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模式
2018-09-10罗希
摘 要:为了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模式,分析了网络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因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信息源,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方式;网络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交流基地,改变大学生的表达方式。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应从丰富网络教育内容、打造特色网络文化教育产品、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建立长效机制、建设专业队伍等方面探索新的教育模式,顺应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5-0169-03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new mode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internet plays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information source of college students that changes their cognitive styl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xchanging base of college students that changes the their expression style. In order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the Internet era,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and educators should develop a new mode of education characterized by enriching the education content of internet, creating distinctive education products with internet culture, creating a healthy internet environment, establishing long-term mechanism and reconstructing professional teams.
Keywords: internet environment;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一、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次做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尤其对青年的价值观培育十分重视,他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也是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这一群体的个人素质以及他们今后能否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不仅与他们在校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关,还与他们的价值观密不可分。因此,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甚至关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命运。
如今已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且为大众所推崇的传播媒介及交流平台,正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大学生价值观认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多項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价值观认同危机,而网络的流行与发展似乎加剧了这一危机。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与核心,价值观认同偏差会导致文化认同危机、理想信念缺失、民族意识淡化、对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认同弱化等问题。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当前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危机的有效方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然承担起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任。积极占领当今大学生最为活跃的网络阵地,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模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二、网络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3.2%,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6.4小时[2]。这说明网络逐渐融入人民生活已成为全社会的趋势。
如今,网络也已高度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上网时间普遍较多,超过40%的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10-20小时,超过25%的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在20小时以上[3];另外,各类新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阵地之一,大约70%左右的大学生经常性活跃在QQ、微信在线交际平台中,28%的大学生经常参与微博、说说、朋友圈等互动交流,另有25.8%的大学生经常参与博客类、论坛类社区交流,部分大学生同时活跃在多个新媒体平台中。在这种背景下,将网络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则成为必然趋势。
(二)网络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信息源,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方式
网络因其完全开放、信息充分共享、跨文化与跨空间实时传播的特点,已成为大学生接触各类文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信息源。它可以突破空间地理与时间距离的界限,实现信息的自由交流;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在此交流传播。
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现实世界,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絡超越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参与体验政治生活[4]。这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从虚拟现实中直观地感受世界,而不是从抽象的书本知识中进行建构。
在互联网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受到网络的虚拟化、开放化、自由化特征的影响,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已发生了巨大转变,思维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明显增强。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至关重要[5]。
(三)网络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交流基地,改变大学生的表达方式
传统教育中,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讨论与课下交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教师可以直观地通过其言行了解思想动态[4]。但这也使得大学生碍于现实环境的压力和束缚而不能够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较于传统教育,大学生更乐于在自由平等的网络环境中吐露自己的心声,展示其真实的一面。网络由于其自由性、开放性以及私密性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讨论基地[6]。通过创建虚拟的网络身份,大学生可以不用在乎自己的真实社会身份以及周围的环境压力,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各类价值观的认识、理解与看法;同时也可以自由地倾听他人的见解。与此同时,现实社会中的空间隔离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在一个独立的环境中冷静思考,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分歧,通过实例举证和逻辑推导的理性方式自由的讨论与辩论。可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越来越青睐的交流基地,大学生的行为及表达方式也相应发生了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思想,创新教育模式,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策略
(一)利用网络载体丰富教育内容
相关研究显示,青年对视听兼备的新媒体内容更加偏爱,如图片、微电影、公益广告、漫画等[3],且影像资料比文字资料更加形象直观,有助于理解和加深印象。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注重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教育内容化深奥为通俗,形式化单调为多样,遵循网络信息传播规律,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与喜好,满足他们的视听需求,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与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只关注价值观本身的内容,还要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理论进行系统教育,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
由于大多数大学生认可某种价值观念的动机与其自身利益挂钩,能够看到“有用”的一面才会产生学习和了解的动力,这就启示我们,网络环境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他们的诉求,将爱国、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与大学生自身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通过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案例教育启示他们,使他们了解内化和践行这一价值观的重要性,由此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程[3]。对此,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结合大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培育大学生“诚信”这一核心价值观,利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要逃票、贫困生助学贷款要做到按时还款等与大学生生活相关的具体事例进行教育,列举出现不诚信行为后被记录到个人信用档案中,对今后工作生活造成影响的案例,使大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们的重要性,以此增强他们的认同感。
(二)打造特色网络文化教育产品
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以课堂讲授、宣传海报、展板为主,这些方式是一种被动的灌输式教育,忽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易使他们产生懈怠情绪;且传统课堂讲授的方式依赖于传授者的教学能力和素质,能力较弱或素质较低者讲授的内容不但不能很好地被大学生所接受,还易引起他们的反感。而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特点消除了这种制约关系,可以作为传统价值观培育模式的重要补充。
教育者要积极占领网络阵地,重点打造具有自己校园文化特色的网络教育产品,做好精品栏目策划。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及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以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为中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栏目中,运用现代营销思想,注重栏目线上和线下的推广,保持栏目内容丰富、完善、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教育产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配套开设栏目的网上留言、评论、答疑空间,提升大学生对网络教育产品的关注度和黏着度;通过线上交流互动,使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有助于价值观的确立与巩固;教师也可通过浏览大学生发表的文章和评论,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打造令大学生认可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盛宴,避免他们在纷繁的网络信息选择中迷失方向,使网络充分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和普及,如今高校内部各级组织纷纷开通了各自的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但是各组织部门之间的新媒体平台往往“分散用力、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联通与整合[3]。大学生面临多重选择时往往不知所措,有的学生甚至统统放弃,高校应注重整合资源,各部门联合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同时集合技术力量打造手机APP,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如打造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并完善各项功能,使学生在一个平台下就可查阅就业信息、资助政策、志愿服务、讲座信息、图书借阅、校车时刻等多部门的信息资源,以此增强校园网络媒体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利用这一平台发布和推送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品,易于学生获取和接受。
(三)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作为新形势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之一,其环境质量尤为重要。健康的网络环境可以为大学生传播正能量,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和理性的讨论平台,并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大学生之间通过理性的网络讨论平台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不断的自我纠正、反思及完善,最后建立客观公正的价值观认识[6]。
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的行为并不是独立的,他们往往是在一个与自己兴趣爱好、目标需求相同的网络自组织中活动。如今各大高校均有自己的校园网络,甚至对校外信息的获取也通过校园网,这就形成了网络信息的亚传播圈现象,亚传播圈现象的存在为高校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提供了可能[4]。因此,高校要注重局域网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应当注意的是,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筛选。在庞杂混乱的网络信息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价值取向容易受到不良网络环境的影响。如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下,有的大学生一味吹捧西方的民主制度,淡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非主流文化充斥的网络信息中,有的大学生不能明辨是非、分清美丑,网络恶搞、炫富等颠覆主流价值文化认同的行为频发;更有甚者因为价值观念的偏差导致行为失德失范,误入歧途,触犯法纪。然而,筛选信息并不是完全封闭其他信息,而是要在众多优质资源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同时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学会对众多信息进行比较辨别,而后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强化、加深认识。
(四)建立长效机制,建设专业队伍
保障网络平台的有序运行、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离不开长效机制的建立。一方面,要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监管,完善校园网和高校官方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审核、信息发布、网络舆情处理、评价反馈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高校要整合资源,指导各部门形成合力,明确责任,合理分工,统筹协调,保障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有序运行,有效实现既定目标。
充分发挥网络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作用,除了建立长效机制外,还离不开一支思政教育队伍,尤其是具备一定网络素养的专业化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涵盖专家学者、学工队伍和学生骨干,他们应具有一定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熟悉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网络语言习惯、上网规律,同时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能够通过网络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认识[7]。专家学者利用自身影响力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8];学工队伍建立个人博客、微博、微信,与团队、学校的官方媒体平台相互补充;在学生骨干中积极培植“网络意见领袖”,以营造一个理性有序的网络讨论环境,发挥网络的正向引导作用,引领大学生接受理性的价值观,逐渐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
四、结论与启示
当前我国大学生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认同危机,尤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缺失将阻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网络的普及,也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网络正逐步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行为表达方式,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很难收到良好效果,因此,网络应该作为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另一个主要阵地。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应从网络教育内容、网络产品策划、网络环境营造、长效机制建立和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新的教育模式,顺应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
参考文献:
[1]林涌谋,郝志刚,陈曦.网络信息传播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6):8-10.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
0170122_66437.htm,2017-1-22.
[3]许灿荣,徐喜春.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J].青年探索,2015(1):19-23.
[4]蒋宏大.互联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J].党史文苑,2013(16):76-78.
[5]许灵红.网络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继续教育,2015(1):42-44.
[6]罗希.网络對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的应对机制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2):92-94.
[7]姚荣.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J].文教资料,2014(4):126-127.
[8]王志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育人[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