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大歌的特质初探

2018-09-10王军亮

度假旅游 2018年6期
关键词:特质探索

王军亮

摘要: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的,是侗族人民长期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所谓特质指的是事物特殊的本质,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事物的标志。该文主要从特质层面进一步探索侗族大歌,以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侗族大歌,把握侗族大歌的特殊的质。有利于对侗族大歌的传承、创新和进一步开发。

关键词:侗族大歌;特质;探索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6-0101-02

1 侗族大歌的含义及其分布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通过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至少三人演唱,多者上百人、甚至千人演唱。其演唱方式主要是模拟自然界高山流水、虫鸣鸟叫等大自然声音,其主要内容是歌颂自然、爱情、友情、亲情、劳动等。侗族大歌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多声部音乐。随着侗族大歌在春节联欢晚会和巴黎金秋艺术节上的亮相并产生轰动效应,对侗族大歌关注和研究的人越来越多。

侗族大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侗族大歌指的是侗族民间歌队演唱的多声部,狭义上的侗族大歌指的是在鼓楼演唱的大歌,是侗族大歌古老而基本的一种。本文所研究的侗族大歌是指广义上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地区第二土语区的地区以及与这些地区相邻的区域。

2 侗族大歌的特质

2.1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1)“外来说”和“改造说”的虚无性

清朝时,《凝秀庵记》中这样记叙:“前者一唱吁而随者唱喁,联袂而歌,吁蔫喁如众乐,皆作八音备,举合材中,无一非鸣者焉,彼天地间亦何尝有寂境耶。”吁者为高音,喁者为低音.高低相和,产生美妙动听的音乐,这就是古人对多声部音乐的最初描述。

民国《三江县志》里也有这样记载:“侗族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低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这里记录的演唱情况是:一个人(嗓子好的)演唱高音,其余唱低音。“反音”也就是与众唱的低音不同,其效果“殊为动听”。现在依然还是保留这种演唱风格。

明人邝露在《赤雅》一文中记载:“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现在,侗人在演唱大歌时情形和邝露描述的相符合。邝露生于1604年,死于1650年,距今已近五百年的历史。这与外国传教士在侗族的时间是不一致的,且传教地多在北侗地区,刚好北侗地区没有侗族大歌的演唱。可见,侗族大歌在外国传教士进入侗族地区之前就产生了,可见外来说是站不住脚的。至于改造说更不靠谱了!汉族音乐工作者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才进入侗乡的,当时侗族大歌已演唱了几百年了。可见,“外来说”和“改造说”均系无稽之谈。

2)侗族大歌产生的原因

(1)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侗族大歌产生的基础

物质决定意识。艺术作品的产生、发展、变化是由人民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的。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们所生存的环境。侗寨环境优美,寨前流水潺潺,寨后山上鸟语花香。生活在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里,在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产、生活社会环境中,具有艺术灵感和音乐天赋的侗族人民就会对着动听的“天籁之音”进行模拟、加工、提炼、传唱,使之成为一种高雅、和谐、动听的艺术作品。是侗族人民寻求美的必然结果。大歌中的许多歌名,经常以自然界的动物来命名。如《知了歌》和“金蝉歌”,是刻意模仿蝉鸣、流水等自然声响的侗族大歌作品,侗族称其为“嘎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大歌。

(2)特定的社会环境是侗族大歌产生的关键

第一,鼓楼文化对大歌的影响

鼓楼是侗族聚集议事、传递信息、报警、娱乐的重要场地。鼓楼对侗族大歌的产生有非常大的影响。鼓楼不仅是侗族人民议事、报警、传递信息的重要场地, 更是大歌演唱和传承的主要场地。他们在对唱时,往往要好几天,甚至十几天以上,直到双方分出高低、输赢为止。侗族是一个酷爱歌的民族,而且像这样一种具有高素质音乐修养和音乐感觉的民族,在实践过程中创造多声部的侗族大歌成为必然了。

第二,“外嘿”“外顶”对大歌的影响

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外嘿”和“外顶”是侗族人民好客这一活动的两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外嘿”就是一寨到另一寨子做客,主寨后生拦住客方的姑娘(或主寨的姑娘拦着客方的后生)唱“拦路歌”,他们会唱出各种各样拦路的理由,接着对方则唱起开路歌。拦路歌中一问一答既风趣又耐人寻味,这种富有特色迎宾仪式结束之后,双方的男女青年便开始接触交往,有谈情说的,有寻亲访友的等等。这些活动是集体性群众活动,这种两寨青年之间在约定的时间进行的群众性社交活动,侗家叫“外顶”。当客寨回家时,主寨又唱出各种难为客人而欲挽留客人的拦路歌。这种村寨之间集体交往的习惯,对大歌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增进了寨与寨之间的团结与友谊。侗族这种“外嘿”“外顶”集体民俗活动是侗族大歌这一多声部音乐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行歌坐月”对大歌的影响

“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男女的谈情说爱情的主要方式。侗族的男女青年长到十四五岁时便可以“行歌坐月”了。每当夜幕来临时,男青年成群结队集体寻找侗族的姑娘們,他们边唱边弹、走街串巷找姑娘们“行歌坐月”,姑娘们则聚集在“月堂”——鼓楼等公共场地或某一姑娘家纺纱、绣花静等自己心上人的到来,互相对歌,他们用歌声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方式传递自己的感情选择自己的心上人。这种对歌选择情侣的方式对对方的演唱水平和演唱功底有较高要求。一般说来,充满智慧和具有优美动听的歌声的男女青年对对方的吸引力要大,找到心上人的机率就高。这就会极大地促进大歌演唱水平的提高。因此侗族人民能创造出如此高雅、动听的侗族大歌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四,对歌习俗对大歌的影响

侗族集体对歌的习惯是侗族大歌产生的关键。侗族有对歌的习惯,并且是集体对歌。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歌曲,所以必须是集体演唱即是领唱与众唱相结合。侗族大歌主旋律在低音区(众人齐唱),辅音区在高音区(由一人领唱)。集体演唱、对歌,由于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一样、乐感不同、心情迥异,集体演唱时必有“喉音佳者”跳出原调追求更美更动听的演唱技巧,在演唱过程中出现“加花”“分岔”等效果更佳的演唱方式成为必然。侗族大歌这一复调音乐就这样产生了。

可见,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对美的追求而产生的。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偶然到必然、无序到有序、不成熟不完善到比较成熟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是侗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2 侗族大歌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民间合唱音乐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通过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多声部音乐。侗族大歌之所以被称为“大歌”,具有以下四大特征:第一,集体性,集体性是侗族大歌产生的关键。侗族大歌无论是在创作、演唱还是在侗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无不体现出侗族大歌集体性这一特征。第二,节奏自由,多声部。演唱时易于演唱者即兴发挥、抒发感情。第三,无伴奏、无指挥。侗族大歌是集体演唱,是一人领唱高音众人合唱低音的多声部音乐,演唱时的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演唱效果全凭演唱人员对音乐的感觉和默契的配合。第四,演唱人数多。侗族大歌至少三人演唱,多者上百人演唱,场面宏大。如此众多的演唱者,他们都能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找到所要演唱的低声部或高声部,且能配合如此完美、和谐。充分地体现出侗族人民独高超的表演艺术和表演风格。

2.3 侗族大歌是一部诠释侗民族的“百科全书”

侗族大歌之所以成为一部诠释侗民族的“百科全书”是由其在侗族社会中的功能嫩和地位决定的。侗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他们的历史,知识,生产,交际,伦理道德,风土民情,生活经验等都是靠歌来记录和传承的。在侗族,“无字传歌”“以歌代文”已成为侗族人们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生活方式了。她们用歌来传播文化、教育后代、记载历史。侗家人学唱侗歌从儿童抓起,通过学唱侗歌来学历史、文化、劳动、伦理道德、为人处世的知识,这是大歌的教化功能。他们也从学唱侗歌的过程中受到的美的熏陶,美的教育,同时也得到审美需要的满足,这就是所谓“愉悦”功能和审美功能。它的核心功能就是文化传承,而且是一种有别于文字民族以文字与学校教育为文化传承方式的、以群体歌唱为手段的文化传承模式。他们叙史,祝贺;恋爱,劳动,祭祀等离不开侗族大歌。真是处处有歌,事事用歌,人人会歌。侗族大歌已渗透到侗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可见,侗族大歌在侗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侗族大歌和侗族人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侗族人民离不开侗族大歌。因此,要了解侗民族就必须先了解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我们了解侗民族的一把金钥匙,是诠释侗民族的一部“百科全书”。

3 结语

侗族大歌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固有的特质、特征,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原生态的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手段,是诠释侗民族的一部“百科全书”。

本文从特征层面对侗族大歌进行初步探索, 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从此见到更多更好地从特征层面研究侗族大歌的学术和论文。这对我们进一步深刻认清侗族大歌,揭开大歌的“神秘面纱”,保护好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开发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都有好处。

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对侗族大歌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和进一步开发还存在许多难题,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对大歌进行记录的相關史料的匮乏成为侗族大歌旅游资源研究与开发的瓶颈。因此,如何从民间口传心授中深度挖掘侗族大歌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市场,从而推动贵州侗乡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仍是一个值得今后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亚虎.天籁之音—侗族大歌[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特质探索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大学生特质正念对自尊的影响:身体自尊的中介作用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你看见了什么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