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2018-09-10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天津研究生精准

天津:探索“中高本硕”贯通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8年6月5日下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行政会议中心举行。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白海力称,天津市教委高度重视和关注此项工作,此次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是依托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与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特点,在职业教育领域探索中高本硕全体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标准。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要进一步坚持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办学方向,在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同时,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标准;各依托高校要充分发挥好研究生培养经验。深入参与,加大合作交流。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职业教育领域硕士研究生特点的一套培养体系和一支导师队伍,培养一批人才,出一系列的成果。共同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有效衔接的模式和方法。此次合作协议的签署旨在进一步落实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天津市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中的相关要求,加快推进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进程,形成“中高本硕”有效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服务天津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根据此次合作协议,合作双方将联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作为加快形成职业教育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以推进和落实。双方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在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完成项目工程实践、项目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工作。同时,在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中,将实行“双导师”制。两位导师将共同指导、监督、管理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双方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由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授予学位和颁发毕业证书。“目前控制工程(智能制造)、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专业开设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现共有10名学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专业范围及规模。”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协同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共同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有效衔接的模式和方法。目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已通过了天津市学位办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并获批天津市2017-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使学校的教育层级从中职、高职、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延伸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联合培养将进一步提升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队伍水平,在联合培养期内使中德教师积累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提升水平,使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尽快具备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资格,从而切实地开通“中高本硕”贯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通道。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徐峥颖副校长分别与天津理工大学郑清春副校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闫兵副校长代表合作学校签署框架合作协议。

(来源: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官网,2018-6-5)

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两年成效显著收官战役打响

2018年6月19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副秘书长、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童卫军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题为“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两年成效显著收官战役打响”文章。内容有:《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是“十三五”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行动指南和路线图。为推进《行动计划》,日前,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发布了2016至2017年《行动计划》执行情况绩效报告。三级推进:教育部规划管理,省级统筹保障,院校自主实施。在国家层面,教育部在《行动计划》形成65个任务、22个项目后,细化各地分工,搭建管理平台,强化过程监控,建立年度绩效评价制度,督促各地推进落实。同时,在国家层面出台系列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省级层面,32个省份制定了省级实施方案,承接具体项目和任务。目启动后,实际布点情况很关键。项目布点最终要看实际经费投入。在院校层面,各高职院校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主动承接项目任务。两项重点:优质校树起发展新标杆,骨干专业支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有两个重点项目——优质校建设和骨干专业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建设200所左右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为高职战线树立起改革发展的“新标杆”。截至2017年,有26个省份立项建设了403所优质校。《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支持建设一批“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高水平骨干专业。从专业布局来看,装备制造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布点最多,均在10%以上,说明骨干专业的大类布局与产业布局基本吻合。三点思考:认识须深化,执行有偏差,保障待发力。第一,认识须深化,亟须高度重视。第二,执行有偏差,亟须精准推进。

(来源:教育报,2018-6-19)

观点:谨防职业教育“剪刀差”

2018年6月20日,江苏省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徐明在中国教师报发表了文章。认为,当前,我国技术工人缺口仍然很大,供给与需求失衡愈加突出。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非常重要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其饱受冷落也是现实。虽然我们一直提倡行业平等,宣传就读职业学校同样有美好前途,但在大多数家长心中,就读职业学校只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多年来,我国“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在许多地区很难落实甚至成为一纸空文。于是,一些业内外人士开始力陈中国职业教育之弊端,开始深刻反思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及路径。诚然,批评和反思都有必要,但是在批评、反思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家长不愿意送孩子上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为何遇冷?这可以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找答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可以从家长的攀比心态中找理由——怎么也不能输给隔壁老王;还可以从内涵发展水平不高上找证据——言必谈德国、芬兰的普职分流如何合理,课程如何多样化,选择性如何强。但是,如果改变简单的线性思维,我们会得到另一些启迪:假如一线技工同样有体面的收入和生活,那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是不是就失去了市场?与隔壁老王的攀比是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这样看来,抓住本质寻求问题的“解”才是重点。这,就是就业。职业教育也好,普通高等教育也好,殊途同归,每个人都要通过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站在就业的角度审视当下职业学校存在什么弊端呢?个人认为,存在一大一小两个“剪刀差”。大的“剪刀差”来自社会。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优质工作岗位稀缺。因此,为了孩子将来找到好工作,家长不惜重金送孩子上大学、读研究生、出国留学。高额的就业成本与某些岗位低门槛就业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对比强烈的“剪刀差”,导致职校生与本科生、甚至与研究生共同争抢一个工作岗位的局面时有出现。在这种“剪刀差”下,让职校生“情何以堪”,更让职业学校“渔网常空”。小的“剪刀差”来自职业教育自身。一方面,近年来为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融合力,职业学校找到了“职业技能大赛”这个抓手。一时间,就像普通学校抓升学率一样,职业学校抓技能大赛成为办学治校的头等大事,大量的人财物都投入到各级大赛中,所以有职校教师戏言,他们日常的工作“不是在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就是在为技能大赛做准备”。另一方面,虽然我们必須承认,技能大赛在增强办学活力、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每年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学校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在极少数参赛者身上,有意无意间忽略了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导致职业学校缺少创新思维、有效路径和直观性成效。正是这种职业学校让少数学生顶着金牌、银牌的“光环”,而让大多数学生成为“分母”的现象,形成了又一个对比强烈的“剪刀差”。在这种“剪刀差”下,不仅客观上出现了“一块金牌遮百丑”的怪象,也给更多家庭以“上不上职业学校一个样”的误解。一大一小两个“剪刀差”,“剪”出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尴尬现实,也“剪”出了多少家庭、学生在填报升学志愿时的纠结与焦虑。谨防职业教育“剪刀差”,治理职业教育“剪刀差”,应成为整个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成为职业学校推进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的重要导向。

(来源:中国教师报,2018-6-20)

姜大源:高职教育不能缺位的三大领域

2018年6月20日,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教授在《中国高教研究》杂志发表了文章。未来3年是我国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但近半年来,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出现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由于主要经济体政策调整及其外溢效应带来变数,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需要应对多种风险挑战。面对中华民族崛起过程遇到的这一新变化,党和国家指出,必须继续保持战略定力,要坚持“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举措,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既定方针。为此,作为人力资源供给侧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提供高质量的职业人才,也必须清醒地把握当务之急,至少应在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助力精准扶贫落实、助兴“一带一路”建设这三大领域发力。(1)助推实体经济发展。高职教育在“实体经济”领域不能缺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要确立三大原则。一是要坚持脱虚向实的原则,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二是要坚持就业创业结合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要始终把就业目标放在办学的首位。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为此要树立三大目标:①毕业后及时就业,此为“有职业”的初级目标;②“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此为“好职业”的中级目标;③“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此为“创业就业”的高级目标。因此,高职教育的“双创”教育,应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做到“就业”与“创业”结合。三是要坚持力学笃行的原则,以知识实际应用为导向。(2)助力精准扶贫落实。高职教育在“精准扶贫”领域不能缺位。助力“精准扶贫”,要理顺三大关系。一是精准的职业教育需求与精准的职业教育供给之间的关系,涉及扶贫的针对性问题。二是精准的职业教育扶贫与精准的经济扶贫之间的关系,涉及扶贫的协同性问题。三是精准的短期职业教育项目与精准的长期职业教育规划之间的关系,涉及扶贫的有效性问题。(3)助兴“一带一路”建设,高职教育在“一带一路”领域不能缺位。助兴“一带一路”,要关注五大模式。①伴随工程项目“走出去”的模式。这里指结合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程项目,与当地企业或教育机构开展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模式。②借助合作联盟“走出去”的模式。即由非政府组织通过非盈利的或PPP形式组建的职业教育联盟模式。③按照国家协议“走出去”的模式。通过中国政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的人文交流协议框架下的模式。④依据教育标准“走出去”的模式。依据中国职业教育的国家或院校的专业及课程标准、行业企业的资格标准,与沿线国家教育部门、教育或培訓结构,合作举办学校职业教育或培训的模式。⑤立足国内教育“走出去”的模式。采用中国高职教育的专业和课程标准及管理经验,接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或管理者到中国学习后由其将中国职业教育“带出去”的模式。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18-6-20)

猜你喜欢

天津研究生精准
如果天津有“画”说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天津之眼》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