从整体把握对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当今工业化建设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江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简要历程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初步发展
1949年2月至4月,江苏全省相继解放。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人民政府也相继成立,迅速巩固政权,稳定秩序,安定人心。人民政府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给华东局的指示》,没收一切官僚资本企业及其他各种公共企业,变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时,向私人经营的企业交代党的扶植民族工商业、保护一切民族工商业财产的政策,督促私营企业复业生产。另外建立了一批国营企业,如花纱布公司、粮食公司、苏北贸易总公司、苏南建中贸易公司等,以壮大国营经济的力量。此时,有部分资本家虽然承认了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的领导地位,但怀疑革命政权能否巩固,不相信工人阶级能够领导城市和经济工作,在国营经济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先后以银元美钞、纱布粮食为主要对象,进行投机活动,掀起三次物价上涨风波。江苏地区及时发动群众开展反投机斗争,政府加强了对纱布粮食市场的管理,制止投机活动,缓和了物价涨势。1950年后中央统一了对财经经济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同时加强税收工作、发行公债、控制投放和大量调运物资,物价开始下跌,结束了延续12年的通货膨胀。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渐取得了对市场的领导地位,物价稳定以后,社会虚假购买力消失,部分资本主义工业发生困难,江苏采取加工、订货、收购、包销等措施,维持了生产,并使它们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和中级形式。如1950年初,苏南建中贸易公司首次批准协源等5户布厂加工代织,并给予民丰纱厂加工代纺代织。无锡市政府的加工订货比重1950年到1952年也是在逐年上升,棉纺业上升了20.42%,染织业增长了37.47%,缫丝业增长了53%。产值累计34.44亿元,资本家获利近6000万元。[1]
与此同时,党带领人民群众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三大运动,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到各个阶层。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抗美援朝前线急需大量工业用品和医疗器械的情况下,部分资本家又趁机以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五毒”行为,攫取不义之财,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危害。1952年1月,江苏地区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统一部署,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五反”运动,查出各种违法的工商业户,约占私营工商业总户数的19%左右(详见表一),其中少数严重违法商户受到国法的制裁。通过五反斗争,社会主义的经济力量进一步壮大,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在1952年江苏地区私营大型工业总产值中,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和中级形式的比重即占81%,私营商业批发额下降到35%,零售额下降到57%。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中有计划的改造阶段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计划经济之间的矛盾逐步加深,只有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一步向社会主义的方向转变,才能逐步解决这个矛盾。1953年党开展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对资产阶级分子进行了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并明确了资本主义通过公私合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政治上处于孤立的情况下,接受进一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开始,江苏省人民政府对省内作用较大、设备较好的私营工业逐个地实行公私合营。国家对粮食、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或统销后,经营粮、布等业的私营批发商全部由国营商业所代替;对零售业则通过经销、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进行改造。这样,就最后割断了资本主义和小农经济的联系,社会主义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到1954年底,全省共有粮食、绸布、茶叶等500多家批发商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造;全省有6996户私营零售商,通过代销、经销、批购等进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1955年私营大型工业总产值中,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和中级形式的比重已达89%,公私合营工业产值已占全省各种类型工业总产值的31%;1955年私营商业批发额已下降到只占5%,零售额下降到只占24%。[2]
(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期的高潮阶段
1955年10月,毛泽东邀请工商界代表人物座谈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希望工商界人士能够认清社会发展的前途,掌握自己的命运,进一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3]11月,江苏省工商联召开座谈会,学习毛泽东在全国工商界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会者一致表示要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1月,毛泽东到南京视察,同月江苏省委发出《关于当前对资改造工作的指示》,指出目前已经具备了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工作推向高潮的条件。工商界人士经过广泛教育,在“势所必至、理所固然”的情况下,纷纷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高潮。在运动中,江苏省进一步注意发挥工商联和民主建国会的作用,大力培养和扩大进步分子的队伍,并加强对资本家家属、子女的教育,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深入到资产阶级内部和他们的家庭中去,对加速资产阶级内部的分化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起着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企业全部被批准实行公私合营以后,政府以搞好生产经营为前提,有步骤地进行了企业的经济改组和商业网的调整工作,对私方在职人员进行了全面的人事安排,對资本家的财产,进行了清产核资工作,按照核定的股金数额,给以年息五里的固定息金,其对企业的支配权利基本消失。
二、江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点
从1949年到1956年,江苏地区历时7年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江苏的经济结构,为江苏省工业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改造过程展现出以下特点:
(一)整体过程上贯彻了“吃苹果”式的单个企业合营到“摘葡萄”式的全行业合营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江苏省内已经有少量企业进行了公私合营,其合营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解放初期对官僚资本的没收;二是在企业生产困难时期,由政府投资维持生产而形成的公股;三是对公共企业的接管和对公用事业企业的投资。到1953年底,全省的公私合营企业发展至49个,职工19936人,企业总产值19007万。[4]同时中共江苏省委成立了国家资本主义办公室,与省委统战部共同负责对私改造工作,在“一五计划”的前三年采取了“吃苹果”式的单个企业合营。其步骤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政府与企业签订合营协议书。再在清产核资后,确定董事会人选,制定出合营章程。在企业领导职务上,大多数由公方代表任正职,私方代表任副职。对于资方在职人员,采取“量才是用、适当照顾”的方针,安排使用。对于工程技术人员在“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下,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专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1954年上半年,包括南京市的中国水泥厂、无锡市的申新三厂、苏州市的苏伦纱厂、松江专区的茂新纱厂、常州市大成纺织公司等在内的20家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率先开展合营工作。[5]到1955年底,全省合营工业企业已达270户,户数占私营企业的2.54%,职工数量约占38%,产值占到50.53%。
1954年5月,江苏省对十人以上的私营工业企业进行调查统计,统计结果有3000余户。同月江苏省国家资本主义办公室指出要集中一部分力量,选取两三个有代表性的重要行业作为典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为个别合营发展到按行业合营汲取经验。1955年12月,江苏省委指出要在1956年和1957年两年内基本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随着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重点实行“摘葡萄”式的全行业公私合营。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开展:第一步批准公私合营,生产照旧,从业人员一律不动;第二步进行清产核资;第三步进行经济改组和调整商业网点,并进行人事安排工作。合营方式主要分为三种,一种采取将生产产品相同或存在相互依存协作关系的企业,以小厂并入大厂或合并组建新厂的方式进行合营,如南京电池厂、火柴厂、卷烟厂等;一种采取私私联营编组,确定一个同行业的合营厂,加强统一管理,统计安排任务,挂合营招牌,暂时自负盈亏;还有一种是采取单独合营,主要针对产品独特或有技术专长的企业;另外,对过剩的行业和企业则进行迁并和淘汰。到1956年底,全省累计参加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有7272户,商业企业18221户,饮食服务业为2376户,交通运输业为2376户。全省参加公私合营的在职工商业者62804人,约占全国私方人员的8%;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金共达29283万元,约占全国公私合营企业中私股股金的12%。
(二)在合营准备工作上一般分三步进行。
在合营准备工作上,江苏各地区开展合营工作时,一般都是分三步展开,即先由政府派代表下私营工厂,建立公私合营筹备委员会,然后集训合营骨干分子,最后全面发动群众,进一步了解该工商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好清产定股工作。
第一步是政府代表下厂成立公私合营筹备委员会。委员会一般由由党代表、工会代表、团代表、政府代表、工人代表、私方代表等六方组成,委员会主任一般由公方代表担任,副主任由私方代表担任。如江阴华康纱厂成立的公私合营筹备委员会共有13人,其中有党、工、团代表各一人;政府代表二人;私方代表三人;工程师一人;工人代表四人,其中工人代表包括科室、先进生产者、技工和老年工人。[6]委员会的任务是主持合营筹备期间各项工作的进行,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确定企业是否需要投资,估计公私比重;二是对资方的技术、政治情况以及人事安排问题进行调查;三是研究清产定股的对策;四是研究盈余分配及实职人员工作问题,拟定合营草案。在工作进行时,具体工作由清产定股小组负责,宣传教育工作由政府代表、黨组织、工会、团组织负责,生产工作以增产节约委员会名义统一领导。筹备委员会在合营进行中主要是给予督促,领导和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
第二步是集训合营骨干分子,在通过干部下厂组织筹备委员会的基础上,各合营厂一般会集训30%左右的骨干分子,开展合营的意义教育、政策方针教育和技术教育,提高对合营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发动群众。在集训中紧紧围绕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心,针对关键性问题进行研究,并要达到随时能组织群众一起予以解决。集训骨干也是为全面发动群众做准备,在对群众的教育中先骨干后职工群众,由骨干带动职工群众。
第三步是全面发动群众,在集训合营骨干的基础上,针对群众思想思想和生产上存在的问题,首先进行公私合营的意义教育,初步发动群众,通过正面教育和回忆对比,使职工群众明白为什么要合营,合营的好处是什么,号召职工群众以实际行动,开展劳动竞赛,搞好生产,迎接合营。其次开展合营的方针政策教育,着重讲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和改造政策、清产定股政策、对资本家既团结又斗争的原则,并说明公私合营和工资改革是两个方面的事情,进一步开展好合营工作。最后是开展合营后工人阶级的责任教育。通过责任教育,使广大职工群众认识到企业性质的转变,工人地位的转变,明确合营以后的根本任务是把企业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而改造企业必须通过搞好生产,因此号召工人努力提高技术文化水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搞好生产。
(三)对知识分子培养与改造同时进行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全过程中,江苏省在对知识分子突出政治教育的同时,还不断的加强业余教育事业和专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做到系统的理论教育与专业的技术教育相结合,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对本省和外省的工业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1. 业余教育事业的发展
江苏地区在解放后,对于教育事业,党和政府在老解放区采取巩固与提高的方针,在新解放区采取维持与改造的方针。在不断扩大教学规模,将政治思想教育摆在突出地位的同时,大量开展工农业余教育,以培养适应工业化建设需要的政治素质好、有文化、懂技术的工农干部和专业人才。到1951年底,苏南地区设立业余文化补习学校472所,入学人数约11万。[7]1952年上半年,苏北地区有技术学校、工农速成中学等29所,职工业余学校入学人数从1950年约25000余人增至9万多人。[7]261953年4月,江苏省工商联筹委会召开会议,要求工商业者在工人阶级及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加强学习,发挥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随后,江苏省工商企业职工业余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和提高。大部分企业每年都制定了业余教育计划,保证了职工业余学习时间,贯彻了行政办学的措施,一般较大的企业成立了教育科,负责职工的业余文化技术教育。1956年各地工商企业广泛开展职工业余教育,根据党中央关于整体规划,加强领导和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要求,对扫盲和业余小学贯彻了“大量发展,注意质量”的工作方针,迅速广泛的开展识字教育、扫盲教育,采取集中学习,分散学习,实行包夜包学等各种方法,广泛的开展识字运动。以纺织工业为例,在1949年到1955年的数年间,江苏省纺织职工中的文盲已扫除了22000余人,占原有文盲的20%以上。各地还都保送了一批优秀工人进入工农子弟学校、中等技术学校、大专学习去继续深造。仅据常州市大成一、二、三厂和民丰纱厂等四个厂的不完全统计,输送到各类学校去学习的就有106人。[8]
江苏省除了省办中等业余技术学校外,各地工业主管部门举办中等业余技术学校和业余技术进修学校,吸收各厂初中毕业以上文化水平的行政干部、工人和富有实际经验的工人出身的技术人员进行业余技术学习,帮助他们提高技术理论水平,更广泛地为国家培养技术人才;并组织了中等或相当大专水平的技术人员,专业干部参加业余技术进修学校。1956年无锡市举办了业余技术纺织学校和业余技术进修班、业余缫丝技术专科学校。1957年无锡市举办了业余纺织技术学校和技术进修班。各地工业技术教育广泛的开展,对提高全体企业职工的技术水平也起了很大作用。
2. 干部、工人的培养、提拔与输送
“一五”期间,江苏省为适应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和工业化建设高潮的需要,从优秀的工人中提拔了大批干部到企业、车间的领导岗位上。仅1956年一年中,全省棉纺织厂即培养提拔1730名干部,其中科长、车间主任以上的干部有1200人。常州市纺织系统五年来有401名工人提拔为各级领导干部,其中担任厂长的有25人。在提拔干部的同时,各企业还大力开展了培训工作,培养方法一般是以普遍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开办各种事业训练班,业余技术、业余学习制度等固定学习形式,并结合工作举办讲座、研究会、技术交流、先进操作表演,有领导的组织干部、工人参加中心运动,有计划的组织干部在职学习。通过会议布置、检查总结工作,加强对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订立“互教互学”的教育合同,“包教包学”的师徒合同等方法,开展了广大职工的培训工作。此外,全省输送了大量的干部、工人支援兄弟省市的工业化建设需要。仅1956年一年中支援郑州的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即有2800人,其中仅仅南通市就输送了各种工人和干部573名,苏州丝绸工业学校和无锡纺织工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有692人,支援到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支援了全国各兄弟省市发展纺织工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
三、江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局限性
(一)在领导思想上既有盲目的自满急躁情绪,又有一定的右倾畏难情绪
一方面对部分企业的公私合营工作做的比较粗糙,少数干部和职工群众对改变企业性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急躁冒进的情绪充斥其中。1955年12月,江苏省委召开了全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会议,会议指出要在一五计划的最后两年,即1956年和1957年,全省基本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的任务。但实际上在1956年1月16日,南京市私营工商户就全部实现公私合营,到1月23日,苏州、无锡、镇江、徐州等市和专区全部实现了公私合营。全省71个县,在1956年春节前后基本完成了批准合营的工作。[9]原定两年完成的改造任务,在短短几个月就提前实现了。不仅冲击了原定的各项工作步骤,与之相適应的清产核资、经济改组、对私安排等工作也出现了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在如何解决企业各项问题方面又便表现出一定的畏难情绪。如企业材料安排问题、经营方向和生产方针问题、工时工资改革问题等方面缺乏认真的研究,又不能及时的汇报,总是避免与私方人员接触,担心犯错误。有些私商向合作社或合营公司订进货计划,存在担心计划过多完不成受批评的心理,在定计划时总是宁小勿大。因此,私商在完成预定计划后时常追定计划。合作社或国营公司怕发展资本主义,对此往往不予批准。太县百货营业公司曾对私商裕昌号超出计划,追定牙膏二支,不予批准。怕发展资本主义还表现在一些干部同志中,如江都县就打算撤掉一些合作社的分销处,对私商追定进货计划,根据实际情况批准。但江都县领导干部说:“撤点要慢慢来,私商进货计划已经完成的,不必追加。”[10]因此这就不但影响了对私安排与市场供应,而且对合作社和国营公司的批发业务的开展不利。
(二)缺乏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使合营后的后续工作出现问题
首先表现职工福利生活方面存在轻率处理的现象。在企业合营生产过程中,过度的追求高目标、高产量,而职工的生活改善问题相对滞后,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各种伤亡事故也时有发生。南通大生一厂就曾在一年内连续发生火井事故8次。扬州纤维厂也因失火造成严重工伤事故。有些工厂生产中不注意节约劳力,有时会连开21班,工人也由于每天的工时过长,积极性受到打击,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都受到影响。如庆丰纺织厂在生产期间有300多个工人请长假,约占工人的10%左右。[11]嘉丰纱厂合营后责任事故发生率上升,员工因假缺勤率达20%。[12]部分地区对于企业转变后的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关注不够。如常熟市打铁、皮鞋等小行业进行合作社经营后,部分管理人员擅自将他们的工资由月薪制改为计件制,95个社员中工资比入社前减少的占20%,其中59个业主均减少了收入10%至30%。
其次表现在企业的设备维护和日常管理方面。部分企业合营后,经常性的维护检修逐渐消失,造成了机械工作状态的严重恶化,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料消耗带来了不利影响。常州印染厂的一些主要机台,已经到了可拖而不可拆的地步。之前维护检修一直较好的庆丰纱厂、南京内衣厂、同亿布厂等厂的设备状况也逐渐出现各种问题。过多的注重企业的生产经营,而对生产设备后续的修配力量逐渐忽视,有些必要的配件和修配材料也未能及时的供应,这是在合营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三)在对私营工商业安排上存在偏差问题
一方面表现在某些行业私商安排不当,出现继续亏本,生活困难等现象。如皋城区私营棉布业每月需要营业额53,355元才能维持,部分月份实际只有20,272元;兴化城区私营棉布业24户中有14户亏本。在对资本家的人事安排上,多数资本家在较长时间内处于有职无权,坐冷板凳的情况,未能积极发挥他们的技术专长和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少数地区部分干部急于评定工资和合店并店,但又没有注意到私营工商业中小商小贩的复杂情况,将分散的小商小贩也加以集中,改变经营制度,实行固定工资、固定工时,结果影响了经营业务的正常进行。如盐城县大岗镇把70多户香烟糖果店合并为5个门市部,当地群众深感不便。常熟市铜锡业24户合并为3户,部分群众配个钥匙都要跑几里路。又未能严格划分阶级界限,把许多属于独立劳动者的小商、小贩和小手工业者划为资本家。1980年,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江苏对原工商业这中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进行了区别。在参加区别的57199原工商业者中,区别出劳动者43184人,占列入区别范围的对象总数的75.49%。
江苏省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历程,反映了江苏地区结合本省实际情况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的决心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虽然在改造过程中存在偏差和失误,但能够不断在历史发展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不断修正方向,取得的功绩是主要的。当前,在国家发展的新的历史机遇期,建国初期对资改造所得到的经验与教训,对江苏如何在内外元素联动形成经济发展规模优势,提高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战略地位,实现区域社会发展综合配套试验改革,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參考文献:
[1]尹法声,周豪.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江苏卷.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337、10、11.
[2]江苏省解放前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情况及八大发言稿[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3021,目录1,卷宗0059).48、4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342—353.
[4]尹法声,周豪.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江苏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10.
[5]1955年扩展公私合营企业注意事项[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3021,目录1,卷宗0017).1.
[6]1955年华康纱厂公私合营工作计划[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7014,目录3,卷宗1161).93.
[7]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城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江苏卷·苏南苏北分册[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28.
[8]江苏纺织工业十年史[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4049,目录1,卷宗0071).
[9]江渭清. 七十年征程: 江渭清回忆录[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391.
[10]本署对私安排调查报告[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7014,目录3,卷宗0015).
[11]在地市、县委书记上的发言稿[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3021,目录1,卷宗0017).
[12]松江嘉丰纱厂公私合营工作总结[B].南京: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3021,目录1,卷宗0017).
(责任编辑:辉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