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大学与“双一流”建设

2018-09-10卢志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特色

卢志华

摘要:“双一流”建设不仅是教育层面的问题,还应被放在地方与国家发展的战略中进行把握。云南大学作为首批“双一流”建设的高校之一,应审时度势,跨越前行,不断使党的建设、时代导向、地方特色、育人目标、大师培育贯穿起来,在云南与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壮大自己,并服务云南与国家,进而将百年云大的发展推向更高起点与新的发展境界。

关键词: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地方与国家发展;战略支撑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云南大学(以下简称“云大”)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云大的民族学、生态学名列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这些都是云大新的历史机遇和历史起点,是国家战略要求与云大自身发展需求相契合的体现,是百年之云大及云大人的责任与担当。机遇从来都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云大入选“双一流”后,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云大“双一流”建设应以党建为统领

党建是高校建设的应有之义,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大学”方针落实的根本保障。同理,云大的“双一流”建设必须以党建为统领,牢牢把握党的领导在“双一流”建设中的话语权,进而推进云大“双一流”建设向着健康、有序和中国特色的方向发展。为此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党建与政治。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灵魂。同理,云大的党建工作应该把政治建设贯穿于党建的各个方面与全过程,进而确保云大的“双一流”建设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其一,云大应紧紧围绕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规划与实践和中央方针全面契合,进而在中央决策部署的指导下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积极进步。其二,“双一流”建设是系统工作涉及财务、人事、项目、招生、对外交流等一些列领域,因而严格的党风廉政管理应贯穿“双一流”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云大“双一流”建设始终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中推进。其三,党务管理是政治建设的重要抓手。高校党务管理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管理,即借“双一流”建设的平台,全面推进机关层面党务部门建设,进而将学校组织、宣传、纪检、统战、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党委办公室、校团委与工会等一并纳入一流标准建设,并为整个学校层面的治理体系服务。纵向管理,即同样借“双一流”建设的平台,全面夯实“校党委一院党委(总支)一基层党支部”建设,进而将每一层级的党组织建成开展每一层级具体工作的战斗堡垒,特别是要以战略思维推进各级基层党支部建设。党建与业务。云大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党建绝不是空泛的,它必须在实际业务开展的平台中进行把握。一方面要以“一流党建”的标准全面加强党系统业务的运作,进而将学校各个层面的党务做细、做实;另一方面党的业务要与行政业务全面、有效对接,将党的治理全部嵌入行政治理框架中,进而将加强领导与善于领导统一起来,不断促进党务与行政的互动运转。

党建与学科。党建效能的释放与学科建设特别是政治社会类学科建设以及品牌打造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一,云大是综合类大学,政治社会形态的学科建设是其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云大党建应积极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新闻学院等教学单位,并有效整合各个学院、各种专业的学科优势,特别注重党建对政治社会类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其二,云大党建应将“双一流”建设契机与云南特色优势统一起来,打造独一无二与国家战略急需的党建品牌,如计量党建,进而让云大党建学科走出一条“校內一省内一国内一世界”的拓宽式路子,最终让云大特色党建学科成为支撑同领域党建研究的新动态与新特色。其三,边疆民族地区党建是党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边疆民族地区最迫切的党建专题。因此,“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云大党建应注重边疆民族元素的嵌入,这不仅可以在学校层面建立党建优势学科,而且可以为云南省(或兄弟边疆民族省份)提供党建咨询与党建研究范例。其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是新时代云大党建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双一流”建设为云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契机,进而可以保证云大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领域保持全国前列甚至领先水平。

二、云大“双一流”建设应以时代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时代为大学提供机遇,大学为时代贡献力量。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只有围绕时代主题,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保持其不竭的动力和彰显其现实的担当。

时代与机遇。大学的机遇是和大学所处的时代相伴相随的。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云大肩负的机遇与责任前所未有。同理,云大应主动融入和参与当今国家的一系列部署、计划与项目,将学校的建设规划与国家的发展战略有效接轨,学校的制度设计应为国家的战略需求留足空间,学校的成长应以国家的发展为平台,即一方面通过参与,履行云大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进而实现云大对民族的使命和担当;另一方面,通过参与,重点带动一批传统与新兴学科的优化、组合和升级,最终从学科层面促进学校自身的强劲发展与全面进步。

时代与精神。追溯历史,云大自1923年建校以来,始终关注时代、奉献时代和助推时代,并将这种责任与担当融入“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中,“天下为公”成为历代云大人孜孜不倦的时代追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也是当代云大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大学之精神只有不断与时代嵌入,不断与时代同频,不断与时代共振,才能不断发扬光大,从而从大学精神的层面达到大学内涵式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因此,“双一流”建设为云大精神与时代主题的结合提供了契机,使得云大的底蕴不断沉淀,让云大最核心的软实力——大学精神得到不断提升与升华。

时代与进步。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当今中国突飞猛进,当今知识领域层出不穷,其范围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网络空间、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生物技术等各个方面。云大过去辉煌不代表今天辉煌,今天辉煌不代表明天辉煌。时代的进步不光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云大的优势学科能否保持强劲,新兴学科能否齐头并进,人才培养能否适应市场,规划设计能否接轨国家战略,这些都是每一位云大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和为之奋斗的专题。“双一流”的建设标准给云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空间,“以建促改和以建促进”应成为云大今后改革发展的航标,通过“双一流”的考核倒逼云大一系列改革发展措施的跟进,促成云大一系列优势学科活力的释放,推进云大一系列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从而为云大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引擎与支撑。

三、云大“双一流”建设应以地方为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要把云南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地方特色是云大跨越式发展的主要依据,是云大保持独特优势的内生动力,是云大服务云南的必然逻辑,为此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地方与学科。将地方特色转化为学科优势,这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思路。因为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族资源、生态资源、“一带一路”建设资源和南亚、东南亚外交资源,等等,因此,云大的民族学、民族政治学、边疆治理学、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南亚、东南亚外交学、“一带一路”等众多研究领域有着独天得厚的优势,理应成为全校、全国乃至世界的一流学科与特色专业,从而为云南特有的资源与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学科保障,进而为促进国家一系列战略的实施与发展提供独特的智力支撑。

地方与支撑。大学与地方是双向互动的,这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逻辑。“大学应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建成有特点、高水平的中西部特色大学”,这也是云大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逻辑。一方面,大学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对于大学的建设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大学理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人才保障与文化熏陶,在促进地方发展的同时不断推动自身的成长与壮大。云大作为全省唯一的“211”工程、“一省一校”工程、“双一流”工程和“部省合建”工程建设高校,受到来自全省各界的关注、期盼与支持,在云南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与责任。然而,不可置否,云大的建设长期受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瓶颈,导致与东部同层次大学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因而,云大的建设与云南省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云大大力贡献云南省的发展责无旁贷,进而在校省双向的良性互动中不断促进云大各领域的强劲提升。

地方与品牌。品牌是大学的名片,而地方则是培育品牌大学的独特平台。云大应充分利用云南省的独特资源和多样文化,将云大打造成具有边疆特色、民族特色、生态特色、区域国别特色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特色品牌大学,进而让云大成为研究边疆民族性、区域国别性、新兴战略性和生态文明示范性的全国乃至世界基地,进而让云大成为云南的窗口之一,甚至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一张亮丽名片,最终为云大的内涵式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全面增强提供全新的动力与支撑。

四、云大“双一流”建设应以育人为目标

“育人”是大学的第一要务。与特色的一流学科相对应,“双一流”建设将促进云大培养一流的特色人才,进而将一流特色人才的培养全面嵌入一流学科的发展规划中,因此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育人与知识。一方面,知识具有前瞻I生和区域性的特点。一直以来,云大积极接轨前沿,大力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科研机构、社会机构、高校及相關领域的合作,在理念更新、知识创新和学科跟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观念、区域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与国内东部同层次高校相比,云大在前瞻性方面还有不同程度的差距。而具有世界眼光与开拓思维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结构的前瞻性、引领性与创新性是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应结合区域的特色,进而将特色转化为优势,将特色人才转变为优势人才。因为云南有着明显的区域特色,因此,云大应将依托区域特色建成的优势学科打造成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将优势学科的打造与优势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进而为云南的跨越发展,为国家新兴与特色战略产业的建设提供人力保证。

育人与能力。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升华,是大学教学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云大地处边疆民族地区,有着中东部地区不具备的实践教学条件。比如,精准扶贫基地、民族调研基地、革命圣地教育基地、边界线(国门)示范教育基地、生态保护教育基地等都是云大培育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迄今为止,云大已启动了“理解中国”系列、“三下乡”“芒市挂职”“研究生支教团”等计划,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后,云大将以“双一流”建设的育人目标为导向,充分立足云南特色的条件优势,将云大的学生能力提升工程做精、做大、做强,进而从能力培育方面为云南大学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动力支撑。

育人与人格。培养健全与积极的人格是高校的育人目标之一。与“双一流”人才建设目标相对应,云大理应将”学生的人格培养”定位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大应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为取向,以云南特色爱国主义传统为依托,以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不断彰显“自尊、致知、正义、力行”的校训,促使学生养成公正、明理、法治、担当、勤学的特质,让“双一流”建设的育人成果不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养号情操养成。

五、云大“双一流”建设应以大师为底蕴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开篇以来,大师的培养始终是大学的重要任务。在“双一流”建设的今天,云大理应将大师的培养作为学校人才计划的核心部分和学校底蕴建设的重要抓手。云大应充分挖掘云大的大师底蕴与追溯云大的大师渊源,即应在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大力培养具有本土特色的大师级人才,鼓励他们创造一批具有本土优势的重点学科与新兴学科,以此不断驱动本地区特色资源的理论化、专业化与学科化,不断增强云大内涵式发展的独特驱动力和创造力,进而将大师建设贯穿于云大教、学、研、产、建的各个方面与全过程,最终形成“大师云集、人才辈出、成果涌流”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中医的特色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完美的特色党建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My Favourite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