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交叉视域下的《刑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8-09-10李浩李瑾

高教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李浩 李瑾

摘 要:目前,各类公安院校在《刑事技术》课程的多学科交叉应用培养机制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较少,文章试从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上提出体现多学科交叉应用的改革思路与措施,加强各个章节(模块)对应的学科联系,以期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刑事技术;多学科交叉;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4-0114-04

Abstract: At pres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about "Criminal Technology" course in all kinds of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in 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 mechanism is les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reform ideas and measures of the course content, the teaching method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strengthening the contact of each chapter (module) corresponding to the discipline,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skills of problem-analysis and problem-solving using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to cultivate the talents of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Keywords: criminal technology; multi-discipline intersection; teaching reform

一、概述

刑事科学技术作为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公安技术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自成体系。主要以物理学、化学、光学、分子学、生物学、法医学、影像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等自然学科为背景。而《刑事技术》课程代表了该学科的主要内容,包括刑事影像技术、痕迹检验技术、文件检验技术、法医检验技术、微量物证检验技术、毒物毒品检验技术、电子物证检验技术和生物物证检验技术等,是我国公安高等教育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与侦查学、现场勘查等课程紧密联系,是打击犯罪的一把利剑。尽管该课程有着较为传统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刑事科学技术二级学科诞生于2011年,学科建设也起步较晚,因此学科体系中仍有许多亟需完善之处,《刑事技术》课程也同样存在许多亟需改革的环节和内容。

二、《刑事技术》课程中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日益显著

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学科和领域的先进技术不断渗透、融合到刑事科学技术这一学科中来,多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不断被应用其中。目前,国内外对于物证的发现、提取技术从常量向微量、超微量方向发展,分析检验技术向分子化水平发展,精度越来越高,并且检测、记录、分析全过程由手工、半自动向全自动化转变。检验鉴定由定性更多地向定性又定量要求迈进,检验结论由经验判断概念型向统计数据归纳型转变,客观可信度大大增强,再加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空前拓宽了检验领域,更新了检验手段,极大提高了鉴定结论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未来的刑事技术工作仍将朝着运用不同自然学科新技术、新方法来探知各类物证,同一种物证可以从多学科角度解析、采集到不同价值的证据,同一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不同类别物证的检验过程中,各个自然学科交叉应用,综合检验各种类型的物证将会越来越复杂、多变,更多不同领域、行业的分析仪器、技术方法将会不断进入到了检验、鉴定的視野中来,不再局限于从生物、医学等行业借鉴试剂、仪器,那么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这一趋势,培养学生到不同行业捕捉新仪器、新试剂、新方法的意识。因此,《刑事技术》课程中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也从未止步过。

三、《刑事技术》课程教学中对多学科交叉应用的体现有所欠缺

犯罪现场的复杂性,决定了现场勘验和物证检验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技能,而跨部门之间的技术协作、技术联用较少,多角度、多手段综合各学科优势全面深入检验物证较少,是目前公安机关刑事技术业务部门所面临的挑战。众所周知,有着当代福尔摩斯之称的华裔侦探李昌钰博士就是台湾警察大学毕业生,他的复合型专业背景缔造了其全面的知识结构,使得他成为多面手,善于利用多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寻找并检验各类物证,运用不同的方法仪器,从各个层面综合分析解读物证,因此,总是能在案件僵局中找到突破,最终成为国际鉴识大师。

公安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公安机关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而现有《刑事技术》课程内容划分过于传统,相对孤立,虽有提到物证检验对象和使用仪器方法有交叉,但都是一带而过,没有深入,更没有专门的综合各学科新技术的实验教学,没有充分体现各个学科之间联系与技术交叉融合,因此,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不高,跨学科跨领域的应用能力也不强,不能适应新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公安高等院校在教学计划中对《刑事技术》课程规划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但是实验课多以验证理论课知识为主,虽开展了实践教学,但学生动手能力仅仅体现在实验环节既定的内容之中,不会联系、综合运用所学各学科知识,对现场物证的发现、提取、检验、分析的能力不强。缺乏综合性、创新性、探索性实验,仅有少部分学生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获取到这方面的锻炼。近年来,公安用人单位反映公安院校的毕业生运用课程中涉及的各类学科知识来发现问题、综合分析、解决新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不足。这反映出公安院校刑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预期效果不佳。

四、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刑事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与措施

如何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自然学科知识来分析、解读犯罪现场的各类物證,更快更多地获取有价值的破案信息和证据,是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更是《刑事技术》课程应承担的主要任务。针对目前的问题,在“重基础、强交叉、拓视野、推创新”的理念下,构建一种多学科交叉培养机制,《刑事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设计、实践教学设置都需要有新的变革。

首先,重组与整合《刑事技术》课程各章节(模块),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公安机关办案实际需要,适量删减、压缩《刑事技术》课程中逐步被淘汰的、存在较多争议的、科学依据尚不充分的技术内容,但这并不意味这些技术不具有科学性、仅凭主观经验判断,而是目前科技水平不足以解读其中的奥秘和真相,需要更多新技术、新方法的诞生和应用,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挖掘,才能逐步解开其神秘的面纱。

其次,《刑事技术》课程中各章节(模块)之间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与广泛的联系。犯罪现场也经常会遇到多种物证的情形,痕迹检验、文件检验、法医检验的物证对象都离不开刑事照相的技术手段来检验,不同的物证经常会使用同一检验方法或仪器。另外,同一种物证更可能需要多种技术手段来检验,如:犯罪现场的血迹形态分析,涉及到法医学的ABO血型检验、法医DNA检验、痕迹学的形态分析,其中还可能利用计算机科学分析重建现场血迹产生的过程等等,这就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应用。再如:现场遗留的嫌疑人手印,在使用光学方法、物理方法、化学试剂进行增强显现后,如果效果不佳,还可以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由于前期试剂中的化学反应会使得有关化学元素按照手印纹线分布附着,如果利用该仪器按照元素种类进行筛选,可能观察到手印纹线的图案。再如:现场提取的手印除了从形态上检验,还必须为后续的有关物质成分DNA检验提供条件,因此在检验手印之前应避免污染、物质成分的损坏,必要时可优先物质成分的检验,那么教学中就应该极力突显这一新变化和新要求,实验环节也要增加相应内容。因此,需要归纳对同一物证的多种检验方向,总结同一检验方法适用的多种物证,确立各个检验方向之间的联系,各种检验方法使用的异同、注意事项和顺序等。要深入挖掘、不断总结各个章节(模块)之间跨学科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痕迹检验和法医学之间、痕迹检验和仪器分析技术、痕迹检验和刑事摄影技术、微量物证检验技术之间的联系,以及探索其专业所依赖的主要学科之间的关联,定期检查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对以上关联、体现上的不足与脱节,根据变化及时调整改革教学大纲、教材内容。逐步打破各专业知识模块孤立教学的传统方式,在教学中建立并突显出各专业间联系,根据课程各模块之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把体现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渗透并应用到刑事技术中的典型实例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同时把体现科技发展前沿的成果也融入课程模块中来,对原有教材进行改革,补充新的知识内容,构建新的知识模块,如图1流程所示,变简单“拼盘式”课程为多学科水乳交融的“有机式”课程,使之更趋合理、更趋完善。

五、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刑事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路与措施

《刑事技术》实践教学课程部分,是整个《刑事技术》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接近一半的比重,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探索精神和团队精神,是培养公安刑侦人才职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目前,多数公安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开放程度不够,难以适应自然学科发展新需求。验证性实验内容居多,仅能对既定成果进行过程验证,而对于结果未知的探索性实验较少,恰恰是在这类实验才能锻炼学生的探求摸索能力,脱离既定的操作模式,让学生自己确定每步骤所需实现的目标,学生不仅要运用学过的知识,而且必须要借助其他学科的更多的知识,拟定方案,方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样就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各个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学会利用多种知识体系完成复杂的物证客体分析与鉴定。

因此,《刑事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应侧重在实践教学上,是通过强化探索性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的应用多学科交叉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首先应在《刑事技术》实验课程的基础内容之后,另追加专门的实验章节(模块)来锻炼如何联系、综合各个章节的专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开发综合性验证实验,将照相技术、痕迹检验、文件检验、法医检验等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实践考察,有利于促进多学科知识技能的交叉融合。其次,更重要的是在综合性验证实验基础之上,开设探索性实验,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针对公安工作实际需要的新问题、热点、难点结合当代自然学科发展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新科研项目等,鼓励学生进行学科交叉应用的创新科研。

如图2所示,理论教学是基础,多年来形成了在课堂上以讲授的方式完成,但这往往会因为缺乏与案件实际的联系,或者缺乏对象的实体认识,缺乏操作过程的形象性,使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兴趣。不少教师曾尝试通过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具等进行课堂演示、示范,增加互动,营造生动的教学方式,获得了一定的收效。而刑事技术专业素养一定是在动手操作、实际观察、主动思索的基础上逐步得到提高的,这意味着实践教学是关键,到公安机关跟班实习非常必要,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又可以发现新的问题,继而所学知识和技能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申报创新性项目,主动探索,设计实验方案,是实现综合各学科知识解决具体问题、锻炼能力的关键所在。

如图2流程图所示,《刑事技术》课程中的验证性实验是基础,但需要进一步增设综合性实验,掌握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这是学生带着问题开展自我探索的必由之路,是重点所在。与此同时,探索多学科融合优势性师资团队建设非常关键,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不同自然学科背景的优势,加强相互联系与交流,吸纳各种知识投入到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发展中来,有更多的智囊投入到深层次解读《刑事技术》课程的多重学科属性中来,进一步明确其服务对象和社会效能,打破目前公安院校各系部之间的体制障碍,通过组建跨学科的大学生导师团队,引导学生在科研选题上以多学科交叉为导向,并在研究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融合与集成,突破刑事科学技术学科传统的研究角度、研究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了知识综合性、科研创新性特色,在活跃的学术交流氛围中秉承与时俱进的意识,才能带动学生不断探索新技术。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刑事技术》实验课程的教学不能只是给学生“输血”,关键是要让学生有“造血”的功能,能够独立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因此,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中的实验教学环节,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才能给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只有注重学生的学科交叉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探索更好的实践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功、宽广的自然科学知识面、较强的创新与科研探索能力、与时代相适应的复合型公安应用人才。

六、构建为《刑事技术》课程服务的、能够持续吸纳多学科新知识的教学体系更新机制

当前公安院校《刑事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除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亟待更新和转变之外,学生之所以缺少创造性、联系性的思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未能将多学科知识融合贯通于整个《刑事技术》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去。因此,若要摆脱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限制,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长期不断地探索各个学科新发展在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的运用、与时俱进、打破学科界限、疆域和传统的思维界限,增强所学知识的有机性和整体性,整合各学科资源优势,开放性地吸纳各个学科最新成果、科技到《刑事技术》的课程中来,不断融入新鲜的血液。

首先,可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来了解发展态势,鼓励和引导学生查阅《刑事技术》、《中国司法鉴定》、《证据科学》、《法医学杂志》等专业核心期刊以及各公安院校的学报专栏,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可以进行外文文献检索《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等国际权威法庭科学杂志、浏览相关的外文网站等。

其次,及时了解自然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收集相关技术手段应用于刑事技术领域的案例。例如将纳米技术应用于手印显现,将3D 技术应用于现场制图、颅像复原以及反射变换成像技术(RTI)检验立体痕迹等。可以说,学科间的交流是没有界限的,是促进彼此共同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自然科学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的发展也必须与科技的发展同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七、结束语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公安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刑事技术工作岗位对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面对犯罪活动日趋科技化、智能化的形势,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亟需一支基础扎实,综合技能强,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创新思维的、多学科交叉应用意识强的、复合型应用刑事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去面对各类案件,为案件及时侦破提供保障。

本文提出的《刑事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上的有关改革措施,正是尝试为公安院校培养刑事科学技术复合型、创新人才探寻路径,使此类专业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在遇到具体案件时,能积极、主动地从新的角度发现问题、用新的方法分析问题、用综合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具备创新的思维与潜能。

《刑事技术》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技能诸方面达到预期目标的培养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地逐步完成,呈现一定的层次递进性。公安院校应抓住刑事科学技术二级学科平台建立这一历史机遇,迎接挑战,加大《刑事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和公安工作机制转变需要的高素质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明超.试论刑事技术教育改革[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8(1):103-106.

[2]程琳.以新设公安一级学科为龙头,努力开创公安教育新局面——关于公安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9.

[3]胡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刑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析[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2(6):113-115.

[4]羅亚平.论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建设[J].公安教育,2004,12:43-45.

[5]欧阳梓华.论新形势下刑事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途径[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2(6):89-91.

[6]邓绍秋,谢滨键.论公安院校刑事技术专业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07,1:61-62.

[7]朱红慧.刑事技术专业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11:177-181.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