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墩丛状榛园管理模式和平榛剪枝定干技术
2018-09-10赵宏文
赵宏文
摘 要:简述榛子实用技术和大众化管理,榛园管理由粗放到精细,从单纯除杂、除草发展到带状、墩丛状榛园管理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和试验,总结出几点榛园管理经验与大家共享。
关键词:榛子;墩丛状榛园;剪枝定干;管理模式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4-0064-02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志码: B
1 墩丛状榛园管理模式
墩丛状榛园根据现实情况分为自然墩状、新建榛园墩状和人工改造的墩状3种情况。
1.1 自然形成的墩丛状榛园
近几年通过打作业道和通风道的带状垦复模式,提升了榛子管理技术,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清杂后,出现了很多自然的单独墩丛状榛子,因为单独墩丛榛子四周通透,所以单独墩丛榛子只要进行合理的稀株,控制单位面积的株数就可以丰产,目前2年齡的墩丛榛子保留15~20株/m2,第3年保留10~15株/m2,第4年保留5~8株/m2,第5年保留3~5株/m2。这样的墩丛状榛子产量可以达到1.5~2.5 kg/m2。
1.2 新建的墩丛状榛园
因为新建榛园多采用良种育苗,加之合理的株行距配置,所以榛果品质较好,病虫害少,一般第5年的新建榛园,每墩可以产1~1.5 kg,每667 m2产150墩左右,产量都达到150 kg/667 m2以上,所以墩丛状榛园更适合平榛的发展模式。
1.3 人工改造的墩丛状榛园
从2014年尝试把带状榛园用切墩的模式逐渐地发展改造成墩状。由于原来采用的带状是2 m道2 m带,所以切墩变成丛状时,根据新建园的墩丛状特点,考虑到墩丛状底部最适合的面积在2 m2以内,做了2种切墩试验:一是在原来的2 m道2 m带的基础上,纵向地切了2 m留2 m,这样就切成4 m2的大墩,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稀株,效果非常不错;二是在原来的2 m道2 m带的基础上纵向切1 m留1 m,变成2 m2一墩的模式,在用工和管理上要优于4 m2的榛园。再有2 m2的模式产量80墩/667 m2左右,而4 m2的模式产量为40墩/667 m2左右,而新建榛园产量则为160墩/667 m2左右。事实上新建园的更高产,所以2 m2一墩的模式是从带状过渡至墩丛状最适宜的发展模式。榛农们从片状发展到带状、再过渡至墩丛状,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每年都要有成本,既要考虑榛园收益,又要进化过渡到更有利的管护模式。
2 高龄榛树的剪枝定干技术
从平榛园年年生产坐果的发展可以发现,等到5~6年以后榛树稀株将无从下手。为了高产,每年都要进行除蘖,所以对高龄的平榛植株新老株的更新替换比较复杂。借鉴杂交榛子的单干树形的管理模式,开始给榛子平头定干,曾经对榛树稀株时,就试验性地挑一些粗壮、高的榛树进行掐尖,侧枝发育效果确实不错。对4年以上的榛树进行定干。
2.1 剪枝定干技术原则
必须是主干有大拇指粗,直径在2 cm以上的榛树才能进行定干。定干的高度根据当年榛树结果情况进行,并要参考侧枝和副侧枝生长情况而确定。
2.2 剪枝定干技术
(1)早春时,如果前一年营养枝、侧枝和副侧枝分化发育好,那么可以在主干顶尖进行截头修剪,使榛子当年既结果又促使后期的新营养枝横向生长。发育好的侧枝也需要截头式的修剪。
(2)在头3年坐果好,但是第4年由于榛树膛内密度不理想,所以粗壮的榛树侧枝少、花芽分化不好的,可以采取短截。根据阴阳坡榛树高度不同,在保留2~3个发育好的芽孢上3~5 cm处进行短截。短截不能低于1 m。高度在人的腰部到胸部的高度最好,这样有利于旁边的榛树当年坐果,也有利于来年坐果盛产时,榛树主干不被压弯,更有利于根蘖苗的生长。但是当年的根蘖苗需要有选择性地适当保留几棵粗状的后备株,其他的6—7月份必须要除掉。
(3)4~5龄的榛树一般是5~8株/m2。定干时采取交替隔株矮定干,隔株高截头的模拟,即隔1~2棵进行高截头,隔1~2棵进行矮定干(定干高度不低于1 m),这样既能保障当年的产量,又能很好地培养出来年优良结果枝的树冠形状。
(4)杂交大果榛树因为主干粗状,树冠发达茂盛,所以单株产果量多,但是平榛由于树干细、树冠小,所以采用3~5棵/墩的模式。这样2墩5~7年以上的平榛树,结果量不亚于1棵5~7年生杂交榛子树的结果量。经过随意抽样称量,单株5年的榛树挂果148枚,大部分直径都在1.5 cm以上,有的直径甚至达到了1.8 cm;1.5 cm直径的榛子干果数量约为260枚/500 g,148枚榛果干品约为250 g以上,5棵产量约为1.25 kg/m2(这还是晾干后的干果产量)。切墩后有500~800株/667 m2结果榛树,产量非常可观。
经过近几年的试验,平榛定干后7~8年依然不老化,只要适当合理地修剪,相信野生平榛坐果的树龄会更长。只是目前为止试验的树龄为8年,以后会继续探索和研究。相信将来铁岭依然会是全国平榛的典范,技术和产业的领头羊,榛园管护会更加科学化、集约化、便利化。
(收稿日期:2018-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