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发育的秘密

2018-09-10

父母必读 2018年5期
关键词:发育大脑运动

婴儿在出生的前两年,大脑体积、脑重增长最快,是脑发育的关键期;

婴儿的大脑内,连接大脑神经元的突触在迅猛增长,突触越多越聪明;

给孩子越多的刺激,他的大脑就会发育得越好……

相信这些提法,父母都不陌生,而且往往在知道了之后非常焦虑:

千万别错过孩子脑发育的关键期啊!

到底怎么做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刺激、让孩子更聪明啊?

但实际上,你对孩子的脑发育又了解多少呢?

孩子的大脑发育,到底需要什么?

你是否知道,大脑的突触、神经元,不仅需要增长,也需要修剪?

你又是否了解,关键期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呢?

还有,所谓的环境“刺激”,是不是必须把孩子送进专业机构才能完成?

对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过度解读,也许会伤害我们的孩子。

所以,不盲目迷信所谓的“脑科学”提法,

真正学点儿科学的脑发育知识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

也许不仅能帮助你把孩子养育得更好,

还能让你的养育状态更加淡定从容。

Part 1脑发育营养环境至关重要

大脑是人体耗能最大的器官,给大脑的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是明智之选。

但是,等孩子能够开始正常吃饭时再想这件事,可能有点晚了!从孕期开始到孩子2岁,

生命这最初1000天内的营养环境,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健康程度所产生的影响,是终生性的。

文|刘遂谦(北京和睦家医院临床营养师,澳大利亚DAA认证注册执业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成员)

美国儿科学会在2018年发布了最新政策声明:对于人类而言,生命最初1000天內的营养环境,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健康程度所产生的影响,是终生性的,而非阶段性的。从孕期到宝宝出生后24个月(满2周岁之前的这1000天)这段时间内,虽然所有的营养素都很重要,但是,在三大供能营养素(指糖类、脂肪、蛋白质)摄入充足及比例均衡的前提下,有11种“大脑构建营养素”(brain-building nutrients)对于孩子的脑发育尤为关键,如果供给不足,哪怕在孩子2周岁以后足量补充,都无法弥补,更不能逆转,因为2周岁之前摄入量不足会对大脑功能产生终生的“亏损”影响。

在此,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你和小明是邻居,都在盖新房,你收入略高,从打地基的时候就比小明挖得深、用的材料牢固,小明则因为银两不足而各种省工省料。房子盖好后,表面上都挺敞亮稳当的,但没过几年,小明的房子就开始各种开裂掉瓦,漏水断电,就算房子可以拆了重盖,大脑却不能退回去重长。

因此,美国儿科学会要求全美儿科医生:转移科普教育重点,不要只是建议“饮食合理”,而是要确保孕妇、婴儿及2岁以内幼儿都能经由以下三大途径,获取必需、足量的 “大脑构建营养素”。

大力支持母乳喂养

母乳不仅能够提供宝宝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素,还含有婴儿配方粉难以提供的生长因子、多种免疫细胞等,对宝宝的脑发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母乳营养+母乳喂养行为本身,有助于婴儿肠道益生菌的增殖,这对于婴儿包括脑发育在内的整体发育都有积极作用。因此,美国儿科学会强烈建议: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后力争母乳喂养到至少满1周岁,周岁后若条件容许,支持鼓励继续母乳喂养。

倡导母婴营养支持项目

美国儿科学会呼吁儿科医生在当地、州及全国加强倡导、参与、设立母婴营养项目。母婴健康提供者应当知道去哪儿可以找到相关的营养和食品信息,并推荐给每个家庭,以确保孩子们获得专业支持。

推荐健康食物选择

儿科医生及所有儿童健康提供者/机构,不能只是强调“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更不能让大家粗浅地认为这些健康食物是垃圾食品的“替代品”。而是要让每一个家庭深知这11种脑发育关键营养素的重要性,以及可以通过摄入哪些食物获得它们。

究竟是哪11种“大脑构建营养素”呢?它们又藏在哪些食物中呢?

蛋白质——动物来源:蛋、奶、禽畜肉、鱼、虾、贝、蟹等;植物来源:大豆及豆制品、其他豆类、粮谷类、种子类等。

锌——海产品(特别是带壳的海产品,如牡蛎、干贝等),坚果类食物(如核桃、杏仁等),动物内脏(如动物肝),小麦胚芽,大豆,等。

铁——动物来源的铁的含量和吸收率都很高,首选动物肝脏,然后是红肉,接下来是禽肉和鱼虾类。植物来源的铁吸收率相对低一些,但也是有帮助的,比如坚果类、绿叶蔬菜、木耳、红豆等等。

碘——海产类食物都是含碘丰富的,如海带、紫菜、虾皮、海鱼、海虾等。另外,碘强化食盐是我国居民膳食碘的重要来源,建议高碘食物摄入不足的内陆地区家庭选择含碘盐作为烹调用盐。

胆碱——动物肝脏、瘦肉、蛋类、花生、啤酒酵母、大豆卵磷脂、小麦胚芽等,都含有丰富的胆碱。

叶酸——动物肝脏、各种绿色蔬菜、黄豆、全谷类和干豆类、核桃等。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这里主要指的是DHA和ARA,它们主要来自于低汞的富脂鱼虾贝类,特别是富脂海水鱼(比如鲮鱼、三文鱼、鳗鱼、银鱼、黄鱼、秋刀鱼等)。坚果种子类(比如松子仁、核桃、榛子、芝麻、花生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也能一小部分转化成DHA和ARA,但是转化率比较低,所以还是首选动物来源。

维生素A——哺乳动物及咸水鱼的肝脏为主要来源,也可以通过鱼肝油制剂补充。另外,红黄绿色果蔬中富含的β-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部分转化成维生素A,也是重要获取途径。

维生素D——通过日光照射皮肤转化为主要来源,次要来源是食物:鱼类、蛋类、强化食品(比如强化了维生素D的奶类食品等)等。鱼肝油制剂是维生素D的另一重要补充途径。

维生素B6——很多食物中都含有维生素B6,含量丰富的食物包括:酵母菌、动物肝脏、肉类、鱼类、蛋类、全谷、豆类及花生等。

维生素B12——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性食物中:动物肝脏、动物肉、蛋类、鱼虾类、奶类等。

针对中国家庭的重要提醒

营养关注,从备孕开始

备孕、孕期,都要在均衡营养、合理控制体重的基础上,保障这11种营养素的足量摄入。如果你是育龄女性,准备要孩子,请一定先管理好自己的体重和营养状况!肥胖、妊娠糖尿病、体重过轻、营养不均衡,都会对未来和已经在腹中的胎儿的脑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在我国,因为家庭医生制度还不够健全和普及,临床营养师的配比也远远供不应求,很多孕妈妈的饮食和营养观念还停留在相对比较滞后的阶段,孕期女性对体重控制的关注度很不够,孕前BMI过低或过高、孕期体重增加超标的现象很普遍,这意味着总体营养状况是不佳的。

孕妈妈们常常过度关注一些“养生”补品,却忽略了最常规营养素和热量的摄取情况。能量摄入超标导致的B族维生素相对供应不足、体重超标导致的铁锌等元素摄入量相对欠缺等,都会影响到胎儿的脑发育。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女性朋友从备孕开始、贯穿整个孕产期,都要定期就诊医院营养科,无论减重还是增重,都需要在正规医疗机构的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完成,以免踏入影响长期健康的误区。

根据地域、习惯调整饮食

地域、文化以及家庭饮食习惯,也会对孕妈妈和宝宝的营养素摄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宝宝的脑发育。例如:沿海地区孕妇和乳母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更容易达标,而内陆地区鱼虾等水产摄入少的,需要增加对这类食物的了解和关注。碘元素的摄入情况同理,建议内陆地区的孕产妇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考虑使用加碘盐烹调(存在甲状腺功能问题的尤其需要在指导下调整碘元素摄入量)。

另外,一部分女性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吃素,这容易让宝宝从胚胎期起存在铁、维生素B12摄入不足的问题,如果不能改变这样的饮食习惯,就需要借助营养补充剂来保障需求量。一旦宝宝出生,建议父母尽可能地不要让宝宝吃素食,生命最初1000天的营养对于每一个生命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打牢,未来人生的健康才能多一份保障。

母乳喂养与辅食添加,同等重要

宝宝出生以后,自然是要大力倡导母乳喂养。妈妈哺乳期饮食如何更科学,而非盲目遵循传统,是很多中国妈妈需要加强学习和实施的。

到了辅食添加阶段,及时添加辅食、及时增加品种和食物的营养素密度,对于婴儿脑发育关键营养素的摄入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经验的年轻父母,需要多学习辅食添加的方法和技巧,增加辅食添加的成功概率。很多宝宝因为辅食添加失败率高,或者辅食添加进度太慢,导致总体营养摄入不均衡、不充足,就更不要说这些保障脑发育的关键营养素了。而一旦母乳喂养跟不上需求、辅食又不能及时补充,那么,包括脑发育在内的生长发育情况,自然是有欠缺的。

纯母乳喂养,还没有添加辅食的宝宝,妈妈自己饮食中需要注重这11种营养素的足量摄入。已经添加了辅食的宝宝,除了母乳的妈妈继续关注自己饮食,还需给宝宝选择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材。婴儿配方粉喂养的宝宝同理。

基础营养对于宝宝脑发育同等重要,不能因为重视这11种“大脑构建营养素”而忽略均衡基础。脑发育与智商和聪明程度是两回事儿,生理发育与环境培养缺一不可。

所以,不仅孕妈妈,建议宝宝出生后也能够定期在营养门诊随诊,以确保宝宝在生命最初1000天每个阶段营养摄入的科学,帮助他们奠定好生命健康的基石。

Part 2大腦爱运动,运动改造大脑

婴幼儿期是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这个时期应给予丰富的刺激促进其生长,

而身体运动就是最好的刺激形式。

身体运动可以促进婴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从而促使头脑灵活、聪明。

专家支持|马鸿韬(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文、整理|程程(心理学博士)

原来我们更强调大脑对于动作发展的作用,比如会说“心灵手巧”。但是,脑科学家们近些年来结合脑成像技术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脑的结构与动作机能的发展之间存在的是双向交互作用。

也就是说,动作机能的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大脑结构产生一定的可塑性影响。研究就发现,婴儿早期的动作活动结构,必然导致大脑感知运动系统的重组。可见,运动以及动作机能的不断练习、丰富和提高,可以促进大脑在结构上的完善,从而反过来让大脑成为儿童心理发展的更好的神经生理基础。让我们先从一些科学研究的结论看起。

运动对大脑的影响也有“关键期”

科学家发现,大脑存在一系列的发展运动的机会窗口,如果孩子错过了这个机会,其脑部在某个特定功能方面,就不能发育到他的最大潜能水平。因此早期以运动和感官体验为形式的刺激,对促进脑部的精密程度、加强脑细胞之间的连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开创者皮亚杰指出,身体活动是思维认识发生的先导和基础。研究表明,婴幼儿期是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这个时期应给予丰富的刺激促进其生长,而身体运动就是最好的刺激形式。身体运动可以促进婴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从而促使头脑灵活、聪明。

运动能协调大脑的左右半球

我们都已经认同,大脑的左右半球是协调运作的,不存在只开发左脑或只开发右脑一说,因此,让孩子的左右脑同时得以发育并且能实现较好的协调运作,无疑会使孩子更聪明。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科学家斯佩里等学者发现大脑两半球对身体的运动和感觉是“交叉控制”的,即大脑左半球管理右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大脑右半球管理左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而儿童在自然的运动中,比如爬行、跑跳、攀高、随音乐舞动身体等,往往是全身协同运动,两侧肢体共同发力,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大脑实现了全脑开发。

科学家们特别强调全面开发儿童双侧肢体的运动潜能,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研究结果还说明,强化左侧肢体的体育练习,对智力提高的作用优于强化右侧肢体为主的运动练习。这些研究成果也许会给我们为孩子安排运动带来一些启发:做那些只用右手(有些孩子是左手)学习运动技巧的运动,不如把孩子扔在大自然里,让他动用身体的所有部位去运动,比如爬山、远足,或者哪怕就是疯跑呢!

只要运动就不晚

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增强脑的可塑性和改善记忆,并且对大脑具有终生的可塑性影响,这为终生体育提供了神经科学基础。但儿童早期的运动将会起到脑储备的作用,增加后期脑应对衰退和损伤的能力。

那么运动是怎么影响脑的可塑性的呢?研究者们通过许多实验在不断地完善这个关联研究。总体来说,研究认为运动干预方案的构成(类型、强度、频率、每次时间、干预总时间等)与脑的可塑性有关。动物实验及人体实验都提示说,体育锻炼时应采取多种运动模式,避免单一运动模式对脑可塑性刺激的局限性。

这3个原则,让孩子“动”得更好

科学运动,尊重差异

在运动这件事上,科学养育观念能促进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但父母在帮助孩子发展粗大动作训练(如抬头、翻身、爬行、走)的同时,更要关注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其实,让孩子从婴儿期多进行抓握、自己进餐,到稍大一些自己穿衣服、洗漱、穿鞋等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都是在帮助孩子进行手指精细动作的训练。

我们也需要为孩子的运动进行“个性化”定制,这也是父母的重要功课。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也都需要不同时间和频次的练习才能掌握一些运动技能或技巧,别的孩子的运动方式许也并不适合自己的孩子,记住,急于让孩子达到某一水平,可能会对脑发育起到反作用,因为大脑更容易感受到失败和压力。

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主动运动

孩子的运动方式越丰富,对肢体的调动越全面,运动对大脑的反作用效果越好。让孩子最好是能主动“动起来”,因为孩子在主动运动中,才能整合来自各个感觉通道的信息,把这些信息和四肢的运动效果联系起来,这对孩子来说就是智慧的增长。由此不难得出结论,自由玩耍比参加运动训练是更好地让孩子“动起来”的方式,不仅形式多样,还是孩子在主动参与。

参与到孩子的运动中,有效支持

有些专家提出的“延迟模仿”理论还挺有意思,也就是说孩子对父母的模仿并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可能会有延迟的过程,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这样。所以父母的运动习惯会一直影响着孩子。为了让孩子多运动,让运动有效地改造大脑,我们也要尽量开始自己的运动计划,并且参与到孩子的运动中,不要把孩子交给别人,做旁观者。

父母对孩子运动的有效支持,指的是既能在孩子“动起来”时保证孩子的安全,又不过度保护,限制了孩子的运动水平发展和运动兴趣。孩子天生好动,父母要做的,可能是肯定孩子的每一次尝试,让孩子在运动中找到自信。

Part 3

关于脑发育的7个重要解读

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和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既可能帮助我们在孩子脑发育的问题上不瞎操心,还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完成身心的健康成长。

教授过中枢神经系统机能解剖,同时又在比较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进行了几十年研究的苏彦捷老师,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她一再强调自己并不是脑科学家,她对我们提出的这些脑发育问题进行的解读,是从儿童心理发展以及脑科学研究在心理学上的应用出发的。这反而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她给出的解读,是所有崇尚科学养育的父母更应该认真学习和品读的。

大腦如何“剪枝”?

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任务,为了让任务完成得更有效率,人的大脑是要做相应的准备的,会对完成任务的不利方面做出修正,或者是内部发生一些变化——影响主要发展任务完成的突触会被修剪,一些可能不太用的连接或者是搭错了的部分会被清理。脑是一个用进废退的器官,不会让没用的部分无端地消耗能量,这就是“剪枝”的过程,是大脑自主完成的。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大脑在“剪枝”的过程中,依然在不断地发育,孩子依然需要一个丰富、适宜的环境,并不是说大脑“剪枝”,孩子就可以待在那儿什么也不干了。这个理解是不对的。

新生儿比成人的大脑突触密集度要低,但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婴儿大脑中突触的发展速度却会超越成人的水平,在4岁时突触密集度在脑部已经达到顶峰,并超过成人水平的50%。

青春期前后,剪除过程使得突触在数量上开始减少,这种剪除过程会持续到成年期。突触剪除的过程非常重要,决定了早期形成的神经通路中有哪些突触得以保留,大脑会以何种方式思维、感觉和行动,进而决定了个体某种能力的整体水平。

一个突触是稳固或是减弱并最终被修剪,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突触的活动水平。所以确切来说,突触修剪遵循“越活跃的突触越被加强,而越不活跃的突触越被减弱并修剪”的原则。

突触修剪在大脑不同区域中发生的时间有所差异,通常突触修剪比突触生长过剩所经历的时间要更长。

突触修剪很大程度上依赖发展中的儿童在他周围的世界中所经历到的事物,这个机制就是大脑“捕获”到了经验的影响,并造成了自身微观结构的改变。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修剪期,大脑要帮助青少年完成比较集中又比较繁重的任务:迎接身心的全面成熟,为他将来的繁育做准备。

还有,我们总说一孕傻三年,已有研究表明这个说法有一定的科学性,通过扫描能发现怀孕女性的某些脑区灰质确实会有一些变薄的现象,但这并不是说孕妈妈变傻了,而是大脑通过它的分析,认为怀孕这件事是目前的主要任务,于是调整了工作的重心,不再去做其他一些方面的工作了而已。

细胞凋亡也是人脑自带的机制。当孩子出生时,大量神经元已经存在,但大脑会判断哪些神经元用不着,也会主动清理,科学上称之为细胞凋亡。这都是人脑或者说人体,在典型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发育的过程。

因此,从大脑工作机制上讲,过度的刺激是不好的,不符合大脑自动工作的规律。如果外界一直在给出比较大的刺激,对大脑自主启动和完成突触修剪和细胞凋亡的程序并不利。

为什么6岁才上学?和脑发育有关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为什么国家甚至国际上都规定,儿童6岁左右进入学校接受比较正规的教育,这也是和脑发育的研究直接相关的:儿童在6岁左右才能在相当的程度上完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化,这能帮助孩子听从命令、集中注意力、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更好地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等,学校的整个教育是需要孩子的大脑发育到这个程度才能实现的。所以现在不提倡过早地让孩子接受正规教育,幼儿园大班全面取消了学认字、学算数、学英语等任务,并不是说不允许孩子学习,而是从脑发育角度上看,儿童在这个阶段确实尚未做好正规学习的准备。

但是,父母也不要误解,不过早地学习,并不是说让孩子完全不接触或者不给孩子学习和汲取信息的环境,不是这个概念。亲子共读图画书是学习,听外语儿歌也是学习,在生活中帮妈妈摆碗筷了解数的概念更是学习。

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出一种被称作髓脂的蜡性物质,包裹住一些轴突而产生绝缘效果,使信号沿轴突传递的速度提高100倍左右,从而使大脑和身体其他不同部分的信息沟通更为高效。这是大脑结构发育成熟的标志。

虽然不是所有的神经纤维都会被髓鞘化,但髓鞘化对一些行为功能非常重要。去髓鞘化会导致神经信息传输速度下降,增加了传输失败的可能性,因此会导致大脑内整体信息传递的减缓。也就是说,当髓鞘化出现问题时,会导致智力发育迟滞和运动障碍。

刚出生的婴儿的神经纤维尚未髓鞘化,但髓鞘的形成对儿童许多能力的成熟都是极其重要的。

● 联系小脑和大脑皮层的神经纤维在幼儿出生后就开始髓鞘化,这种变化有助于孩子动作协调能力的迅速发展,但这些有关区域的髓鞘化要到4岁才能完成;

● 与集中注意力有关区域的髓鞘化要到童年中后期才能完成;

● 记忆的发展也和髓鞘的形成有关,在学前期,和记忆有关的大脑海马体区域完成髓鞘化过程;

● 网状结构是脑干中用来保持觉醒和控制意识状态的结构,它在整个儿童期一直到青少年期持续进行髓鞘化;

● 胼胝体是联结大脑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束。突触的生长和胼胝体的髓鞘化在3~6岁达到顶峰,之后,到青少年期以较慢的速度发育;

● 在6岁左右,孩子完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但前额叶联合区可能要在20岁以后才能完成髓鞘化的过程。

思维发展不是独立完成的

一提起脑发育,很多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思维发展、思维训练。其实在心理学领域,思维包括在认知能力里,是一个大概念,并不是狭义的逻辑推理能力。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觉、记忆、认知加工等很多方面的能力。没有输入,如何思维?思维的对象从哪儿来?所以,讲思维首先得有感知觉的输入,孩子得有充足的从环境吸收信息的能力,比如是否有观察力、感受力,如果这方面的能力没有发展起来,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有限的。

发展,或者确切地说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全方位发展的概念:生理、认知、社会性,它们既是整体的,又相互有交叉的部分。其中生理是基础,包括身体的发育、大脑的发育,但在脑发育的同时,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也在同步进行。所以并没有专门训练哪一项能力之说,比如只提高记忆力,或者只发展注意力,所有的能力都是均衡而同步发展起来的。如果不从整体上看问题,孩子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

大脑需要的“刺激”就在生活里

孩子的大脑发育,确实需要丰富的环境,但其实这种“丰富”可以信手拈来:有生活气氛的家居布置,一些色彩丰富的玩具,多和孩子说说话,多带孩子去大自然中跑跑跳跳……这就是丰富的环境,是适宜的刺激。很多父母认为早教机构的环境比家里带给孩子的刺激多,倾向于把孩子送进早教机构,那需要提醒父母,需要看早教机构提供的刺激对孩子的发展是否是正向的、适宜的,如果是过度、单一的刺激,有可能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父母要非常清晰地知道,发展是多方面的,不要过早地限定在某一个方面,否则总被强化的部分可能发展较好,但没有被关注的地方可能就会退化,而真实生活,能把各种感觉综合地输送给孩子,是环境中非常自然的刺激。

另外,任何早教机构的游戏也好,课程也罢,即使有专业支撑,也都是标准化设定的——它不会根据你家孩子的特殊情况改变程序,比如对敏感的孩子有更长的等待时间,对接受能力特别强的孩子有进度的调整,对特别淘气的孩子有特别的策略,等。个性化设计只能靠家长——你的孩子,按照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去做,不一定能把这个孩子培养出来——因为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他的个性特点不一样,天赋不一样,擅长和喜欢的也不一样,这都需要父母在教养中先去看自己的孩子什么样,然后单独为这个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这特别重要。所以,孩子在1岁之前,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就是去观察自己的孩子,和他充分地互动,你去了解他,让他了解你,之后才能进一步进行有效的养育。

关键期有多关键?

首先,在心理学当中,关键期的提法已经基本不用了,用敏感期的提法更加客观。这也就说明孩子的很多能力发展不是完全不能弥补。之所以强调在儿童早期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发展,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发展得特别快。

其次,如果父母真的特别焦虑错过了孩子的敏感期,那建议首先去学习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知道孩子在什么发展阶段要完成什么样的发展任务、孩子目前是什么样的发展状态等,还是很有必要的。其实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个敏感期,也不是指的一天两天,是有一个时间段的,而且每个孩子的时间段也不一样。

最后,大家看到的很多数据,基本上都是概率性的,比如50%的孩子某個时候什么样,90%的孩子又是什么样,但孩子的发展就是有早有晚,只有每天都跟他密切接触的人才能更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变化,更容易找到所谓敏感期。不要总想着把孩子托付给早教机构,在自己还不了解孩子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孩子交出去,也许收获的是麻烦。

专项训练对孩子的脑发育有好处吗?

这件事可以这么来解读:如果说孩子在某个方面的发展真的是特别“短”,可能需要做一些强化,但是不是训练?不一定!专项训练往往是为了让某一种能力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像运动员,或者说是去参加“最强大脑”的比赛,那确实要训练,因为训练中也含有策略的部分,但对于一般能力的发展来说,是不需要训练的。如果孩子出现了某方面的问题,比如觉得他注意力不集中,那孩子需要的可能不是注意力专项训练,而是父母在了解与孩子年龄匹配的注意力发展程度之后,分析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孩子的注意力,而提升孩子注意力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之后再对影响孩子的注意力的因素进行调整和改善。实际上,我们对能力的理解经常是有偏差的,不同的人不一样,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可能特别强,在某些方面就是不行,所以不一定非得要求孩子所有能力都行。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实验对比研究强化某种能力的孩子的大脑和各种能力平衡发展的孩子大脑,所以并没有相关数据,但是我们根据大脑突触修剪和神经元凋亡这些已经有的科研成果,应该可以推断,如果太刻意在某方面进行强调,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能力的发展。

最安全的养育,还是在生活中自然养育。其实我们完全有能力在生活中给孩子创设各种各样的环境去促进能力的发展,比如有的家庭中挂有很多书法作品或者和文字有关的装饰品,那孩子可能很容易就对识字感兴趣,认字也比较多。这种对孩子大脑潜能的开发是比较成功的,也往往有专项训练想达都达不到的效果。

都来学点儿童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包括儿童生理发育(大脑和身体),学习之后,父母会知道孩子什么时候能够做什么。比如你抱着1岁左右的孩子照镜子,他会把镜子里的人当成另外一个人,到1岁半左右,他才能认识到镜子中是他自己。再比如,2岁的宝宝玩了能坐进去开的那种小车后,再给他一个差不多的小车模型,他还会认为自己能坐进去,这是因为一个人眼睛看到的信息是传递到脑的视觉腹侧通路,而操作和行动的信息是传递到脑的视觉背侧通路,孩子的大脑还不能将这两部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联系,所以看到的和去做的就是分离的。当孩子的脑发育到一定程度,大脑这两部分的信息能够对应之后,也就能够分辨以及做出适宜的行为了。这些都表明,了解孩子的生理基础、脑发育的状态,才能知道他在哪些阶段能够完成哪些事情,有些事情非得早早完成是不现实的。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将脑科学的一些研究与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发展现象结合起来,是一个发展中的新领域,这种结合开始的时间并不长,还在进行中。我们今天了解到的这些,只是两个分支学科的一些证据的相互印证。对于学者和研究者来说,应该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但其实这方面的研究仍然需要大量、不断的积累,才能更加科学地解释我们看到的儿童的种种发展现象。

但是,脑发育的相关知识,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都不是一种技术或者说明书,按照程序走就行,拿来就能用。它们只是为了帮助我们懂得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是为了更加了解我们的孩子发展的可能性,然后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实现这些可能性的环境,是拥有一种看待和判断问题的视角和心态。

到底什么对儿童脑发育有好处?我们在听完这些过瘾的科学解读后依然穷追不舍地帮父母问出这个问题,苏彦捷老师的回答也非常干脆:让孩子有安全感,讓孩子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发育关键期的理论观点来自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所做的系列实验。实验的其中一部分是,科学家把一只小猫的眼睛缝上,几个月后,他们把小猫的眼睛打开,发现小猫几乎是瞎的,因为大脑从眼睛接收信息的结构没有得到正常发育。把一只成年猫的眼睛缝上同样长的时间,却没有产生这样的后果,这是因为成年猫已经发育出能够处理从眼睛传来信息的脑连接。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家据此得出的结论是:特定感官功能的发育有关键期,如果在关键期缺乏对大脑的刺激,个体发育就会受阻。但是,研究者发现的关键期只是猫的特定视觉官能发育的关键期,并不是笼而统之的所有生物、所有方面的发育关键期。

研究已经发现,虽然特定的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也是有关键期的,但整个感觉系统并没有关键期。目前,还没有发现知识的传递以及诸如词汇、阅读和数学等技能存在发展的关键期。更有趣的是,事实上在合适的环境下,因眼睛被缝上而失明的小猫也能重新获得部分视力。也许,这些描述对于普通父母来说,还是太过于学术化了,不太容易理解,似乎还是不太清楚该怎么做。

下面,我们将请两位领域内重量级的心理学家进一步解读,和我们的实际养育生活密切地进行关联。

Part 4

亲子游戏里的脑发育答案

亲子游戏不需要高超的技巧和特定的场合,可以随时随地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但亲子游戏很重要,它正是孩子的脑发育所需要的丰富环境和适宜刺激。

受访专家|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话题从边玉芳老师有一次和一位朋友喝茶聊天开始。这位朋友的女儿在上幼儿园。聊天中,边玉芳老师说起,其实和孩子一起玩,和孩子聊天,就是最好的早教,就是在促进孩子的脑发育。这位爸爸便苦恼地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和女儿玩,好像和女儿在一起无话可说。当时边老师和这位朋友在办公室里,只有两杯清茶、一点瓜子和一盘糖果,边老师指着这些“道具”说:“怎么不会玩?就这点东西,我可以和你的孩子玩两个小时,你信吗?”这位爸爸既好奇又不服气,因为边老师从未见过他的孩子,而且他不相信在这个既没有玩具、绘本,又不是游乐场所的环境里,边老师能和孩子玩两个小时。于是,他把刚从幼儿园放学的女儿带了过来。就这样,边老师的亲子游戏示范课开始了。

边老师见到小姑娘之后,先从她幼儿园的小朋友聊起。让小姑娘说说,刚才和谁一起走出的幼儿园,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好玩的事。

(从孩子最熟悉、最近发生的话题开始)

聊完这个话题之后,边老师对小姑娘说:“阿姨这儿有一些糖,你看它们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对吧?你挑一颗你最喜欢的颜色的吧!”

(启发孩子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

于是小姑娘挑出了一颗粉红色的糖。边老师就好奇地问她:”你为什么挑这颗糖果呀?有那么多糖呢。”

小姑娘回答说:“这颗糖最漂亮了。”

边老师说:“这颗糖是粉红色的,对不对?那看来你最喜欢粉红色对吧?你为什么最喜欢粉红色呀?”

小姑娘告诉边老师:“粉红色是公主的颜色,这个最好看了。”

(认同孩子,让孩子勇于表达,并示范表达应有的逻辑性)

边老师回答说:“还真是,这个颜色真好看!你挑得真好,边阿姨也很喜欢。那你把这颗糖藏起来吧,今天不能吃了,因为你爸爸告诉我你一天只能吃一颗糖,今天已经吃过了。”

(肯定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能力的初步训练)

等孩子把糖收好后。边老师继续问孩子:“你再找找还有没有粉红色的糖?咱们把它们挑出来,阿姨可以幫你存着以后来拿。”

(练习集中注意力,告诉孩子分类的方法)

挑完、数完粉红色的糖之后,边老师又让孩子看还有什么颜色的糖,数数每种颜色有几块,看看是什么颜色的糖最多,等等。

(练习分类和数数,在分类基础上认知多与少,锻炼完成任务意识)

玩过这轮游戏之后,边老师对孩子说:“明天你要去上幼儿园,假如边阿姨让你带一颗糖,你会带给谁呀?”

孩子歪头想了一下,说出了一个名字。边老师就让孩子为她的好朋友挑出一颗糖来。小姑娘选了一块绿色的。边老师就问:“咦?你不是喜欢粉红色吗?怎么挑了颗绿色的糖呀?”

小姑娘告诉边老师,她的好朋友是个男孩子,应该给他带绿色的糖,因为粉红色是女孩子的颜色。

(了解孩子的社交情况,启发孩子进行性别认知)

然后边老师又说:“现在,边老师还可以让你带一颗糖,你会带给谁呢?”小姑娘便告诉边老师她在班里都有哪几个好朋友,谁爱吃什么,谁喜欢什么颜色……

等小姑娘装好了要带走的糖后,边老师问:“那你班里有没有哪个小朋友,你就是不想给他带糖的?”

小姑娘再告诉边老师有谁,为什么,边老师再继续回应她。

(让孩子学会比直觉更进一步去思考)

就这么几颗糖,玩来玩去,说来说去,转眼间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边老师对孩子越来越了解,可以说的话题无限地拓展开去。在一旁“观摩”示范的爸爸表示彻底服气了。

边老师告诉我们其实她还可以和这个孩子玩很多维度的游戏,比如加入竞争环节,让孩子了解契约和接受输赢;进行算数练习,让孩子在玩中理解数理关系;还可以用糖果摆出图案进行想象力启发……

举这个例子,边老师并不是想说她作为一位心理学家,有多么高超的和孩子玩耍的技巧,恰恰相反,她想说明,其实所有的普通父母都可以和孩子玩起来,而且这种有效的玩耍是可以与日常生活高度结合的,不需要去特定的场合,也不需要过度的“道具”。

边老师认为,不管是大脑开发也好,还是培养孩子的记忆、注意力也好,都是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亲子游戏中去完成的。即使是孩子在哪个方面的发展慢一点,父母也可以做到在生活、游戏中帮助孩子进步。

脑开发很重要,但并不难

孩子脑开发很重要!但是,要记住,生活的每一天,孩子都在开发脑:父母和他说话,自由玩耍,和人互动,充足的睡眠,拿筷子吃饭……这些都是在做脑开发。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所处的环境刺激不够,会影响脑发育。边玉芳老师解释说:实际上这个“刺激”的结论来自于一组小白鼠实验:第一组小白鼠居住的环境里什么也没有,只能保证食水供应,另一组小白鼠生活的环境中除了有吃有喝,还有一些滑梯等玩具,结论是后一组小白鼠的大脑发育得比前一组好。但实际上,关心孩子生长发育的家庭的孩子,绝不会处于第一组小白鼠所待的环境,他有温暖的家,有父母的关爱,有玩具、图书和玩耍,有和他人互动的机会……这样的日常生活环境就已经是对孩子的脑发育有益的环境了。倒是有不少研究证实,过度刺激和过大的压力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大脑。

脑研究很重要,但小心被误读

在询问边玉芳老师关于近几年脑科学研究的最新发展或争议这个话题时,边老师解释说,脑科学研究一直受到国际及中国科学界的高度重视,从2013年起,美国、欧洲、日本相继启动耗资以亿计、时长逾十年的大型脑科学项目,中国在2016年也开启了“中国脑计划”,这是中国顶级的科研计划,为期15年。可见,全世界对脑研究都非常重视。但是,大脑毕竟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破译大脑之迷、揭开生命的奥秘,在今天也依然是无数科学家正在攀登的科学高峰。所以边老师提醒父母,社会上关于脑开发的一些言论或做法,有可能是对脑科学的误读,甚至一些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也经常被误读,要提高警惕和辨析能力。

边老师出版过一套书,叫《读懂孩子  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有人去问边老师的女儿:“你妈妈是按照这套书养你的吗?”已经读完研究生开始工作的女儿回答说:“我妈妈在不断地修正中。”由此,边老师也想告诉父母,即使是心理学家,即使是育儿专家,在养育自己的子女时,肯定也会犯错误,更何况是普通父母。只要父母爱孩子,并且愿意学习,有所察觉、勇于修正,养育并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我们只需按照孩子自然的生长节奏,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给他多方面需求的回应就可以了。

猜你喜欢

发育大脑运动
别忽视了小儿发育迟缓
不正经运动范
冰川是发育而来的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动物变态发育知多少
正常儿童体格发育的衡量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