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智力因素在田径教学中的培养
2018-09-10赵振全
赵振全
摘要:在田径教学的课程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值得人们去关注。因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助于运动人才的塑造,再者更加有助于田径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在田径课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与当今时代社会所提倡的新课标教学体制的改革目标和要求相契合。迎合了所要求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课堂创新、有趣,塑造现代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观念。
关键词:田径;非智力因素;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面对某种事物(活动)所产生的兴趣动机、心情表现、意志状况等特征。我们经常这样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况,有些学生的智力在我们看来属于一般,但是由于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能够克服自己有顽强的意志力,最终能获得成功;然而还有一些学生从小天资过人,应该终成大器的,可是却缺乏意志力,最终却平淡无奇。很容易发现非智力因素在其中所占据的巨大功效。
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可以模仿智力发展的模式经过长期的实践等因素而发展起来。教师教学中应该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从而一步步地提高学生们的非智力因素[1]。在田径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心理等之间的差异。并且在培养时要储备大量的生理、心理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体系结构,为非智力因素与田径教学的成功应用奠定基础。
一、非智力因素在田径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一)提高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田径教学是围绕着基本的跑、跳、投进行相应的课堂练习,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田径运动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学生对田径项目的了解不断深入,燃起学生对田径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达到既定目标,完成教学。
(二)有利于目标建立
具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自己处于什么阶段,以及此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建立出自己的目标。制定计划,逐步训练,不断地接近目标,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成绩提高,完成训练。
(三)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
学生拥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越强,越有可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大发展。想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就要在田径教学中,目的明确、计划周详、组织切合实际地百折不屈、拼搏奋进的意志。通过对学生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逐步形成顽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感、情操,自信心强,冷静,遇到困难从容不迫,具有敏捷的判断力,排除万难,使自己的水平在激烈的比赛中能过正常或者超长发挥[3]。
二、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对策
(一)想方设法激发兴趣
学生只要对某项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足以唤起学生足够的热情去投入时间和精力主动学习,积极体育參与动力和强度。对于作为主体体育项目来说,这是重要因素。教师年龄、生理、心理的不同,循序渐进,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快感。
(二)合理引导,觉醒动机
学生参与田径课大致分为积极型和非积极型两种大类型:积极型处于积极主动地位,想通过技术的学习从而达到健身需要;而非积极型的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情况的不同出现,教师一方面要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了解且掌握大量相关知识,且能产生强烈地尝试欲望。另一方面也要同时积极引导,从而让他们产生动机,通过不断尝试体验到田径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三)积极鼓励,增强自信心
田径技术需要运动员的个人技术和心理战术良好配合。然而,在比赛中心理却容易被赛场条件的多变和场上环境的多变而受很大地影响。这种影响极易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焦虑,一旦失败就会使学生自尊心受挫。教师在此时就要针对这些问题积极主动地采用鼓励等各种方式唤起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暗示自己消除焦虑,教师同时要结合学生心理、生理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给学生设置个人方案,指导学生积极训练,努力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四)运用技巧,磨砺意志
意志是指人设定既定目标,长期坚持,排除万难,顶住压力,有计划地不断尝试,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一方面教师目的要明确、方案要合理从而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其次要根据学生的意志类型的不同,改进方法、尝试新方案,从而使学生意志品质获得提高[12],达到学生学习体育的效果。
三、面临问题
(一)非智力因素与田径运动结合的长期效应
田径运动目前是学校体育中的主体。每个项目运动成绩的提高,从不是大步的跨越,而是从小每一小步的不断积累而得来的,从而获得好的运动成绩。同样而言,关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通过一步步的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没有把非智力因素和田径运动项目联合在一起的长时间的跟进研究。所以就需要人们系统地开发和研究非智力因素,以便与田径项目相结合制定相应的长期培训计划。
(二)研究具有局限性
目前针对于运动员个体心理因素的研究较多,但也多少考虑到了诸如赛前情绪、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可这样的研究仍然处于描述性研究层面,并没有把运动员的非智力因素深入地提高到一定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1-23.
[2]李鸿江.田径(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
[3]季浏,符明秋.当代运动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8.
[4]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2-35.
[5]邓若锋.刍议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8(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