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广州“社工+”战略的发展路径研究
2018-09-10
广州市于2008年先行先试探索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历经十年发展,社会工作服务在财政投入、人才队伍、机构、项目等方面的指标均稳居全国前列。
新时代背景下,广州市于2017、2018连续两年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社工+”战略纳入年度重要工作安排,这既可以看作是广州市委、市政府对贯彻十九大报告指示精神的积极回应,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基于探索推动广州社会工作服务发展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选择。
本文的研究将重点梳理和探析新时代背景下,广州实施“社工+”战略的可行性路径,并通过研究力求为广州有效实施“社工+”战略提供可参考的决策建议和思路。
一、“社工+”战略概念的界定
从字面含义来讲,可将“社工+”视为“社会工作+”的简称,也可将“社工+”视为“社会工作者+”的简称,显然前者的含义更为宽泛,可以囊括后者。
“社工+”战略是广州市政府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展目标而实施的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理念为引领,以回应市民美好生活期待和需要为目标,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社会工作发展方略,以此推动社会工作与传统社会管理服务系统的融合发展,重构和创新广州社会治理格局。
(一)對广州“社工+”的理解应该站在战略层面思考
对广州提出的是“‘社工+战略”,应该站在推动广州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从更广泛的中观和宏观视角进行理解、阐述和界定。由此我们认为,“‘社工+战略”实质上是强调积极支持和促进社会工作系统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有效参与社会治理,从而优化提升社会治理的一种战略性选择。
(二)从社会有机论的视角来看,实施“社工+”战略面临双重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影响
一方面,社会工作发展受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其他子系统制约和影响,也可称之为宏观层面的影响。
另一方面,就社会工作系统内部而言,竞争是常态,尤其是机构之间的竞争十分突出和明显,这些由系统内部产生的结构性影响,亦可称之为微观层面的影响。
从社会有机论的视角分析,由于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运行受内、外部双重性系统结构的制约和影响,那么对“社工+”也至少应该有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的理解。在宏观层面,“社工+”要协调和优化的是社会工作系统与之紧密相关的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发展关系;在中观层面,“社工+”要协调和优化的显然是社会工作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发展关系。
现阶段外部社会系统的主导和推动因素大于社会工作系统内的影响因素,社会工作系统本身仍处于“依附”或者“嵌入”的特定过程和阶段,这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具有的特殊国情所决定。因此,就创新推动“社工+”战略而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优化社会工作系统内部的结构性关系和影响虽然重要,但优化和提升外部社会子系统对社会工作系统本身的支持则更为重要。
(三)从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治理要求看,实施“社工+”战略需要重构和创新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对今后的广州社会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界定“社工+”的概念,必须要积极直面和回应社会治理的要求,换言之,实施“社工+”,就是要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和具有共享性发展取向的本土化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一是要构建普惠型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二是要构建治理型(或称之为“兜底型”)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这是对广州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全新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打造广州社会工作服务的2.0。
(四)从促进广州社会转型发展的现状来看,实施“社工+”战略需要着力打造精细化的优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推进,广州的区域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在国内外的社会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这必然要求广州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其城市管理服务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因此对城市的精细化服务和管理已成为摆在广州社会发展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广州市政府2018年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广州要“实施‘社工+战略,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精细化服务、品质化生活”。很显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打造精细化、优质化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五)就广州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而言,“实施‘社工+战略”要着力强化社会工作的跨界合作功能
一方面,社会工作本身对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的依赖性较高;另一方面,从广州的社会工作发展而言,社会工作基本由政府购买服务主导和推动,社工机构普遍依赖于政府购买服务而生存发展,对资源和社会支持的依赖性更高。因此,强化跨界合作,是弥补资源和支持不足的有效选择。“实施‘社工+战略”,就是要强化社会工作服务的跨界合作,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共赢。
二、广州“社工+”实践经验和亮点
(一)党建引领下的“社工+”在社区服务中的成效初显
近两年来,全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积极响应党建引领的发展方针,在参与“三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的过程中,针对“三社”难以“联动”的难题,积极思考借助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社工+”可成为切入点,将三者“串联”起来,有效促进“三社”形成更大的服务联动合力。
广州市普爱社工充分借助越秀区六榕街家综项目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党员社工的作用,联合社区党组织、街道职能部门,发动社区居民党员骨干和热心居民,组建了旧楼加装电梯“自治联盟”,较好化解了加装电梯过程中的矛盾和分歧,推动社区成功加装14台电梯,惠及875户居民。
广州市优势力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承办和运营花都特大镇流动人口治理项目的过程中,注重发挥社区流动党员“润滑剂”作用,在开展一线服务时将狮岭镇流动人口中的党员发展起来,并充分发挥和引导流动党员参与社区流动人口服务。
(二)“社工+”在优化青少年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明显
海珠区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运营青年地带项目的过程中,依据困境家庭青少年的学习问题和需要,策划发起了“幸福家”学习空间改造项目,由社工服务团队联动团委、基金会、爱心企业等筹集约60万资金及资源,为50个贫困家庭的学龄儿童打造适合的学习空间。
启创社工还策划实施了“企PA计划”青少年就业培训,社工搭建了与团委、民政、学校、劳动就业保障等部门的服务和转介网络;与多个企业合作,为困境青少年提供职场环境认识、行业发展、求职平台的多元化的职前和在职培训,受惠青少年超过800名。
(三)“社工+”在促进“全人关怀”的医务服务方面作用突出
2013年由广州市民政局和卫计委推动,广州同心机构承接的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试点项目入驻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开展“全人关怀”服务。截至2018年2月,项目达到每100张床位配1名医务社工的标准,累计服务超过5.6万人次。
北达博雅机构承接的“生命通道”项目启动于2016年,社工进驻与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的多间医院,为0-14岁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及其家庭开展“全人”医务服务。2016-2017年期间,项目共跟进患儿个案1873个。
(四)“社工+”聚焦公共问题,助推社区治理
“社工+社区治理”聚焦与社区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问题,促进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越秀区北京街家综推出“乐安居公房改善计划”,中大社工运用专业手法提升长者及家属居家安全意识,搭建政府、房管局、居民等多方沟通平台,利用花市义卖、慈善会、公益创投等链接整合资源,累计筹款超过20万元,成功改善了6栋居民楼的居住安全隐患,超过220户居民受惠。
青宫机构承接的棠景街家综“社区伙伴计划”,采用类似“公益创投”的方式征集项目,实行“规范要求+保护成长”策略,提供各类培训和督导支持。自2015年启动以来,项目已整合资金(含物料)超过60万元,累计服务高龄独居长者、困难家庭、残障人士、来穗青少年等重点群体超过4.7万人次,并成功培育社区居民骨干26名,培育志愿者226人。
(五)“社工+”助推廣州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双赢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仅广州市家综服务每年培育的义工至少达3万人,全市家综已成为广州市义工培育和服务的重要平台。广州市前4届公益创投活动资助的520个项目中,有270个是由广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工策划的,占比达51.9%。
统计数据表明,广州社工依托“社工+”,初步实现了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服务的同步发展和互利共赢。
(六)“社工+”助推社工机构在社区扶贫助困中积极作为
据广州市民政局统计:2015年全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共服务260万人次,14个专项服务项目共服务约10万人次。
惠爱机构在天河区车陂街开展的“公益ATM”项目,由爱心组织和居民自主参与和管理,捐助实现透明化、精准化,平均每年组织1-2场大型公益捐赠活动,从2012年实施至今,项目共引入42家爱心单位加盟,累计筹集超过72万元的善款和爱心物资,帮扶困难群体超过3500人次。
(七)“社工+”在实践中改善了广州应急服务工作水平
借助“社工+”搭建的应急服务渠道和平台,近10年来广州市社工先后介入5·12汶川大地震、4·20雅安地震、广州建业大厦火灾、广州7·15公交车爆炸事件、婴儿岛处置等10余件大型社会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在应急服务中,充分发挥了第三方服务的作用,为服务对象提供情绪安抚、减压辅导、跟踪支持、资源链接、问题调研、关系协调等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
(八)“社工+”有助于优化社区养老服务照顾体系
1.“社工+”助推家综社工在社区为老服务中积极作为。据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的调查统计,近三年来全市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平均每年为社区独居、孤寡、空巢、残障、患病、低保等各类困境老年人提供的个案服务超过5000人次以上,面向各类老年人开展的探访服务达10万人次以上,面向各类长者开展的小组、社区活动服务超过30万人次。
2.“社工+”拓宽了广州社工在老年公益慈善服务中的空间。近三届全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统计资料显示:98个社会组织公益创投为老服务类项目中,59个由社工机构发起、策划,占比达60%。例如广州市手拉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充分利用家综服务平台,积极策划实施公益项目,并通过参加广州市公益创投,累计为社区长者链接了50多万元的社会资金。
三、“社工+”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建议
(一)广州实施“社工+”战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社工+”参与主体间的跨界合作统筹、协调工作还需加强。“社工+”涉及的领域广,范围大,参与的部门和主体较多,需要各方协同推进。在推进实施“社工+”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冷热不均、快慢不一的现象,目前民政、司法、禁毒、共青团等部门均已走在前面,工会、妇联、残联、卫计委等部门也已在开展相关试点,也可以说广州“社工+”在实施过程中同样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课题组认为,实施“社工+”战略,就是要指引越来越多的部门和主体参与和协同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现阶段政府主导,民政牵头仍然是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格局。虽然这一格局在过去十年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现阶段已处于多部门、多主体参与的局面,原有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已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更不符合“社工+”战略内在要求,急需对其进行优化升格,因此建立更高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迫在眉睫。
2.实施“社工+”的基础资源保障还有待加强。“社工+”不仅要靠财政投入和人才,还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设施支持,而资源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和影响 “社工+”实施的一大瓶颈性问题。
相对而言,香港在推动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不仅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购买服务,而且还鼓励企业和社会通过捐助、购买冠名权、赞助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的发展,加之香港对公益组织和社工机构设立了减税、免税的政策,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很容易拉到赞助和捐款,其一般都拥有自己的物业和服务场地,所能调动和掌握得社会资源较充足,强化了社会工作服务与实体资源的紧密结合,极大提升了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性。
实施“社工+”所涉及的面较广,需要厚实的社会资源基础支撑,但随着参与的部门越来越多,购买服务的项目也日益增多,办公、服务场地、项目服务等所需资源不足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3.针对实施“社工+”战略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充分。目前关于 “社工+”的研究和依据研究转化而成的政策成果还不多。过去十年的广州社会工作政策探索和实践经验,是广州推进实施“社工+”的一笔重要智力财富。当下 “社工+”急需建立在总结、反思过往政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 “社工+”战略的政策体系,因此做好“社工+”研究刻不容缓。
一方面,实施“社工+”要关注和研究当前国内外社会工作发展和制度建设方面经验和做法,积极通过研究拓宽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思路;另一方面,要关注和研究当前广州的重大社会问题和社会政策,着力解决本土社工的实际问题。
(二)广州实施“社工+”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1.宏观层面:包括顶层规划、党建引领、机制创新。
一是要完善对实施“社工+”战略的顶层设计,明确相关领域对“社工+”战略和社会工作发展的系统性支持,清晰各方面的阶段性目标,厘清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提高对“社工+”战略的总体部署和安排,明确推进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以确保“社工+”战略有效落实。
二是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要用好党组织的资源,接受党组织的领导,积极为党组织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做好协助和协同,基于实践经验看,党建引领可以从组织建设引领、人才建设引领、服务合作引领等几个路径来实现。
三是机制创新路径。在既有经验、先行先试和重点领域探索的基础上,切实落实已出台的社会工作政策,研究、出台更加具体化、精细化的专项政策,形成社会工作政策群;建立“社工+”操作标准,厘清“社工+”的主体及其角色、工作范围与内容、工作机制和流程等,以保证“社工+”的主体或领域与社工的匹配度,促进相互融合,实现“1+1>2”的效应;健全以群众为本的“社工+”合作与联动机制。
2.中观层面:涉及人才队伍、服务拓展、公益慈善、社区治理、理论研究。
一是着力优化和提升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克服人才短板问题,夯实“社工+”战略的人才基础。要强化人才培养战略,健全行业人才的评价、选拔、激励等政策和机制,探索健全完善社工人才的优待和薪酬待遇保障机制。
二是在不断拓宽“社工+”的领域、范圍时,要紧跟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增加政府购买社会工作专项服务经费投入,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社工+”战略。通过专项试点,进一步探索“社工+养老”“社工+社会治理”“社工+军队”“社工+互联网”等服务模式。
三是通过协同性治理参与、源头性治理参与、培育性治理参与、预防性治理参与等路径,着力拓展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和空间,积极制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社会治理的指导意见或实施办法,明确社工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的职责、角色和任务,创新社工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和机制,全面推动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是积极出台关于促进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和推动社区基金、社区基金会发展的政策文件,全方位推动广州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服务的融合发展,以有效提升“社工+”战略的实施成效。
五是针对推动“社工+”战略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的政策研究,通过政策倡导,不断引领“社工+”战略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关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领域的问题,着力开展专业社工服务方面的实务研究,对社工服务的操作过程、服务方法、服务流程、服务成效等进行总结和反思,为后续社工服务的提升提供指引,以便引领社会工作服务向精细化、优质化发展。
3.微观层面:主要包括社工、社工机构、服务项目和行业组织。
通过人员素质优化路径,促进社工平衡充分发展;通过项目化提升路径,持续优化和提升项目运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通过行业组织引领路径,拓展行业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