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丽颖:优秀家风是缄默的知识和实践的智慧

2018-09-10康丽颖荣晓吴颖

父母必读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家族内生家风

康丽颖 荣晓 吴颖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家内容,良好的家风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带给孩子丰富的精神食粮。但优秀家风并非一两天就可以养成,它是人们在长期丰富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凝练出的智慧。

康丽颖教授谈起家风话题,是完全从一个家庭或家族的角度谈起的,而且,她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的家。她也坦言,家风要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或者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时代中去看,看看哪些还被保留着,哪些中断了,哪些被破坏了,哪些需要回归、提升、弘扬……说到底,家风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在不断地为社会所建构。

家风是家族的内生制度

对于家风这个话题,康老师提出一个关键的字眼儿是“界定”。在康老师看来,界定家风的前提是我们要清楚:在“家”这个概念体系中,家风到底跟哪些要素关联最多。其实纵观很多大家族的家风,细品下来,不外乎说的是一个家族的内生制度:由家族自己制定,并且得到了整个家族的认同。

康老师记得她的母亲总是和她讲大家族里的事。康老师的母亲小时候生活在一个联合家庭中,一起生活的有爷爷、奶奶、叔叔、姑姑…… 二三十口人住在一起。母亲说最小的叔叔不过大自己3岁,天天和她一起玩耍,但是在很多事情上,还是能明显地感受到两个人差着一个辈分。母亲说大家族的规矩很多,比如吃饭长辈动筷子才能开始吃,吃饭时不能吧嗒嘴,吃菜的时候只能夹自己旁边的菜,不可以用筷头乱杵菜……这就是康老师母亲家的内生制度。随着时光流逝,不知不觉间,这种内生制度也传承到她的生活中。

小时候和姥姥、姥爷一起长大的康丽颖,即使再受老人疼爱,吃饭时也一定是在老人先动筷子之后才开始吃,想自己先夹菜,或是主动说自己要吃什么,是万万不可以的。因为,吃饭长辈先动筷子的内生规矩不能更改。老人先拿起筷子后,总会夹一筷子外孙女喜欢吃的菜放到她眼前的菜碟里,但是这口菜,也得等老人自己夹了菜吃了之后才能吃。成家后,她也把这个规矩传承给女儿,所以女儿2岁时就知道吃饭时等老人先动筷子,有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先让老人尝,这种内生制度几代传承下来,就是家风。

家风的底色是亲情和理性之爱

因为小时候在大家庭中长大,对于家带给每个人的那种纽带感,康老师有着深切的感悟。小时候,因为父母特别忙,她和弟弟一起寄养在姥姥家。一直深入研究家庭教育的康老师说,按说这样的养育方式,从某种角度讲,没有在父母身边的孩子长大后人格可能会有缺陷,但她自己却觉得自己和弟弟都成长得非常健康。她把这归功于大家族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族人间的亲情纽带。她的感受是,那时候每当她遇到困难时,不是只有找父母才能解决,姥姥、姥爷、兄弟姐妹,甚至年龄稍长几岁的叔叔、阿姨都可以帮忙,甚至有些事情还可以向太奶奶求助。那时候的家庭支持系统不像现在的三口之家这么薄弱,大家族的规矩、家风的底色,是浓浓的亲情,是相互连接紧密的亲人关系。

而且,大家族里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丰富的事件,从小婴儿出生,到老人去世,从做饭吃饭,到家居布置,生命教育、生活教育都在大家族中完成了。当然,康老师一点儿也不否认好几代人在一起生活不可能一点矛盾都没有,恰恰是解决这些层出不穷的矛盾的方式方法,也给了孩子很好地学习如何调整人际关系的机会。康老师记得她姥姥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凡事都得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那时邻里有了矛盾纠纷,康老师记得大家都喜欢找她姥姥去调解。老太太没受过任何教育,大字不识几个,却懂得中国最有智慧的人情世故,懂得人与人之间是由情感维系的,拿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有高情商。另外,街坊邻居的认可,也说明大家都认同老人操持的这个大家庭有好家风,家人之间能相互体谅、商量,看重亲情,和睦相处。所以,康老师认为,优秀的家风一定是建立在亲情之上,家风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也一定是以亲情为基础的。

家风是家庭生活的实践智慧

我们常说优秀家风需要传承,其实说到底还是如何践行。在康老师看來,优秀家风本来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智慧,比如所谓的书香门第,是因为祖辈们通过几代的实践认为读书、学习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就把这种读书、学习的家风传承了下来。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可能并没有大家族那种对家风明确的认知,却同样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很多智慧,比如吃亏是福、进退有度等,并让儿孙继续实践着。康老师不自觉地聊起了她的奶奶就是一个做事特别公正的人,是因为老人通过多年在生活与工作的实践中,深知只有公正才能得人敬重,才能更有威信。而这种公正处事、待人的智慧,就会形成良好的家风,被后代传承和遵守。

在康老师看来,我们应该把家风和家书、家规、家训区别开来,因为家风强调的确实是实践的智慧,它是缄默的话语,却可以成己达人,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反思家风,践行家风,在家庭中重新梳理和树立家风,这不仅是优秀家风的传承,更是家庭智慧的总结和凝练。

新时代家风需要新的建构

康老师记得有一次听台湾学者夏林清教授的讲座,对于“家是社会田野”这个提法印象深刻,也深受启发。的确,家不仅是社会的田野,也是教育研究的田野,也必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从这个层面讲,她认为家风和时代的变迁应该是同步的,家风体现着社会的变化,这不仅涉及文化建构,也包括政治建构和社会建构。

从1949年到现在,近70年的时间,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在经历变迁。现在我们迎来了的是和谐的社会,是在一个全新的时代里养育孩子,那么此时的家风该如何建构和调整,对于家庭来说也是考验。在康老师看来,一方面需要在传统中找到精髓之处,另一方面是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发展和提升。

最后,康老师特别指出,践行优秀家风不能靠学校,必须靠父母和家庭教育。这也对父母加强自身素质提出了要求,父母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稳定的情感态度,才能更好地建构家风,影响孩子。但是,父母也不是完人,所以建构和践行家风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过程。

猜你喜欢

大家族内生家风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单词分分类
企鹅大家族
植入式广告的新创意
家风伴我成长
民办高职获得生机的必由之路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企鹅大家族
大家族de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