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独立学院转型发展析述

2018-09-10刘玉海许小军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发展新时代

刘玉海 许小军

摘要: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创新之举,从产生至今,经历了“建”起来、“站”起来、“独”起来等三个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思想、新战略,明确了新目标、新矛盾,对高等教育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经过十八年的发展和积淀,独立学院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多元化发展途径、应用型办学定位、特色化发展方向等新特征。为此,独立学院应树立新目标,力争使整体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能力强起来。

关键词:新时代;独立学院;创新发展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66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10.25%,占全国民办高校总数的35.85%。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创新之举,独立学院将以新思想为指引,树立发展新目标,开启发展新征程。从产生至今,独立学院走过了整整十八年的发展道路,十八岁是成年的标志,意味着独立学院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进入了由“成年”走向“壮年”的发展新阶段。十八年的发展、积淀和成长,独立学院在规模、质量、特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路径正在多元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态势,总体上由最初的复制母体模式到错位发展、创新发展模式,由最初的建起来到“站”起来,当前正在走向强起来。

一、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回溯

(一)“建”起来的阶段(1999-2003)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5%左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1999年党中央做出了高校扩招的决定。当时高等教育资源普遍紧缺,存在着高校扩招与高校经费短缺,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新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等方面的诸多矛盾。为缓解矛盾,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改变政府包办教育的状况,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同年7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办,这是教育界普遍公认的首家按新型模式办学的“二级学院”。此后,类似“二级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江浙地区迅速发展,并逐步蔓延至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国已有25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300多所二级学院,在校生达40万。这一时期建立的“二级学院”为后来独立学院实现从无到有奠定了基础。初创期,“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动基本都依附母体高校进行,服务于母体高校的扩招和创收,其生存状态可以归纳为“四个不具有”:(1)不具有独立的办学资格。由于普通高校与非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缺少可依据的规定,二级学院一般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而审批机关只把创办二级学院当作高校增设内部附属机构一样来处理;(2)不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的资格。二级学院多数以母体高校的名义颁发,也有少部分以自身名义颁发,方式不相统一,引起广大学生和家长较大的反响,影响教育公平;(3)不具备独立办学的条件。超半数的二级学院都是以“校中校”存在,没有自身的校区、用房。师资主体来源于母体高校,以母体高校的兼课教师和返聘的退休教师为主,自有师资极少。学科专业设置也完全“克隆”母体高校;(4)不具备明确的法人、产权等法律关系。有关独立学院的责任义务权利关系的约定不规范,时有民事责任、债权债务等纠纷发生。

这一阶段尽管争议和质疑不断,但独立学院从无到有,迅速崛起,实现了公办高校品牌与社会资金资源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迅速、有效地扩大,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之间的供求矛盾。

(二)“站”起来的阶段(2004-2008)

2003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第一次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概念,“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对独立学院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的认定,初次提出了独立学院的办学规范要求,至此,獨立学院首次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根据教发[2003]8号文件,为强化对独立学院的宏观管理,教育部在这一阶段出台了系列政策,通过“组合拳”对独立学院进行整顿、规范。例如:2004年独立学院设置的审批权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上收到教育部,2004年11月,教育部启动分期分批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进行专项检查,2005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独立学院招生工作管理的通知》,着手解决独立学院在招生中钻“双轨制”制度的空白,实施“降分录取”“代理招生”“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在这套“组合拳”的作用下,独立学院加快了规范化的进程,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这一阶段,独立学院迎来了规模发展的黄金时期。2004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鼓励社会力量与普通高等学校按民办机制合作举办独立学院”。从2004年到2008年,全国独立学院从249所增加到322所,四年增加73所,在校生从68万增加到214.86万,增长了2倍多。2008年独立学院的本科在校生生占到全国本科在校生总数的20%,像湖北、江苏、浙江等独立学院发展较快的省份,独立学院本科在校生占到全省本科在校生的30%左右。

(三)“独”起来的阶段(2009至今)

2008年,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6号令),要求独立学院按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标准进行建设,引导独立学院进一步体现“独”“民”“优”的原则。26号令从法律上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设置标准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5年过渡期的要求,要求独立学院过渡期后接受考察验收,核发办学许可证,此外还指出了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六条路径,引导独立学院走上了”独”起来的路径。鉴于独立学院办学主体多元、合作形式多样、资产结构不一,实际上26号令未得到完全的贯彻执行。但总体而言,26号令的颁布为独立学院自主办学提供了政策依据,也标志着独立学院的主要任务从扩大办学规模转入内涵式发展。26号令颁布后,全国部分省份也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独立学院发展。例如2010年江苏省出台《加强独立学院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并对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抽检评估,帮助独立学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教学质量。2009年浙江等省份取消三本批次招生,之后陆续有一批省份高考取消三本批次招生。江浙地区的部分独立学院开始实施迁址办学,其中浙江省的大部分独立学院实现了迁址“县域办学”。2012年独立学院开始自授学位,“母校光环”进一步减弱,独立学院基本实现了自主办学。

这一时期独立学院发展的另一典型特征是转设民办高校。在26号令指出的三条路径中,转设是政策重点引导的发展路径,自2008年,首批4所独立学院完成转设后,到2016年,全国共有61所独立学院完成了转设。这些转设的学校在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湖北省,其中湖北是独立学院数量最多的省份,曾拥有独立学院32所,目前已转设14所,占到全省独立学院的43.75%,江苏省仅成功转设1所。从办学主体的角度看,前期转设的独立学院多数都是由企业或社会力量为主投资举办的,民营成分占主体。由于他们从创办之初就是“民营机制、独立办学”,转设成了“水到渠成”的事。而“国有民营”独立学院多是利用公办高校资源办学,由公办高校用校办企业或基金会名义举办,还有部分独立学院有政府资本参与,这些国有资产的过户必须通过国资委、财政、税务、发改委等部门的同意,且资产过户费用较高,因此鲜有转设。江苏省多数独立学院属于这种“国有民营”的性质,所以转设比例低。转设后的独立学院从短期看,由于放弃了母体公办大学的金字招牌,脱离了名校的光环,而且母体校师资等资源也有所减弱,新学校的品牌效应受到一定影响。从长远看,转设的独立学院拥有了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专业设置、人才引进更加灵活高效,不必向母体高校交纳管理费,办学经费更加充裕。此外,转设高校获得“合法”身份后,享有教育主管部门针对民办高校的扶持政策,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伴随着国家新的教育政策的出台,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是这一时期的又一大亮点。独立学院在初创期就提出了办应用型本科的定位,但当时无论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师资都是来自母体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可谓“力不从心”,更无力涉及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这为独立学院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其实,很多独立学院在走向规范、走向独立的路上,已经在建设应用型高校的道路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二、新阶段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思考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从高等教育教育的角度看,主要矛盾已经转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矛盾是在发展中产生的,需要依靠发展来解决。新矛盾呼唤独立学院要有新的作为,“逼迫”独立学院必须进入“强”起来的新阶段。新阶段独立学院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目标。

(一)新挑战

1.高等教育发展新政策带来新挑战。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到全国部分省市区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政策,其中有不少涉及独立学院的政策,如: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近日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6年浙江省出台《关于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教计[2016]50号)和《独立学院验收工作办法》,对独立学院陆续开展规范验收;2017年江苏省开始对独立学院进行专业综合评估,同时开始独立学院规范验收考核。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既为独立学院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面对新的政策环境,独立学院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独立学院适时创新发展策略,探索新政策背景下的发展路径。

2.高等教育改革新思路带来新挑战。“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内涵发展”为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思路,尤其是定位于“应用型大学”的独立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大有可为、必有可为、必有作为。内涵发展对经过规模扩张阶段的独立学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挑战。

3.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带来新挑战。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独立学院要适应新时代发展方式的需要,根据区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适应社会需求的导向,突出办学特色,变同型竞争为错位竞争(同质化没有出路,多样化才是方向)。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应用型科研等方面要与提高社会供给质量、优化经济结构、激发新的需求保持一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進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在发展中产生的,要依靠发展来解决。新矛盾呼唤高等教育要有新作为,从高等教育发展角度来看,化解社会主要矛盾要求高等教育要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平衡、充分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积极呼应地方发展需求,尤其是要满足适应地方、区域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在学科专业布局上,要更加注重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

(二)新特征

1.多元化的发展途径。国家和部分省市区为独立学院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大致四条路径选择:(1)转设为民办本科院校;(2)转为母体高校公办校区办学;(3)混合所有制;(4)继续办独立学院。从2008年教育部第26号令实施起,就要求要对独立学院进行5年期的规范考核验收,实际操作上,由于种种原因虽未能如期进行。但是,全国个别省份已经开始了甚至基本完成了对独立学院的规范验收工作,通过省级规范验收的独立学院,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政策支持方面享受与公办高校同等待遇。如浙江省2016年出台《关于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教计[2016]50号)和《独立学院验收工作办法》,对独立学院陆续开展规范验收。江苏省2018年起开始对全省独立学院开展规范验收。

2.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建设真正的应用型大学已经成为独立学院的普遍共识。一方面,独立学院办学起点较高,在充分吸收借鉴母体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地方,结合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转型,为中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描绘了“最近的未来”。另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不长,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独立学院没有包袱,便于“轻装上阵”,实现向应用型大学的华丽转型。

3.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独立学院逐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与母体、老牌应用型本科以及其他独立学院差异化发展,坚持适应社会需求的导向,突出办学特色,寻求弯道超车。

(三)新目标

在新思想的指导下,“强”起来成为独立学院办学主要目标。

1.整体办学实力“强”起来。“强”起来是独立学院办学的不懈追求,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独立学院从产生之初,学术界和社会上就有部分学者和人们将其视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怪胎”,这种表述固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一方面,在高考招生录取环节,独立学院长期处在“三本”批次,“三本”的社会印象影响着独立学院的整体声誉。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省份已经将独立学院纳入二本(比如江苏),有些省市甚至统一合并到本科批次录取(比如上海),但社会对独立学院的“三本”印象尚难消除,唯有提高整体办学实力,凭借实力方能赢得声誉和口碑,扭转不利形象。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在产权、教师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方面曾长期无法与公办高校享受同等待遇,处于被“隔离”状态,行政化的“区分”也限制了独立学院的整体发展,这种状况目前已有所改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独立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增强的结果。

2.人才培养质量“强”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独立学院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也是“强”起来的根基。在规模扩张阶段过后,独立学院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且已成为普遍共识,但如何把时间精力、资源配置真正引导到内涵发展上还需要持续发力,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下大力气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学生管理、实验实践平台建设等全方位、人才培养全过程着手,运用“画像一塑像一成像”的逻辑思路,构建“课程学习+实习实训+毕业论文+就业跟踪服务”有机融合四段式培养链条,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有效的考核、评价、纠偏,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精准对接社会需求。

3.服务区域能力“强”起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检验应用型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经过实践探索,我们认为,深化产教融合,与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行业学院,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与产业企业同生共长,是独立学院服务区域能力“强”起来的有效路径。一方面,以“产”拓广度。堅持“与区域经济互动、与企业行业共赢”的理念,构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机制,打通产业链、营造生态圈,通过深度产教融合,一方面为区域产业培养具有独立学院特质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在条件成熟的情况,通过科研创新,孵化企业、催生产业、服务行业、引领发展。另一方面,以“用”提高度。以“用”为纽带,构建“产学研用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和产学研创中心,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依托产教融合平台,精准对接大学生创新创业,探索“教学相长、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的培养方式,实施“企业出题、学校接题、教师析题、学生答题”的培养途径,为地方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企业成长提供精准服务,实现地方、学校、企业的三方共赢。

猜你喜欢

独立学院创新发展新时代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