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语文课本插图教学
2018-09-10蔡佳艺
蔡佳艺
摘 要:小学语文课本里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不只是为了美观而设计的,也可以作为一个宝贵的阅读资源,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美的插图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如何让学生通过与插图的对话为阅读文本、写话运用做铺垫,如何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来进行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看图、说话、读文本、写话四个阶段。
关键词:看说读写;课本插图;低年级
小学语文课本里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不只是为了美观而设计的,也可以作为一个宝贵的阅读资源,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提到插图教学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够将挑战性的开放学习环境与问题情景相结合,诱发、驱动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精美的插图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如何让学生通过与插图的对话为阅读文本、写话运用做铺垫,如何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来进行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看图、说话、讀文本、写话四个阶段。
一、看图,走进美丽世界
一二年级的儿童大多对于色彩鲜艳的图画充满兴趣,图画直观、生动,有直接的视觉冲击效果,易于理解,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敲门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关注儿童感兴趣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如连环画、漫画等图文并茂的绘本,简短的童话、语言、故事、儿歌等,激满足和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
拼音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抽象陌生的,而图画则是学习拼音的拐杖,不管是音还是形,用相似的图画来引入介绍,是一年级学生认识拼音的好方法。如学习“t”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到图上画着一个小女孩拿着雨伞,伞把朝下,配上口诀“伞把朝下t t t”进行教学,“t”形象直观,便于学生记忆。学习“k”时通过观察图上画着两只小蝌蚪咬住水草的生动图画正好形成了“k”的形状,再配上口诀“两只蝌蚪kkk”既让学生记住了“k”的音也让学生记住了“k”的形。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低年级要达到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愿望的阶段目标,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图也可以作为识字的工具。如在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一课中,通过看课本中的图片,再结合象形文字特点来识字,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低年级学生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插图和课文的相关语句联系起来,图文对照,学习借助图画猜想、印证,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认识事物,丰富想象。”插图作为文本中特殊的对话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的插图色彩明丽,情节性强,与课文的内容相映成趣。有些画面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平时不易观察到的现象,如,蜻蜓如何“立”在荷叶上,小水珠如何惬意地“躺”在荷叶上等。不管是拼音教学,还是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课本插图都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二、说话,表达内心体验
爱表达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低年级的孩子在看了课本漂亮的插图后往往跃跃欲试,都很想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是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图中提问或者找答案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解读文本的开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学生能在看图或留心观察事物后,将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将给他人听。” 如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插图,插图上的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非常有趣。教师请学生结合课文看插图说一说,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只狐狸神气活现呢?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愿望,充分交流之后还可以根据图画的提示进行表演,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又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插图非常清晰地展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句式和插图来复述生长过程,教师可以利用插图质疑,引导学生找出关键信息,分句说出小蝌蚪的变化;再借助图片排列的方法,厘清小蝌蚪的变化顺序;最后图文结合,完整复述青蛙的生长过程,说话训练是为读课文感受文字优美的表达方式做铺垫。
三、读文,感悟魅力文字
说话训练以后再读课文,更能感受到同样一幅图可以用更美更准确的表达方式。如二年级下册的《找春天》一课,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你从哪里看到了春天?学生通过看图能说出小草发芽了,小溪解冻了,桃花开了……接下来再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感悟优美文字:“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她在桃花、杏花枝头笑……”美美的文字就和直白的语言形成对比,学生立刻就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中学生在看图后再读课文,文中描写周总理“身穿对襟白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一句话就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快地过泼水节的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学生也能图文结合,从中学会如何细致描写人物的衣着、表情、动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低年级古诗教学不需要逐字逐句讲解,要引导学生联系插图,展开想象,反复诵读。”如一年级《画》通过看课本插图学生就明白了,因为是画中的鸟,所以就算人走近了鸟也不会害怕,因为是画中的花,所以不管春夏秋冬花都开着,诗歌用了“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来描写画的意境。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一课中通过看图,指导学生看图理解“依山”和“尽”的意思,再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诗人王之涣在傍晚时分登上鹳雀楼,他看到了什么?当诗人还想看得更远些,应该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说出“站得高,看得远”,进一步体会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读出古诗的韵律,感受语言的优美。
四、写话,学以致用展风采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低年级学生能在写话中有意识地运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的词语,在写话过程中感受表达、交流的快乐。”优美的语言文字是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的,如果能正确地学以致用则说明说明学生掌握了文本所表达的词意、句意。课本里的一些插图是很好的看图写话素材。比如二年级下册《雷雨》中的插图就可以在学生学完本课后试着写一写,基础较弱的孩子至少能背下课文里的句子后照写下来,能力优秀的孩子不仅能用上课文里“黑沉沉”、“越来越亮”、“越来越响”等词,还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写话,这为描写雷雨天气打下基础,做了积累。如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中第二自然段中的“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一大串一大串地挂”“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好词佳句就是描写家乡很好的介绍词,当看到类似课本插图或者介绍自己家乡的时候,学生就懂得用上学过的词句,表达更为完整丰富。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代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同样,读者与文本、编者(包括插图的创作者)之间也通过阅读行为这一桥梁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那么,插图——作为特殊的对话成员就不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被遗忘。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福建省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 语文》福建教育出版社
[4]《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作用、使用及其意义》
[5]《小学语文课文插图教学资源开发策略》连云港师专一附小 金凤
(作者单位:厦门英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