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公平视域下的文化精准扶贫

2018-09-10李蕊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扶贫

李蕊

摘 要:实施以信息公平为基础的文化扶贫战略为文化精准扶贫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现实中导致信息不公平的原因有社会成员信息素养不同、获取信息的能动性有差异、资源供给存在地域差异等,造成配置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粗放化、忽视贫困人口的素质培育等偏差。因此在文化扶贫过程中应采取完善文化设施、保障信息权益、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供需平衡、开展信息素质培育等策略。

关键词:信息公平;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8)05-069-04

扶贫是一项由经济扶贫、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共同构成的系统性工程。[1]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十八洞村考察当地的扶贫开发工作,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理念。“精准扶贫”理念是对过去粗放、低质、低效扶贫模式的摒弃,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扶贫工作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开发模式,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大规模的扶贫、减贫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不断转型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市场經济的发展对社会结构性矛盾的正向作用逐渐弱化,社会矛盾和风险凸显,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会负能量在增加和聚集,[2]而这些负能量通过“蝴蝶效应”式的传导和扩散,势必影响扶贫、脱贫工作的有效开展,甚至导致“脱贫”后“返贫”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从社会机制角度来看,有的源自于政府职能缺位,有的源自于分配机制的不公,有的是受传统文化影响。从贫困人口自身角度来看,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所致,有的是家庭原因所致。其中,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文化因素是决定经济生活的根本性因素,也是解决贫困问题最有效和最彻底的方式。所以,必须在精准扶贫中引入文化扶贫概念,不断提高文化因素在扶贫工作中的比重,加大文化扶贫的支持力度,从文化层面寻求精准扶贫的新方式、新思路、新突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文化扶贫从文化、教育和精神层面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当地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文化管理水平,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关键一步。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技术和数字资源的不断发展,在丰富和完善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技术和方式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们在获取知识和利用信息方面的不平等现象,而这种不平等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了贫困现象的出现。在此背景下,以信息公平为基础的文化扶贫战略的实施为文化精准扶贫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一、导致信息不公平的原因

信息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信息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信息获取的规则公平;(2)信息权利公平;(3)获取信息的机会公平;(4)信息资源配置的公平。[3]就社会大众而言,导致信息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既有信息获取主体的主观因素,也有社会信息配置的外部因素。

1.社会成员信息素养不同,获取信息的能动性有差异

学界对信息素养的基本定义是:“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人的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们生存立足、成长发展、实现价值的基本条件,已经成为每个社会公民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 [4]个人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社会成员获取信息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我国许多偏远地区、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知识文化教育普及度不高、教育水平质量相对较低的现象,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依然很高。他们的生产、生活主要依靠口口相传以往经验,对现代信息的力量和作用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主动获取和利用现代信息。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5419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4.88%。以省为单位进行分析,北京文盲人口所占比重最低,为1.86%,西藏最高为32.29%。[5][6]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的来临让那些还未适应数字阅读的人群面临新的难题。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其中,农村网民占比仅为27%,规模仅为2.09亿。报告分析认为,互联网利用技能的缺乏以及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仍是阻碍非网民上网的重要原因。此外,贫困地区的互联网用户的使用目的大多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互联网利用层次不高。同时,该部分人群本身缺乏对网络信息进行归纳、鉴别、筛选的基本技能,自身有限的网络知识和运用技能无法满足其对现有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需求,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对其生活无法产生有效、正向的积极影响。

2.资源供给存在地域差异,配置不平衡

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配置受到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政策制定、地方配套等方面的影响。文化部发布的2016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文化事业用为770.69亿元,比上年增加87.72亿元,增长12.8%。其中,东部地区文化单位文化事业费333.62亿元,占43.3%,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的文化单位文化事业费分别为184.80亿元和218.17亿元,比重均下降了0.1个百分点[6]。从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后期维护的角度更能明显的看出中东部和西部地区文化资源配置的差距,我国目前有60余万个农家书屋,主要分布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城郊和行政村,这些地区的农家书屋配置齐全,WIFI、电脑、空调等软硬件设备配置的投放和使用优化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大大提高了农家书屋的利用率。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中西部地区的众多农村书屋、文化站等只是一间屋子、一个牌子,书籍存放量不够、更新缓慢,藏书质量欠佳,文化活动更是寥寥无几,存在为建设而建设的形式主义之嫌。加之经费缺乏导致的互联网覆盖不够、数字化设备配置不足而导致信息化水平较低,无法为群众提供高质量、有效益的服务体验,从而无法有效吸引群众的积极参与。

此外,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边远地区人才匮乏。“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人才的有效支撑,文化推广和文化扶贫当然也不例外。然而,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边远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文化站、农家书屋的现有管理人员大部分是村干部兼任或退休教师义务服务,不仅开放时间难以保障,而且普遍存在业务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缺乏、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不能利用现有设施为民众提高参考咨询服务,无力帮助广大民众来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的遇到的信息难题,并且直接影响到书籍、电脑、数据库等软硬件的有效利用。

二、文化扶贫中出现的偏差

1.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粗放化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大多采用的是由上而下由文化行政部门主导的、单向、灌输式的方式,甚至带有强制性文化产品的单向供给模式,这种模式以服务主体为本位而非以服务受众为本位,很少考虑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7],同群众所需所盼严重脱节,同文化服务宗旨严重错位。从本质上来看,这种模式带有行政强制的性质,同其服务理念的定位相差甚远。加之各个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影响,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人们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一刀切”“大水漫灌”式的公共文化供給不可避免地出现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例如,许多地方农家书屋所配备的图书或与当地农村生产实践脱节,或内容过时陈旧基本没有参考价值,加之服务设施更新周期较长,文化基础设施后续维护资金不足,普遍存在有人建设、无人管理的现象。

2.忽视贫困人口的素质培育

人口观念陈旧、眼界狭隘、文化素质较低、生产理念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是绝大多数贫困地区致贫的深层次、根本性原因。要解决贫困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贫困人口自身的有效发展。目前,我国还有五千余万人口没有脱盲,有些偏远地区的人们还听不懂普通话,偏远贫困地区的大部分农村人口仍然依赖于传统的耕作方式,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这与急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存在很大的反差。有调查显示,农民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有电视、报刊、上网及亲友交流,并且学历越低越倾向于通过亲友交流的方式获取所需信息。此外,即使一些有模糊信息意识的人们,受制于自身文化水平和工具运用能力的限制,也经常遇到不知道去哪里查、不懂得如何去查以及无法分辨虚假信息等问题。以农民对市场信息的选择为例,有的农民对市场信息熟视无睹、置之不理,缺乏市场信息利用意识,有的对市场信息不加分析、对比,盲目采纳,市场信息利用能力不足。前几年,被人们戏称为“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的大蒜、绿豆、生姜等一系列蔬菜涨价后,农民盲目跟风种植,更有甚者,基层政府干预、组织、指导农民开展产业式跟风,结果导致来年该种农产品滞销、价格下跌,农民损失惨重。

三、信息公平视域下文化扶贫策略

1.完善文化设施,保障信息权益

《公共服务保障法》第十一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推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扶贫工作的开展正在逐步缩小贫富地区的差距,但是在网络设施配置和互联网使用普及率方面,贫困地区依然落后,并有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实现信息获取的相对公平,一是要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的总体规划,提高设施布局的精准化水平,保障贫困地区所有民众都能公平地共享公共文化设施。以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为例,《公共图书馆法》第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内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规模、结构和分布,加强固定馆舍和流动服务设施、自助服务设施建设”。二是要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完善网络通信设备,提高互联网的接入率。网络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力量,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曾提出了“8岁的儿童学会识字”“12岁的儿童学会上网”“18岁的青年读大学”的教育目标。信息技术将海量信息汇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共享信息资源,从此“面对这样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人与人之间、教授与儿童之间的差距就微不足道了。”[8]三是要切实提高贫困地区文化服务资源工作效能,要不断完善文化服务形式,丰富文化服务载体,通过贫困地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做好文化服务工作,彻底变强行灌输为主动性参与,逐渐形成正向互动的良性循环,切实提高文化服务资源的利用率。

2.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供需平衡

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应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基本原则。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巫志南曾说:“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过去‘大水漫灌‘计划配送供给方式,调整供给的品种结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切实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特点和不同农民群体实际需求,实行精准、有效供给。”[9]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深入调查研究,避免“拍脑袋”“一刀切”等简单化决策。要在充分了解和尊重贫困地区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以及残疾人等特殊贫困人口的多样化需求,精心选择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内容,确保文化扶贫的目标群体能享有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文化扶贫的效用。

3.开展信息素质培育,提升全民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指通过教育使读者取得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能力和修养。首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如结合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开展文献信息跟踪服务,每年定期为贫困地区人们开办培训班,让其掌握一定的信息获取技术和方式;其次,推动专题数字资源库建设。资源库所收集和存储的内容应与当地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农业种植技术、就业技能指导、扶贫政策解读等,并逐步宣传推广文化资源共享的电子文献信息。第三,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将“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发挥信息技术对于信息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改变知识观念,丰富获取知识途径。

參考文献:

[1]郭利伟,冯永财.中外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扶贫模式[J].图书馆论坛,2016(9):44-51.

[2]黄承伟:深刻领会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EB\OL].(2017-08-23).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7/0823/c412885-29489835.html.

[3]莫惠.和谐社会召唤信息公平[J].图书馆, 2007(2):53-55.

[4]杨晓光.信息素养内涵剖析与评价[J].情报资料工作,2004(5):17-19.

[5]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EB\OL]. 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lcrkpc/.

[6]文化部.2016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17-05-18). http://www.xinhuanet.com/culture/2017-05/18/c_1120994698.htm.

[7]朱晓琴.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7, 29(2):124-128.

[8]施纳, 鲍祖尚.提升公民信息素质的策略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17(4):102-104.

[9]政府主导·提高效能·精准扶贫——聚焦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三亮点[EB\OL].(2016-12-26).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26/c1001-28976198.html.

Abstract: Based on information fairne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provides a new solution for culture spreading. Reasons leading to information inequity in reality include differ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social members, different initiatives to obtain information,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resource supply, etc.. The information inequity results in various problems, such as imbalance in allocation, extensive supply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neglect of the quality of the poor people, etc..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we should adopt such strategies as improving cultural facilities, safeguarding information rights and interests, rationally allocating resources, achieving a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nd develop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Key Words: Information Equity;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扶贫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青少宫青少年阅读推广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