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玲核桃组培褐化控制的研究
2018-09-10何九军赵淑玲朱迎春张少飞
何九军 赵淑玲 朱迎春 张少飞
摘要 通过组织培养香玲核桃,对其灭菌方法、褐变、培养基选择、培养条件、组织培养苗生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香玲核桃;组织培养;营养价值;褐化
中图分类号:Q813.1+2;S6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5-010-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5.005
组织培养在植物离体快繁、无病毒苗木培育,遗传育种及种质资源保存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和进展。然而,在植物的组织培养中易出现外植体或培养物的褐化、枯死现象[1]。褐变是由组织中的酚类物质经多酚氧化酶(PPO)氧化后产生棕褐色的醌类物质所造成的[2]。
核桃自古以来深受陇南广大农民喜爱,经济效益尤被看好。作为食疗佳果,核桃含有大量脂肪和易被人体吸收的蛋白质,其所含蛋白质中有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赖氨酸,对大脑神经十分有益。中医认为核桃可温肝、补肾、健脑、强筋、壮骨,还能治疗性功能减退、神经衰弱、记忆衰退、润肠通便、肾结石,有防癌、防心脑血管疾病、防辐射、抗衰老等作用。文中通过组织培养香玲核桃,就其灭菌方法、褐变、培养基选择、培养条件、组织培养苗生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材料:香玲核桃在甘肃成县核桃科技示范园采集。
仪器:烧杯,天平,灭菌培养皿,外植体剪刀,滤纸,酒精灯,计时器,纱布,托盘,锥形瓶(3个),废液罐(3个),一次性手套,玻璃棒,镊子;超净工作台(上海跃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LDZX?鄄50KBS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
试剂:无菌水,升汞,酒精(75%),注射用青霉素钠(哈药集团),蔗糖(天津市永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PVP 聚乙烯吡咯烷酮,琼脂粉,抗坏血酸(天津市大茂化學试剂厂),6?鄄BA,I?鄄BA,I?鄄AA。
1.2 方法
1.2.1 核桃外植体的处理 ①先用纱布包裹外植体,用流水冲洗30 min;②用浸有酒精(75%)的纱布轻轻擦拭初步消毒;③用植体剪裁剪外植体,除去植体两端,将有分叉的枝干裁剪至约2~3 cm长,平均放入3个锥形瓶中;④用75%酒精消毒30 s,需摇晃锥形瓶,以保证消毒彻底。消毒后放入指定的废液酒精罐中;⑤用升汞分别消毒5、7、10 min。用计时器准确记录时间。消毒同须摇晃锥形瓶,以起到彻底消毒的作用。消毒后将废液升汞倒入指定的废液罐中;⑥用无菌水冲洗3~5次。冲洗需要彻底摇晃,达到彻底清洗消毒液的作用。将废水倒入指定的废水罐中;⑦将无菌的滤纸在酒精灯上灼烧后,平铺于培养皿底部,两外植体依次按5、7、10 min吸干多余水分,进行接种,并且标记。
1.2.2 核桃外植体的接种 在超净工作台上,用250 mg/L的PVP浸泡消毒后的外植体5 min,用无菌纱布擦干表面水分;打开培养基,用无菌镊子和剪刀将外植体剪切成带芽的茎端(1.5~2.5 cm),置于培养基中,将外植体与培养基平面成45°角斜插入培养基中(芽尖向上);瓶口火焰消毒后,盖上瓶塞,置于培养室中培养。7 d后开始观察。
1.2.3 核桃外植体的培养条件 光照条件12 h/d,光照强度2 000-2 500 LX,温度25/18℃。
1.3 试验过程
称取琼脂12 g,蔗糖50 g,将其加入盛有500 ml的大盆中,放到电炉上加热,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按表1配置基本培养基(DKW)并加入相应激素,再将其加入装有300~400 ml蒸馏水的烧杯中,待琼脂完全溶解后,倒入大盆中,继续搅拌,调pH后,再将盆中的物质倒入前期准备好的锥形瓶中,盖上塞子,分别标记为H1、H5与H6。获得H1,H5,H6各30瓶。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H1、H5和H6 3种培养基中,H6的培养基中的核桃苗的褐变数最少,故H6(改良的DKW+6?鄄BA 10 g/L+I?鄄AA 50 g/L+PVP+抗生素)的培养基效果最好。
3 结论与讨论
褐化现象是果树组织培养中的普遍现象,桃、 杏、 樱桃、 李等均有关于褐变的报道,核桃的褐化表现更为明显。褐化是由于酚类物质被氧化成醌,醌聚合后形成深色物质而产生的。培养材料的种类与品种、 外植体材料的生理状态、营养状况、生长部位等是内因,培养基成分、添加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培养条件等为外因,均会导致褐变的产生。在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或酚类吸附剂是防止外植体褐变的常用方法,对于减少香玲核桃的褐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宝军,宫永红. 辽宁省核桃优良品种及主要栽培技术[J].辽宁林业科技,2002(4):40-41.
[2] 姚红军,罗晓芳,田砚亭. 植物组织培养褐变的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3):78-84.
[3] 刘淑兰. ‘薄壳香核桃组培中的褐化及防止措施研究[J]. 园艺学报,2009,29(2):171-172.
[4] 张小红,代侃韧,马兆平,等. 核桃离体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2005(5):7-9.
[5] 张建成. 吴国良. 屈红征,等.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核桃试管芽苗继代增殖的影响[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1):45-48.
[6] 江虎军, 潘季淑, 孟新法. 桃茎尖培养技术研究[J].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3,19(1):49-52.
[7] 马锋旺,张军科,李嘉瑞.杏离体繁殖的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27(4):12-15.
[8] 邹英宁,李国怀,樊青峰,等.等不同抗氧化剂对中国李茎段培养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5(1) :84-86.
责任编辑:刘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