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
2018-09-10李红梅黄海燕龚爱民
李红梅 黄海燕 龚爱民
摘 要:文章是对云南农业大学从成果导向理念出发,构建复合型水利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过程的讨论,详细呈现了云南农业大学通过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坚持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质量监控为纽带,以实验室、校内外教学实践平台开放共享为基础,实现多专业方向分流和多阶段能力递进培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高校推进水利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与方法上的借鉴。
关键词:成果导向;课程体系;质量监控;专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7-0138-03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to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 compound training system of water conservancy personnel a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hich is based on outcome-based education, targeted at cultivating compound and practical talents, focused on revolutions of theory and practices education, connected through quality control, supported by laboratories as well as teaching practice platforms in and outside school. This system set different orientation and cultivation phases within the same major in order to nurture diversified talents. This revolution and proces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education revolution in water conservancy discipline of higher academies.
Keywords: Outcome-based education; curriculum; quality contro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云南是一個边疆多民族大省、多山的高原省份。云南不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全省纵跨7个气候类型,且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年内变化很大。云南典型的地形地貌特点决定了云南水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即峡谷、高边坡、河道洪水流量大等,受地形地貌的限制,水工建筑的布置因势利导,形成了特殊的水力现象。云南中部较发达地区,水利基础设施较好。北部特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南部边贫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水资源开发利用关系较为复杂。因此,基于云南省独特的区域特点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构建多维度水利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适应性强、个性化、多样化、具备在特定环境下独立工作的水利技术人才是实现“桥头堡”战略、加速发展云南区域经济的迫切需要。
2001年9月17日,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会员国后,培养合格的现代工程师也成为了我国工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6月19日,国际工程联盟大会正式接纳我国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国家,这标志着我国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施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是培养现代工程师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提高现代工程师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培养现代工程师则是输出高质量工程人才的重要路径。
基于上述原因,云南农业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坚持成果导向教育的理念,通过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以教学质量监控为纽带,以实验室、校内外教学实践平台开放共享为基础,实现了多专业方向分流和多阶段能力递进培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即OBE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也可称作“以成果为基础的教育”。它是“一种人人都能学会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而设计的”教育模式。相较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强调能力培养和能力训练的教育系统[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从以“管理学生”的常规管理模式到“服务学生”的创新管理战略的转变,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室的科研项目上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缩小他们与合格现代工程师之间的差距。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均围绕着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展开,按照毕业时学生所应达到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以便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从结果入手进行反向教学过程设计,打破传统教育教学设计的具体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水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优化现代工程师的培养方案
1. 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要求,逐步优化和改善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总结以前培养目标的利与弊,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制定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实用性的现代工程师培养目标。2. 制定特色化的培养方案。根据学院多年的发展特色及专业优势,进一步拓宽专业发展路径,在培养方案中注入特色要素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是引入特色文化要素。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中国水文化》、《创新思维与实践》、《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知识》等课程。其次,根据专业发展特色,强化学生的工程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将工程实践训练作为工程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来抓,同时,将职业道德素质的相关要求一并引入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最后,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学分的方式,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3. 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参与。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修订水利专业的培养方案过程中,学院对同类院校、行业企业、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大量调研,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最终拟定的培养方案在通过校内外专家论证并提交教学指导委员会批准后执行。
(二)搭建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平台
云南农业大学构建了复合应用型水利人才培养模式的1+3+M的课程体系,即围绕着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由知识、能力和素质3者协调发展、多(M)专业方向分流和多阶段能力递进培养的课程体系平台。
1. 传统课程与前沿课程相融合。传统课程与新兴课程具有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传统课程的基础性、专业性等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环节认可,是现代工程师应学习的必修课程。前沿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将工程教育的前沿问题研究渗透至课程设计之中,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对前沿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为工程教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2. 课程内容分块整合和专业方向分流。新修订的课程体系明确了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之间的关系,使专业基础课程能真正发挥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作用,核心课程能符合培养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规律。针对现代工程师培养所进行的课程体系改革,将课程内容的分块整合与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同时明晰各模块课的课程目标;对每一门课程都明确的用H(高)、M(中)、L(弱)表示课程与毕业要求关联度的高低;此外,将专业选修模块中的课程分块整合为4个模块,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方向分流,更好的支撑培养目标。3. 注重实践课程环节。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学分的方式,构建以工程教育创新实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工程项目研讨课程、实验设计、工程实践等环节,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将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进行混合分组,以有序的“横纵交错”的知识结构布局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针对云南水利工程建设存在山区和平坝区的不平衡现象,依托北部特困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南部边贫地区的地州县勘察设计院、各市县水利局,构建了上有水利厅、下有各市县水利局,左右有各勘察设计院“上有头、下有脚、左右有合作伙伴”的校外实训基地。成立了云南省力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虚拟仿真平台、软件教学平台、3D虚拟虚拟现实技术平台和BIM(建筑信息模型)工程建模平台等多层次平台。结合工程横向课题(主要来源于省内各大设计院)和纵向课题(主要来源于各类基金项目),更新实验课程设计内容,保证学生在增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获取最前沿的工程信息。
(三)提高毕业要求的有效标准
提高毕业要求的有效标准,对毕业生的工程能力、职业道德修养、综合素质能方面进行提升与完善,这也是优化现代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有效途径。
1. 拓宽工程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维度
传统的工程教育按固有模式对专业方向进行分类,各专业方向学生对其他专业方向的研究涉猎较少,由此出现了工程类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的问题。因此,应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维度,以本专业研究方向为基础,综合工程教育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本专业重点及新兴研究方向的洞察能力,将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作为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文献检索及应用文写作》和《专业综合实训》等必修课程和水文水资源类、土木工程类的专业选修模块课程。
2. 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成立研究型教学试点班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入手,着力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成立研究型教学试点班。根据人才培养计划,一、二年级学生按水利水电专业大类培养;对三年级的学生,在其对专业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择业意向,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然后按所选方向进行培养;对四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和择业意向,成立“水利水电与土木工程研究型教学试点班”,分层次培养。(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5年1月,云南农业大学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正式批准,成为云南省首个理工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项目的设立切实有效地引入了外方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提升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课程体系和质量保障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项目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接受了大量的国际化工程师专业训练,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实现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现代工程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精湛的工程能力,更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知识素养。通过《中国水文化》和公民教育类选修课等课程,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工程教育的始终,实现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学思维的形成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4. 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未来的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熟知工程政策法规等最基本的工程素養,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责任感。通过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创新理论与方法》、《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实践》、《水行政法规》等课程,让学生学习政策法规、了解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掌握组织管理能力与团结协作的技能、技巧;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同发展、共命运;培养学生的抗压、抗挫能力等职业发展能力。
二、持续改进的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
深化教学运行改革,坚持以质量监控常态化为中心,通过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两条渠道,严格过程控制和反馈控制,构建教学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机制。遵循持续改进原则,对反馈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据此对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实施进行适当的改进与调整。
(一)优化质量持续改进的基本环节
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管教学副院长、教学督导组、教学管理办公室、党群办公室、团委、系、课程组等多层次人员参与的基于PDCA循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图1
(二)课程评价过程
由院长及分管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以及行业专家组成专门工作小组,依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行课程评价。具体的评价结果: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15.3%,大于15%;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占总学分的41.1%,大于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20%,达到20%;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必修课占总学分的16.9%,大于15%;均满足标准要求。
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对各课程目标达成状况进行具体评价,促进各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目标达成状况评估机制如下:1. 教学管理单位、督导组检查评价。每学期期初、期中和期末,都要组织集中性的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每学期由学院牵头,校领导参与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巡查组,对教学过程进行巡查;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学校督导组和学院督导组,进行教学过程控制,通过试卷抽检、随机性听课、毕业设计(论文)和实践性教学检查以及教学质量专题研讨会等方面进行教学督导。2. 领导干部及专家听课评价。每学期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校级领导听课2-3次,院级领导及专家听课3-5次。3. 教师自评。教师对自己所承担课程的教学课件、课堂组织、教案、试卷,结合专业发展,通过不定期检查,及时更新和改进教学内容。4. 同行评价。每年组织教师相互听课,每位教师每学期听3门不同的课程,互相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教评教,有力促进了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5. 学生评价。学生通过师生座谈、毕业生毕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匿名打分评教等渠道对课程和教学状况进行反馈和评价。
(三)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1. 应届毕业生反馈。以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征求应届毕业生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课程安排、实践教学、教师水平、资源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分析报告,不断调整和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2. 往届毕业生反馈。专门设置网络评价系统进行问卷调查,从专业发展、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等方面对学院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3. 用人单位反馈。通过走访用人单位,深入学校年度招聘会等途径,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和专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向接收本专业毕业生较多用人单位(设计院、水务局、施工单位等)发放反馈表,对本专业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调查。
(四)社会评价机制
社会评价主要依据是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反馈统计。通过每年8月底初次就业率和12月底年终就业率统计分析以及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评估毕业生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三、应用效果及总结
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基于这一理论,云南农业大学的水利人才培养体系已经逐渐实现了三个转变:从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2]2015年,水利工程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全国农林院校中第一个通过水利类专业认证的高校,也是是云南省第一个通过水利类专业认证的专业。“水利水电与土木工程研究型教学试点班”已经运行4届、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举办的土木工程本科教育项目已招生3届。培养毕业学生150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本科生培养质量得到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及国内外高校的认可。事实证明,以成果导向理念为基础复合型水利人才培养模式是行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王贵成,夏玉颜,蔡锦超.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及其借鉴[J].当代教育論坛,2009(23):17-19.
[2]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