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红古茶道”的回顾与展望

2018-09-10葛政委

三峡论坛 2018年4期

摘 要:尽管早在明清时期,大量地方史志、碑刻、文人笔记就对“宜红古茶道”进行了记录,但是直到2009年,文物工作者才开始重新发掘这一道路系统。在考古探索与文献整理双轮驱动之下,“宜红古茶道”面貌得以重现,外在形象逐步清晰,成为万里茶道申遗不可或缺的茶源地遗产构成部分。由历史上的“交流之路”到现在的“申遗之路”,历久弥新的“宜红古茶道”重唤青春。展望未来,“宜红古茶道”的“研究保护之路”仍然艰巨,需要我们从考古、路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古镇等多方面多学科推进“宜红古茶道”的研究与保护。

关键词:“宜红古茶道”;大遗址保护;万里茶道;遗产申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4-0001-05

自2017年5月16日我们提出“宜红古茶道”这一回归历史的概念以来,[1]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早在清末,“宜红”作为茶区茶叶品牌的概念就被提出,并得到茶叶贸易市场的认同。1949年以后,由于涉及到商标权的问题,“宜红”的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2017年,“宜红”的商标权问题通过漫长的官司终于落锤,“宜红”作为农产品公共地理品牌终于重新回归这一区域的茶农。

早在明清时期,由于进贡体系,湘鄂边山区“土酋”就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并形成了沟通土汉的朝贡之路。1735年,“改土归流”之后,土、客边界打破,在经制州县铺递建设背景下,这一路网进一步完善。鸦片战争之后,在广东茶商的捐资建设之下,“宜红古茶道”路网逐步成熟,并成为这一区域茶叶的“出口之路”。经历数百年的湘鄂边路网,成为我们现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道路系统。

一、交流之路:“宜红古茶道”的早期记录

山区与平原的交汇带是早期人类最适合居住的地方,湘鄂边地带正是这样的地方,“宜红”茶区著名的“长阳人”遗址及城背溪、彭头山文化都说明早期人类就生活在这一区域。但是,湘鄂边山高谷深,难以逾越,先民在这一区域开拓道路十分艰难。“宜红古茶道”传承了明代中期至清代初期土司的茶叶“朝贡之路”,并在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年的茶叶出口贸易之中逐步成熟。从市场体系的概念,即“茶”不是自然经济,而是商品经济,来理解“宜红古茶道”是非常必要的。

明代中叶开始,湘鄂边的茶叶经济以一种茶叶朝贡和榷茶的方式而存在,从内部形成了“宜红古茶道”存续的基本动力。这一动力的直接结果就是容美土司种植了超大规模的茶园。清代改土归流之前,容美土司鹤峰茶叶种植面积近万亩。乾隆六年(1741),鹤峰州首任知州毛峻德得知“原报茶山捌拾壹顷陆拾贰亩捌分捌厘伍毫,每亩科粮肆合贰勺捌抄,共科粮叁拾肆石玖斗叁升柒合壹勺肆抄柒撮捌圭”[2],即九千多亩。若加上五峰县的泗洋河流域、百顺河流域和深溪河流域及石门县渫水以北的宜沙(今壶瓶山镇)地区,茶园面积至少在2万亩以上。各种文献记录了这条茶叶之路。

地方史志中更是对这条茶路的早期情况进行详尽的记录。康熙三十六年(1697)版《宜都县志》就记载了鄂湘边的容美土司从鹤峰出发、经五峰停留宜数月的事件,“嘉靖四十五年,征剿倭寇,经驻月余,民大扰。”[3]157又有道光版《鹤峰州志》记载土司时的茶俗,“容美贡茶,遍地生植,惟州署后数株所产最佳。署前有七井,相去半里许,汲一井而诸井皆动,其水清冽甘美异常。离城五十里,土司分守,留驾神仙茶园二处所产者,味极清腴,取泉水烹服,驱火除瘴,清心散气,去胀止烦,并解一切杂症”。[4]163咸丰《长乐县志》记载了土司时期的茶叶出产情况,“邑属水浕、石梁、白溢等处,值产茶。每于三月,有茶之家,妇女大小,俱出采茶。清明节采者,为雨前细茶,谷雨节采者,为谷雨细茶,并有白毛尖,萌勾亦曰茸勾等名,其余为粗茶。”[5]

来自无锡的顾彩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入石门、鹤峰、五峰和宜都地区,他以亲身经历书写这条道路及其茶叶贸易,其权威性不言而喻。在其著作《容美纪游》中,他写道:“初八日,晴。……饭两崖间古松下,有茶客数人驱驴至。”[6]13“七月一日,晴。乃行,路平坦,连冈舒缓,流水淙淙,多茶客。抵油溪,宿民家。”[6]109 “初六日,行平冈,无复山险,至白马溪,乃更起群峰,一潭澄泓,民居环之。茶客二十余人,放驴满山,余杂之共宿一店。”[6]114顾彩在容美土司写下了《采茶歌》,“采茶去,去入云山最深处。年年常作采茶人,飞逢双鬓衣褴褛。采茶归去不自尝,妇姑烘焙终朝忙。须臾盛得青满筐,谁其贩者湖南商。好茶入得朱门里,瀹以清泉味香美。此时谁念采茶人,曾向深山憔悴死。采茶复采茶,不如去采花!采花虽得青钱少,插向鬓边使人好。”[6]48-49顾彩对容美土司的茶叶之路的亲身考察及记录早期最为全面、真实的记录。

自明代嘉靖年间始,湘鄂边山区的土酋就开始建设从山区至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的通道,至清代初期,通道上的道路体系成为五峰、鹤峰、石门、宜都境内“宜红古茶道”雏形。这些道路开拓的历史在《九峰桥碑》、《百顺桥碑》、《新改荒路碑记》、《汉土疆界碑》、《晓谷记》、《九环坡碑》、《红茅尖》摩岩石刻等文献中有充分体现。

清代末期,广东茶商又捐资对以上道路系統进行修缮与拓展,使得这一道路系统更显得尉为壮观。“19世纪以后,我省(湖北省)外贸有了较大的发展,出口红茶贸易也随之兴旺起来,清代道光年间,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转广州出口。咸丰甲寅年(1854)高炳三及光绪丙子年(1876)林紫宸、泰和合等茶商(均为广帮)又先后到鹤蜂县改制红茶,在五星坪等地精制,通过渔洋关运汉出口,渔洋关一跃成为鄂西著名的红茶市场”。[7]18也是在这一时期,广东茶商大多捐资修路。石门宜沙大茶商林紫宸花费巨资修建了鹤峰、五峰、石门三县的茶叶运输道路。这一时期修建的道路系统也有大量碑刻辅证。总之,从“朝贡之路”到“出口之路”,“宜红古茶道”以其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实物记录彰显其数百年的山区文明与平原文明、山区与世界文明交流的历史与内涵。

二、申遗之路:“宜红古茶道”的发掘与推介

从人类文化遗产的角度来探索“宜红古茶道”,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从遗产性质上讲,“宜红古茶道”是文化线路类型的文化遗产。从遗产工作上讲,“宜红古茶道”是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自2009年以来,在地方政府、地方文化工作者以及省古建筑保护中心、三峡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和相关人士的推动下,“宜红古茶道”的遗产之路逐步清晰。

一是学术会议大大推进了申遗研究与推介工作。目前五峰、鹤峰、石门、宜都四地都把学术会议当成推动申遗工作的重要抓手。2016年4月18-19日,五峰县召开了 “‘一带一路(万里茶道)与五峰茶”研讨会,尽管此时“宜红古茶道”还未提出,但这标志着这一片区“宜红古茶道”纳入到万里茶道的统一安排之中,“宜红古茶道”申遗之路正式启航,并被我们追溯为“第一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会议之后,鹤峰县和石门县也通过努力纳入到万里茶道申遗范围。2017年9月26-27日,“线路与遗产: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鹤峰走马召开,这次会议不仅正式提出了“宜红古茶道”的概念,而且对其提出依据、内涵、价值、遗产构成、遗产点、主要线路、历史渊源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从学术上将“宜红古茶道”申遗产推向一个新的高度。2018年5月26-27日,“转运与文化: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宜都的召开,将真正把“宜红古茶道”作为一个整体向外推介出去。

二是“宜红古茶道”的发掘得益于地方政府和文化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五峰县的文化工作者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就提出“五峰茶马古道”,并在2010年列入宜昌市十大文物新发现。之后五峰县就开始了对五峰茶马古道的遗产调查、清理和修缮。目前,五峰县几乎已完成对全县古茶道的调查,对汉阳桥-梯儿岩古茶道、采花古茶道等的整治,修缮了反映渔洋河航运的镇江宫和反映宜红茶加工与制作的五峰精制茶厂。2006年以来,鹤峰县借容美土司大遗址保护之机,对鹤峰县古茶道遗产点进行了整治,特别是南村管理土司茶叶贸易的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进行了整治。2017年,鹤峰县又组织专班对全域的古茶道进行了调查,摸清了鹤峰县古茶道遗存情况。石门县长期以来除了对“宜红古茶道”重点茶商号“泰和合”遗址进行保护之外,还收集了大量“宜红古茶道”的可移动文物,弥补了湖北三县可移动文物的不足。2017年,宜都市将“宜红古茶道”的结成的硕果的“宜红”茶厂整体保护下来,并将清江与长江交汇的古码头社区桥河社区进行初步的调查,对宜都境内古茶道遗存进行了初步梳理。

三是“宜红古茶道”的保护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一方面,“宜红古茶道”保护与管理机制愈加完善。2016年,五峰县就成立了申遗办公室,形成了以县委主导、政协牵头、文化与文物部门执行的领导决策机制。2017年鹤峰县也成立了与五峰类似的领导机构。2017年和2018年,石门县和宜都市分别成立了不同与五峰、鹤峰两县的政协牵头,而是由宣传部牵头的工作机制。2017年,鹤峰县还成立了全国县级第一个正科级文化遗产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编办还为文化遗产局核定了21个编制。2018年,五峰县则成立了副科级的文化遗产局。两个县级文化遗产局的成立将大大地促进“宜红古茶道”的保护与管理。另一方面,“宜红古茶道”遗产实地保护更加全面。除一些本属于“宜红古茶道”的遗产点,如: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南府土司遗址和百顺桥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门泰和合茶号、采花贞节牌坊,得到更好保护之外;大量已处在损毁边缘有古茶道被清理和保护出来,如从五峰采花乡采花台、前坪、后荒、楠木桥、西堂、宋家河、苏家屋场、太平庄、小河至五峰镇的数段古茶道就是在申遗的过程中得以发掘、保护的。

四是“宜红古茶道”的文献整理已有一定的基础。2016年4月,为筹备会议,五峰方面编辑了《五峰茶与五峰古茶道史志档案文献资料汇编》,内容分为史志资料、档案资料和文献资料、综合资料、遗址足迹以及保护资料、走访资料五大类,全方位地呈现出五峰境内古茶道的状况。2016年,鹤峰县还形成了《鹤峰县万里茶道文化调查报告》,对鹤峰古茶道资源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整理。2017年4月,石门县万里茶道申遗办公室编辑了《万里茶道石门段论文集》,分为石门古茶道遗存、石门宜红与万里茶道、古茶道与石门文化三大块内容。2017年上半年,宜都市还编辑了四册《宜红茶厂史料选》,达百万字。2017年12月,三峡大学民族学院也编辑了《宜红古茶道文献资料汇编》,精选了近两年来收集的宜红茶片区的茶叶历史与文化资料。这些文献资料的整理为“宜红古茶道”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基础。

五是“宜红古茶道”的协作化保护与利用得以启动。五峰、鹤峰、石门、宜都四地在历史与文化上紧密联系,其协作的历史悠久。在2017年“线路与遗产: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会议中,鹤峰、五峰、石门三县签订了《鹤峰县、五峰县、石门县宜红古茶道遗址遗存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协作书》,“第四条 三县应建立宜红古茶道遗产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县际协调机制,设立协调机构,建立定期协调会议制度,制定协调管理措施和确定程序,商议宜红古茶道遗产的保护、管理、研究、监测与展示等方面的共同标准、统一体系、专业合作、计划执行等重大事项。作为县际协调机制的工作机构,三县文物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有效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商解决三县宜红古茶道遗产保护、管理、监测和展示等方面的具体事务,开展交流与合作。”[8]

六是“宜红古茶道”宣传推介让广大群众认知和支持“宜红古茶道”的申遗工作。2016-2017年,五峰、鹤峰、石门都制作了展现本县古茶道的纪录片。五峰县还制作了精美的反映古茶道歷史的舞台剧。鹤峰县则出台了融合县内非物质文化舞台剧。2017年,五峰县还开展了“宜红古茶道越野赛”的活动,鹤峰县则开展了“重走古茶道”的活动。国内主流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湖北日报》以及湖北电视台等都报道了“宜红古茶道”的保护与申遗情况。

三、未来之路:“宜红古茶道”研究与保护

从历史走向现实,再走向未来,“宜红古茶道”展现着路与远方的魅力。目前“宜红古茶道”研究与保护虽有一定基础,但还难以达到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要求。要继续推进“宜红古茶道”的系统研究,夯实其保护与利用的基础。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宜红古茶道”的研究与保护。

一是要形成“宜红古茶道”的遗产形象。自“宜红古茶道”、“宜红古茶道宜红段”等概念的提出,湘鄂边茶区逐步以统一印象出现。事实上从16世纪至20世纪初,这一茶区的历史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迷雾中勾略出一个清晰的“宜红古茶道”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们需要一个对“宜红古茶道”的茶区、历史、价值、路网、遗产构成等方面达成共识的文本和向外展示“宜红古茶道”的权威形象的专题片。从对“宜红茶”历史及古茶道历史的研究中,对其中的许多问题争议还很大,如:“宜红茶区”的范围、“宜红茶”贸易走向及贸易量、土司茶区与“宜红茶区”的关系、“宜红古茶道”路网与代表性遗产点的选择等,都需要加强研究,形成共识。对“宜红古茶道”的研究并不是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是要越来越简单和清晰,这与一般的研究是不同的。

二是继续加强对“宜红古茶道”价值的研究。价值在遗产研究与保护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价值既是遗产存在的缘由,也是遗产保护的指引。价值本身是一个体系,这其中人类突出普遍价值是核心,历史、科学、文化、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等专项价值是基础。另外还有遗产根生于当地的地方性价值,以及与湖南、福建、江西同类或相近的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的比较价值。例如,从文化景观来说,茶叶种植是如何防止水土流失,并提升粮食作物安全和产量的?茶叶种植的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有何特点?随着从不同视野下的价值发掘,“宜红古茶道”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价值凝练是“宜红古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三是凝练“宜红古茶道”的精神。明代中叶至清初,这一地带的边缘族群通过茶叶进贡表达对内地文化和大一统王朝的认同;清代末期以后这一地带的族群在艰难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中,在外商和本国官僚的多重盘剥下,仍坚忍地在古茶道上为生计忙活。可以“宜红古茶道”上的茶叶商人群体进行研究。如:广商群及其演化;本地商人与外地商人的竞争;商业活动体系及交流;商业机构的茶庄、茶行;金融机构的银行、票号;行会组织的会馆;护卫组织等。石门县对台湾人吴恭亮撰写的《卢次伦传》进行了翻印,书中对石门“宜红”巨贾林紫宸、卢次伦在湘鄂边奋斗的历史进行了细致的描述。[9]作者文曙又对这一故事进行了文学创作,撰写了《宜红旧事》一书,[10]他用“半世繁华半世劫”来概括卢次伦的一生。这些真实故事所反映了出来的爱国、开放、包容、奋斗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是推动“宜红古茶道”的综合性研究。对“宜红古茶道”的价值、路网、市镇、马帮文化、容美茶史与茶文化、宜红茶史与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遗产构成、单一遗产点、与旅游产业发展关系、与万里茶道的关系、与茶叶产业的关系、可移动文物、监测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要强调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防止总是在一些文献上炒旧饭、做无用功。现在世界遗产在管理和运营上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万里茶道的研究与保护也要按中国大运河、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水平来进行。

五是推进“宜红古茶道”的大遗址保护。从文物工作上讲,作为文化线路的“宜红古茶道”也属于大遗址保护范畴,其巨大的尺度、丰富的类型、分散的布局、众多的数量的特点往往让遗产保护机构无所适从。在有限的文物工作人员、经费的条件下,文化遗产部门往往只能对一些代表性的遗产点进行保护。因此,必然需要创新手段,从大遗址的角度来推进“宜红古茶道”的保护。例如: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过程中,把散布于各地的“宜红古茶道”文化遗产纳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让古茶道资源成为塑造乡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回顾过往,展望未来,我们超越作为“实体道路”的“宜红古茶道”,而从“文明交流之路”来看待。在实体与虚幻之间,我们逐步认识“宜红古茶道”历史、现实与将来。

注 释:

[1] “宜红古茶道”的提出可参见:黄柏权、黄天一:《“宜紅古茶道”初论》,《农业考古》,2018年第2期;葛政委:《“宜红古茶道”及其文化线路意义》,《线路与遗产: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1-17页》,内部资料,2017年9月。

[2] (清)毛峻德:《鹤峰州志》,乾隆六年。

[3] 宜都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宜都县志》卷十一《事变志》,校注本,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鄂西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鄂西文史资料(总第9辑)》,1991年。

[5] (清)李焕春:《长乐县志》卷十二《风俗》,咸丰三年编修,光绪元年郑敦祜续修,同治九年龙兆霖补修。

[6] (清)顾彩著,高润身校注:《容美纪游》,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7] 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湖北省茶麻公司编:《湖北省茶叶贸易志》,内部资料,湖北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印刷厂,1985年。

[8] 《鹤峰县、五峰县、石门县宜红古茶道遗址遗存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协作书》,2017年9月26日。

[9] 吴恭亮:《石门文史·卢次伦传》,内部资料,2012年。

[10] 文曙:《宜红旧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

责任编辑:刘冰清

文字校对:孙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