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黏性教学方法设计

2018-09-10蔡永香黄中玉刘远刚何贞铭

度假旅游 2018年7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黏性教学方法

蔡永香 黄中玉 刘远刚 何贞铭

摘要:鉴于高校课程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的预期目标不明确、内容庞杂,学习内容抽象晦涩,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上课时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等问题,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分析探讨了黏性教学方法设计,包括授课前明确课程预期目标,划出达成目标的重点内容;授课过程中注意打破知识的诅咒,巧用类比、善用基模,深入浅出表述内容;授課方法上,以“希望学生提什么问题”的思考方式,改善课程展开结构,巧设悬念,提升学生的兴趣度; 巧用“生成性”类比,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与成长等。实践表明,巧妙应用黏性教学设计,能够黏着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黏性;教学方法;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7-0004-02

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采取与学生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抓重点、讲课抑扬顿挫,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这些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运用地好确实有效,但这些方法也比较抽象,运用起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高校的教学检查以及学生课后反馈中仍然可见到这些问题:预期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听课下来,学生觉得内容比较庞杂;即使知道重点核心概念,但往往由于内容抽象晦涩,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留下深刻印象;老师也常常会反映学生兴趣不大,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期望学生能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矛盾和趋势,期望我们传播的概念与观点能让人听懂,能被人记住,并对学生后面的学习形成持久的影响,这也是黏性的含义[1],也就是说,我们期望我们的教学方法具有黏性。黏性的教学能够在学生课程结束多年后,即使学习时涉及的具体事例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变得记忆模糊,但他们还是能长久的保留课程的核心概念与思维方式。国际知名行为心理学家希思兄弟根据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案例,揭示了让创意或观点具有黏性的六条路径——简单、意外、具体、可信、情感和故事[2]。课程教学也是观点和信息的传播,这一研究成果对课程教学同样实用。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针对高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黏性教学方法设计研究,并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

1 明确课程预期目标,划出重点内容

虽然明确课程预期目标,划出重点内容是我们一直以来强调的,但每一次课都真正做到如此,在课程开始时预告,课程结束时总结强调到这一点上的并不多见。原因可能是教师在思想上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对黏度教学的重要性。

预期目标,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这一章节完成后自身会从中获得什么,会引起学生对课程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这让学生能在一定的概括程度上把握课程,而不被湮没在课程的具体细节中,时刻记住预期目标、不忘初心,也有助于激励自己找到达到目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是一头雾水地跟着老师走。

知道了预期目标,那需要学习掌握哪些内容才能达成这个目标呢,这就是我们要划出的重点内容。这就好比是用一个可变焦眼镜来观察课程,在远距离的视角观察时,是我们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中等距离时,我们看到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再进一步调近,那便是每个内容的具体细节。以《地图学》这门课程的《地图的数学基础》这一章节为例,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学会选择合适的投影”。那要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掌握以下内容:1)什么是地图投影?2)地图投影的分类;3)几种常见地图投影的应用;4)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这便是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明确知道到了预期目标与重点内容,虽然这一章节对于整门课程来说是难点,但学生却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努力地去达成这一目标。

2 打破知识的诅咒,深入浅出表述内容

知识的诅咒[3]的概念最先由C. Camerer等人提出:当一个人熟悉某个对象后,他就很难想象,在不了解的人的眼中,这个对象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他想把他知道的知识解释给别人的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平衡,他很难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给对方解释清楚,他被他所掌握的知识“诅咒”了。这种情况会伴随专业知识的累积而愈加严重。

这种情况在高校的讲台上常有发生。作为教师的我们觉得非常简单、显而易见的问题,有时解释几遍,学生仍是一脸迷惑状,这就是知识的诅咒。讲台上的教师由于长期沉浸在这种知识环境中,很难想象到刚进入或者还未进入学科殿堂门的学生面对陌生的学科体系、陌生的概念术语的那种迷惑和无所适从。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水平对我们产生了影响,让我们不能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了。

要想打破知识的诅咒,产品经理需要把大脑切换到“用户模式”或者“傻瓜模式”,忘掉自己长久以来积累的行业知识以及有关产品的娴熟操作方法、实现原理等背景信息。马化腾说过,“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是把自己变傻瓜”,周鸿祎也提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必须是白痴傻瓜状态”。

讲台上的我们也需要有这种能力,在讲述《C语言程序设计》时,就需要把自己置身于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语言的状态下去感受学生的需求,去表达那些概念和术语。有时,这种困难是很难避免的,因为我们每日沉浸在这些逻辑和概念中数年之久,已经习惯一些思维模式,很难想象重新学习脑中已有的“知识”的情景,我们需要设法做的是把已有的知识“改头换面”,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常用的方法有,1)借用类比,生动、形象、具体的语句表述内容,让读者印象深刻、牢记于心。比如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中函数调用时实参和形参间的数据传递的概念,我们常说的值的传递,但这样反复说过多次,仍有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如果借用一个类比,将这种值的传递类比成数据的拷贝或者文件的复印,如果函数在调用过程中对拷贝的数据或者复印的文件中进行了修改,原来的数据或者文件受不受到影响呢,所有的学生都会正确回答,这帮助他们深刻理解了函数调用中值的传递的概念。2)善用基模,唤起学生脑中已有的记忆,运用对方已知的现成知识,把新概念和已知的旧概念绑在一起,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基模”是认知心理学的术语,定义为某种概念和类别的一般属性集合,由学生记忆中预先已经存储的海量信息组成[4],比如说到“地球体”,学生想到的是一个极半径略短、赤道半径略长,北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于梨形的椭球体…只要唤起地球体基模,比机械化的逐个罗列所有属性要快得多。基模可以改善我们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提供有深度的简单。比如《地图学》中“大地水准面”这个概念是“假想将静止的平均海水面延伸到大陆内部,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与地球比较接近的形体,其表面称为大地水准面。”这可以让学生基于基膜“地球体”来理解,可阐述为“大地水准面是对地球体的一种近似”。

基模帮助借助简单的材料组建复杂的信息,巧妙利用基模展开教学,实际上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一致的,都是先是简单、理想化的状态问题建立基模,再将它扩展或与其他基模相融合,用来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 打破常规模式,巧妙设计授课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适应规律性事物的速度很快,持续不变的感官刺激往往让我们视而不见且听而不闻,唯有事物发生变化时,我们才会有意识的注意到这些东西[5]。也就是说,常规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呢?

希思兄弟认为,天生具有黏性的观点通常能激起两种情绪“惊讶”和“兴趣”[2]。惊讶是指事情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这时,人们的注意力会不由自主地专注于令人惊讶的对象,促使他们思考事件背后的原因,这种注意和思考会将意外时间烙印在他们的记忆中。比如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突然停了下来,这种意外会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但意外往往只能短时间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想能长时间地维持学生的注意,必须让他们对我们讲述的内容感兴趣。

怎么让学生对我们讲述的內容感兴趣呢?卡内基梅隆大学行为经济学家乔治.洛温施坦针对“情景兴趣”提出了最为全面的解释,“当我们觉得自己的知识出现缺口时,好奇心就会产生”[4],这便是好奇心的“缺口理论”。他认为有缺口就有痛苦,当人们想知道却不知道时,就好像身上痒痒的,总想伸手去挠。要解决这种痛苦,就得填满知识缺口。

缺口理论的一项重要含义在于,在闭合缺口之前必须先打开缺口[2]。一场好的演讲、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都会精心设计好的开头,制造悬念,给人很多未知,这就是打开人们的知识缺口,使听众产生好奇,产生兴趣。

缺口理论用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让我们的思考方式从“我想传达什么信息”转换为“我希望学生提什么问题”,改进课程展开的结构,巧妙创设悬念,打开学生的知识缺口,让学生产生好奇和兴趣,在好奇和兴趣的驱动下,互相探讨,把知识缺口填满,完成学习过程,这样的沟通方式更为有效。

比如《地图学》中讲述地图这一概念和特点时,作为教师我是清楚学生多少对地图是有一些接触的,但他们脑海中的“地图”概念可能是有缺陷的。我首先让几个学生按自己理解的方式定义地图,然后提出问题,要求他们按定义判断几幅图片是否为地图,这几幅图片包括了线划地图、影像地图、地理照片和风景画等。很显然,这时“到底怎样才是真正的地图”的知识缺口就产生了。在讲述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一直全神贯注,直到课程结束时揭晓答案。可见善用好奇心的缺口理论,制造一点小小的悬疑,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兴趣度。

4 巧用“生成性”类比,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成长

心理学家唐纳德.舍恩借用“生成性”这个名词用来形容能够生成“新认知、新解释和新发明”的一类比喻[5]。一个著名成功的“生成性”案例就是迪士尼称自己的员工为“演员”。将乐园比作剧场,员工把自己的日常工作想象成舞台演出,他们就在工作中就充满了热情,会积极参与、主动思维并乐此不疲[6]。好的比喻具有“生成性”,即用简单易懂的东西替换复杂的东西。如果迪士尼要求员工在工作时不允许开小差、要保持路面干净、要热情的解答顾客的问题等等,效果会远不及让他们认为自己是处于舞台中的演员简单有效。

这种有效的方法如果能巧妙地用在教学中也会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学习或者工作,乐此不疲。有次在C语言课程设计教学中,我营造了一个现实场景,很郑重地告诉学生,这段时间学校的医疗保障系统出现了故障,系统修复需要一段时间,我们班承接了编制临时医疗报账软件的任务,要求按照学校的报账制度和规则编制出软件,供学校员工临时使用,希望大家能够尽快提供一个正确、易用的版本,我们好优选使用。任务一下达,学生很快进入了你追我赶,共同奋进的状态,比前几届都认真和用功。很快就有小组拿出了第一个版本,很快,第二组、第三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修改、完善等,营造的现实场景让他们感受到了压力和兴奋,比以往任何苦口婆心的语言都更为有效的激起了他们的斗志。

5 结语

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针对高校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黏性教学方法设计,主要包括授课前要明确课程预期目标,划出要掌握哪些重点内容才能达成这个目标,让学生能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激励他们找到达到目的方法和手段;在授课过程中,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同等学识背景条件下去感受他们的需求,巧用类比、善用基模,打破知识的诅咒,深入浅出表述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授课方法上,将思考的方式从常规的“我想传达什么信息”转换为“我希望学生提什么问题”,改进课程展开的结构,巧妙创设悬念,打开学生的知识缺口,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好奇和兴趣;巧用“生成性”类比,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与成长。实践表明,巧妙应用这样的黏性教学设计,往往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意想不到的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引爆点: 如何引发流行[M]. 中信出版社, 2014.

[2] 奇普.希思, 丹.希思著, 姜奕晖译. 让创意具有黏性[M]. 中信出版社, 2014.

[3] C Camerer, G Loewenstein, M Weber. The Curse of Knowledge in Economic Setting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9, 97(5) :1232-1254.

[4] George Loewenstein. The Psychology of Curiosity: A Review and Reinterpretation[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4(116): 75-98.

[5] D. A. Schon. Generative Methaphor: A Perspective on Problem-Solving in Social Policy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6] Disney Institute. Be Our Guest: Perfecting the Art of Customer Service [M]. New York: Disney Editions, 2001.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学黏性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蜘蛛为什么不会粘在自己织的网上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与预防
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
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
煮面不溢锅
赏识教育过度化的社会心理学后果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