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广州市医疗救助事业平衡充分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2018-09-10

大社会 2018年12期
关键词:广州市救助医疗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市主动作为、大胆创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政府医疗救助+购买服务救助+商业保险救助+慈善救助”的多层次、具有广州特色的医疗救助模式,实现了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

2017年5月至11月,广州市医疗救助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会同广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先后赴荔湾、番禺、南沙、增城、从化、白云、黄埔等7个区开展促进医疗救助事业平衡充分发展的专题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全市医疗救助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与对策。

一、广州市医疗救助发展现状

(一)建立了完善的医疗救助政策体系

建立了涵盖资助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基本门诊与门诊特定项目(门特)和门诊慢性病(门慢)救助、住院救助、临时医疗救助、商业保险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专项医疗救助制度等全方位的医疗救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全市统筹、医疗救助对象覆盖全体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目标,困难群众年度医疗救助金额最高可达35万元。本市困难群众住院救助比例平均已达到98%(民政部规定70%以上)。实现了医疗救助政策与医保及大病保险等政策的有效衔接,医疗救助效率和救助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二)建成了功能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

广州市自2012年开始建设医疗救助综合平台(以下简称“医救平台”),2013年10月上线运行,经过不断完善,目前医疗救助综合平台已构建省、市、区、街(镇)四级网络结构和统一管理模式,实现了医疗救助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实现与省医疗救助结算平台、市低保系统、医保系统、残联系统、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的对接,建立了完整的困难人员信息库,困难群众在本市7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结算时,只要刷医保卡就可实现“一站式”结算,即时享受医疗救助待遇,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垫付医疗救助金的压力,大幅提高了医疗救助效率。同时开通了医疗救助微信公众号,开发了医疗救助移动APP,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救助,实现了医疗救助业务掌上办理,提高了医疗救助便捷化水平。

(三)建立了全方位监管体系

广州市医疗救助政策与市医保政策无缝衔接,通过系统对接,充分利用医保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定点医疗机构开大处方、过度治疗等违规行为;同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对接,其他人员申请医疗救助都须经过家庭经济状况核对,通过经济核对,符合救助条件才能获得审批,确保精准救助。为加强监管,广州市还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通过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各区医疗救助工作开展年度监督检查考核、不定期抽检、事后回访等措施及时排查隐患,确保医疗救助金使用安全合规。

(四)各区高度重视医疗救助工作

各區高度重视本辖区医疗救助工作,部分区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在市医疗救助基础上还补充建立了本区的医疗救助制度,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减轻困难群众就医负担。

海珠区2015年11月印发《海珠区临时救助暂行办法》,对患有重特大疾病经市医疗救助后,个人自负费用还较大的,给予2-3万元区内的临时医疗救助(包括非本市户籍人员)。

黄埔区2016年6月印发《黄埔区医疗救助工作实施意见》,对经过市医疗救助后的困难群众给予区内二次救助,最高可达3万元。

花都区2014年印发《花都区困难群众长效帮扶救助工作方案》,对经过市医疗救助后个人自负还超过1万元的困难群众,可申请区的医疗救助,最高可达10万元。

番禺区2016年8月起实施“关爱困难群体”商保救助政策作为市政策的补充,最高救助可达5万元。

南沙区2017年2月出台本区的商业保险医疗救助项目(最高救助达5万元)及临时医疗救助办法(最高救助达4万元),个别街镇、村居也有本级的医疗救助帮扶制度,实现了市、区、街镇、村居四个层面八个层次的救助体系,救助力度和范围得到进一步延伸,困难群体就医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二、促进广州市医疗救助事业

平衡充分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今后五至十年是促进广州民政事业平衡充分发展、推动民政事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和窗口突破期,也是促进广州医疗救助事业平衡充分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面前,广州市医疗救助中心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从严、从细、从实、从民政”做好医疗救助工作,全面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广州医疗救助事业平衡充分发展,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广州医疗救助工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此提出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构建更加主动、全面的医疗救助体系

1.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制定资助困难人员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办法等政策,不断完善医疗救助政策体系,解决外地困难大中专学生参保复核等资助参保难题。

2.提高综合救助水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调整医疗救助标准;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解决基层医疗救助力量薄弱问题;开展困难群众健康体检和疾病筛查,探索为困难群众购买团体健康补充险和意外险等商业保险。

3.夯实发展基石。定好发展基准,抓好政策基本,打好管理基础,稳定实施基层,核准救助基数,为依法依规开展医疗救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切实解决基层工作力量薄弱问题

采取由市集中购买或由区单独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模式,由第三方服务机构负责医疗救助咨询和业务受理、录入、报送工作。申请对象可在街道(镇)民政窗口、第三方经办机构服务窗口提出申请,由经办机构服务人员直接收取资料或每周前往街(镇)民政部门收取资料后,录入广州市医疗救助综合平台,汇总业务报表、业务数据报各区民政局审批,从而彻底解决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的问题。

(三)完善医疗救助综合平台建设和管理

1.加强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摸清困难群众参加公费医疗数据,更新困难人员参保信息,努力避免重复参保和漏保,实现应保尽保。

2.同市人社、卫计、残联等部门协商建立医疗救助基础数据共享机制,明确数据共享的责任与义务。

3.完善医疗救助综合平台建设。一是调整系统数据结构,实施数据库改造,优化系统性能,确保系统安全;二是根据业务需求改进完善系统功能,解决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三是尝试开发新的接口模块,允许街(镇)工作人员通过身份证读卡器、扫描仪等设备将相关证件号码、发票号码等信息以扫描识别的方式加载进系统,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4.同医保部门加强沟通,争取开通普通门诊接口,实现普通门诊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减轻基层工作压力。

5.切实解决信息化人员不足。一是尝试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信息化人员不足的问题,拟通过购买外包服务,将数据整理、分析工作外包给第三方,获得专业技术服务,解决中心人员不足问题;二是调整中心部门结构,优化岗位调整,成立信息管理部,加大信息人力资源投入。

(四)提高医疗救助便捷化水平

坚持以困难群众为中心,打造医疗救助微信服务平台和医疗救助APP,实现业务办理、医疗救助预申请、救助查询、预约挂号、医养服务等功能掌上办理,构建医疗救助PC端+移动端一体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疗救助便捷化水平和办事效率,促进医疗救助精细化、现代化、科学化管理。

(五)不断扩大政策宣传渠道

在送政策指南、送医疗救助政策进乡村宣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医疗救助微信公众号、医疗救助APP、医疗救助公益广告等方式,鼓励并发动受助群众参与宣传,形成传统媒体+新媒体相结合的宣传模式,以点带面,提高政策知晓度。

猜你喜欢

广州市救助医疗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水下救助抢险
水下救助抢险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