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专用英语与通用英语的平衡分析

2018-09-10唐莹

高教学刊 2018年7期

唐莹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成为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学校和国家均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收效甚微,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各高校注重寻求开发特色教学模式,意识到掌握发达国家语言的重要性。大学英语教学中专用英语(ESP)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需求性的语言,在促进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大目标下,社会和教育界对EGP教学向ESP教学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大学英语教学是否应完全摒弃EGP教学而走向ESP教学领域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为此,作者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EGP和ESP应平衡发展的观点,文章首先从专用英语和通用英语的基本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出发,并从课程衔接、目标定位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措施,并在文章最后结合某大学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凸显专用英语兼顾通用英语所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专用英语;通用英语;平衡发展;特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7-0083-04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English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our educational work. Both schools and our country have invested a great deal of manpower,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for this purpose,but with little succe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is situ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mode and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mastering the languag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 of ESP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demand-oriented language, and with the great goal of promoting national modernization, the society and educational world have appealed for the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from EGP to ESP in increasingly louder voice. However, there is still some controversy about whethe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completely abandon EGP teaching and move towards ESP teaching. Therefor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view tha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general and special English.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concepts of ESP and EGP,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then analyzes how to combine those two organically from the angles of curriculum-linking and target-setting, and finally highlights the achievement in combining EGP with ESP based on the English curriculum of some university.

Keywords: special English; general English; balance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mode

引言

在教育資源投入和人才产出不平衡的情况下,教育部于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应是在充分掌握基础英语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各行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要。鉴于此,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处在一个转型期,这一转型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实际和相关岗位就业情况,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EGP和ESP应保持平衡发展,针对不同的教学需求应加强不同用途英语教学的发展。

一、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的概述

1. 通用英语(EGP)。EGP主要强调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语言的基础技能。当前以教师中心论为指导方针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相关学者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背景下虽培养出一大批英语能力好的人才,但与市场需求的应用英语语言技能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中寻求适宜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以培养具有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 专用英语(ESP)。ESP主要指与某学科或特定职业相关的英语课程,这是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主流方向。ESP的适用性源于以下其多方面的优势:学习目标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存在一致性;注重培养学生在自身职业范围内对专业英语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确保其能更好地将大学英语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实际中等。

从工具性目标来说,通用英语目的在于培养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提高中外文化的交流能力,而专用英语旨在培养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提高用英语从事工作的能力;从人文性目标来说,通用英语主要目的是提高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专用英语的目的在于提高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术素养和职业道德。

二、国内外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的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二十一世纪,国外相关学者将ESP专用英语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1)课程设置需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2)课程设置要与特定的学科、职业和活动相关;(3)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如何根据特定的场合使用句法、词汇、篇章结构和语义结构等;(4)应与通用英语形成鲜明的对照。以日本为例,大学英语教学主张培养学生在英语专业领域的研究和交流技能,将英语作为汲取现代科学文化的工具。日本在高中阶段基本完成了EGP英语的学习,掌握了语法知识和日常交流能力,故高校不再开设通用英语,同时也未聘请专职的大学英语教师,而是聘用在日本工作的英语母语者实行ESP教学。

2. 国内研究现状。(1)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对象-大学生的英语基础。据全国大学外语指导委员会2014年的一项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近几年毕业生的口语表达、写作能力等不满意,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了“学用分离”、“聋哑英语”等问题;(2)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者-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一方面科班出身的英语教师对ESP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不够精通;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的英语基础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难以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机结合起来。

三、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平衡互补的依据

1. 根据我国国际化人才所需的素质。现代社会对培养国家化人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能够参与国家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一要求需要通过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二者合作共同达成,其中通用英语涉及了多元文化,旨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所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传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力等。

2. 依据科学家的实践。从诸多科学家的亲自实践中可以看出,从事任何专业的国际交流都离不开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的融合。

3. 依据《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对语言能力不同界别的要求。《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将成人的语言能力分为:A1入门级、A2初级、B1中级、B2中高级、C1高级和C2精通级;将语言使用分为四个主要领域:个人领域、公共领域、职场领域和教育领域。除了A1、A2级外,表2为B1、B2两个等级的教学要求及其分析结果。

四、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的平衡

本文结合某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实际,对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的平衡发展进行分析。

1. 课程设置。大学英语课程链条为:通用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门学术英语/行业英语-全英教学。从中教学不难发现,通用英语处于连续体的最左端,专业指向性较弱,表明通用英语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专用英语是通用英语过渡到全英教学的必经途径。因此,在充分掌握通用英语的基础上,增强专用英语的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和英语实务水平。

该大学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国家、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以专用英语为主、通用英语为辅的教学模式目标在于提高学生以英语为工具吸收现代科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英语复合型人才。该高校课程体系包括:(1)通识必修课程,包括通识基础类课程和通识提高类课程;(2)基础类课程,包括大学英语读写课、大学英语视听说课、ESP课程及特色课程(医学英语系列课程、科技英语系列课程等);(3)提高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针对EGP基础知识掌握较为全面的学生。以“加强学生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实现个性化、主动式学习,一方面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项目展示、案例分析、论坛讨论和视频播放等辅助教学,充分发挥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改善以卷面成绩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现状,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多元评价,其最终成绩应由课堂表现、日常作业、论文写作和期末考试等评价构成。

2. 教学模式。EGP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掌握基础语言文化来达到语言获取的目的,ESP教育路径是在EGP教育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在大学英语转型阶段,高校要想打造富有教学特色的模式,应适当转变EGP教学模式,坚持互动、合作和实践的原则,通过互动来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和氛围,通过设计真实的情景和任务让学生尝试采用专用英语进行沟通,在实践中能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高效处理问题。该校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具体教学模式为:(1)分级教学。结合考试成绩,将入校的学生分为大学英语二级起点和大学英语三级起点两个等级;(2)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采用辩论会、专题探讨和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3)营造语言环境。自2009年该校投入使用以来,大学外语教学部共举办全校性英语表演赛40余次,同时定期组织英语讲座、英语创新作文比赛和英语文化月等活动;(4)发展国际合作。该校通过与美国东卡莱罗纳大学合作联合开设了四门关于语言的网络视频交互课程,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与国外的教师、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文化交流中不断提升学生的ESP学习能力。

3. 教师资源。在大学英语从通用英语向专用英语转移的过程中,EGP教师要配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学习特定领域的学科专业,利用网络学习、国外进修等方式加强与专业教师的交流,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该校大学外语教学部针对这一情况制定了详细、合理的教师发展规划,通过各种方式创建了一支复合型师资队伍,其中40%教师获得或在读博士学位,80%教师具有丰富的国外学习经历。大学外语教学部通过“输入或培养”的方式,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ESP知识,还应涉及文学、历史、宗教、经济管理、教育学和机械学等领域,从而为开设各类全英文通识选修课程提供必要的师资条件。

4. 教材选用。目前,我国各院校大学英语所采用的教材源于:一是国外原版教材,该类教材的真实性良好,但对学习者的通用英语水平的要求较高;二是院校自编教材,该类教材通常缺乏ESP语言技能训练的有序性。为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选用能够突出学生个性化和职业特征的教材,一方面要避免以专业内容为侧重点去使用教材,教学中要擅于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某些现实语境下的英语语言特征和规律;另一方面可结合背景知识适当加入EGP的语言活动内容,组织一些相关口语练习。

近几年,国际名校网上课堂建设规模日益扩大,为大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可靠的平台,但由于受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学生未能达到接受全英课程的水平。比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被录取的高中生需要经过6-7个月的英语强化训练,每周26課时,其中学术英语写作每周6课时,即便经过高强度的英语学习训练,大学生也只是能够达到运用英语接受本科教育的水平。因此,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都应认识到英语学习的规律及其必要性。

5. 教学方法。从当前课堂授课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多将课文中的单词、语法和段落大意分析等作为教学目标,但由于大学英语课堂授课时间有限,学生难以充分掌握这些规定知识的学习,故有必要采取措施对这一局面进行改善。

(1)基于“学用一体”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是任何课程都要让学生用英语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新材料、吸收新信息,边学边用,实现输入与输出的无缝隙、无边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明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具有真实交际价值的任务,再让学生围绕这个任务完成去学习新材料,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楚明确自身的语言和知识目标,这一学习过程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2)实施输出驱动假设。这一措施落实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a.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有交际价值的任务;b.为任务提供相关的资料;c.学生完成任务提供适当帮助;d.对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针对

性评价。输出驱动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a.传统教学主要以课文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对所学内容如何使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不明确的,输出驱动教学则以教学的实际交际目标为主,根据任务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学习材料;b.传统telling和testing不再是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需求予以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有意识地、针对性地减少干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独立承担学习任务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英语专业学习者未来工作的方向和效率。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的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等方面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表明,大学英语的教学一方面要通过ESP教学实现对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可通过EGP教学强化学生ESP英语知识的架构,并未其未来就业和生活奠定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鉴于此,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重视ESP和EGP的平衡发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从而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靖宇.大学通用英语转向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分析及其构建——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6):63-68.

[2]高宏,关慧.EG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培养的模式探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1):111-114.

[3]刘欣.试论ESP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规划的影响——从EGP教师到ESP教师的蜕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4):85-87.

[4]任晓琨,江晨宇.构建EGP+ESP跨学科合作教学模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1):15-18.

[5]刘学莘,林志伟,郑锦菁.EGP与ESP交互式教学模式探究——以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5):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