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及其应对措施

2018-09-10唐婧张严超

高教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教育

唐婧 张严超

摘 要:民族高校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事关国家稳定大局、影响民族高校长远发展、感导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才,具有极端必要性与紧迫性。但目前我国民族高校的“五个认同”教育从教育实施者和教育对象双方来看都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高校需加强思想引领,构建保障体系,创新教育载体,发挥组织优势,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促使“五个认同”教育更有成效。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5-0016-03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Five Identities"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nationaliti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overall national stability and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ethnic universities, it also has an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56 minorities.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Five Identities" education of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idering both the educational implements and educational receivers.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ideological guidance,build a security system, innovate the carrier of education, us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s,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for students to make "Five Identities" education more effective.

Keywords: ethnic colleges; college students; "Five Identities" education

習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重要内容的“五个认同”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即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虽然“五个认同”教育在民族高校开展已久,但还存在一些具有紧迫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高校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民族高校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事关国家稳定大局

1. 从国家层面来看,“五个认同”教育对于民族团结的强化、和谐民族关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领会“三个离不开”,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多元性,正确认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分辨国际国内形势,从而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明确责任,使他们成为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践行者;2.当前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新媒体的出现加剧了信息爆炸,加速了信息传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的大学生在各种纷繁的价值选择中一旦受到不良信息、反动言论的误导极容易迷失自我。我国民族高校的“五个认同”教育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依然受到西方敌对势力、“三股势力”各种形式和多种途径的巨大冲击,伴随着宗教思想对民族高校的渗透,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被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思想蛊惑和蒙蔽,进而片面地看待我国民族宗教政策,对“五个认同”教育产生抵触心理,甚至萌生民族对立和仇视心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影响民族高校长远发展

1. 民族高校相对于其他类型高校而言,或地处民族地区,或拥有大比重的少数民族学生,本身就具有其特殊性。也正因为如此,民族高校必须肩负维护民族团结、为区域地方特别是民族地区服务的特殊使命,加强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做好“五个认同”教育也理应看作民族高校办学的责任;2.认同教育是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我党和国家在增强凝聚力方面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和举措,民族高校抓好“五个认同”教育,也就牢牢把握了民族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2],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3.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也与民族高校的安全稳定局势紧密相关,具有极端重要性。民族高校内部的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如何,会直接影响校园内各民族学生之间是否能够和睦相处,决定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的“让高校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

(三)民族高校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感导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才

1. “五个认同”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集体,增强环境适应性,提升在高校中的存在感和归属感,长远来看,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大环境,为今后个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五个认同”教育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答认知上的困惑,解决思想上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在教育过程中用活生生的事例展示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及地区的政策和取得的成果,使其树立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概念,为其树立民族团结意识提供基础;3.“五个认同”教育的个性化关怀,同时能缓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压力,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增进他们的学习收获和促进他们更好成长成才。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从民族高校即“五个认同”教育实施者的角度看

1. 民族高校特别是非新疆民族高校对“五个认同”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普遍没有形成完整的“五个认同”教育体系,没有开设专门的“五个认同”教育课程,存在教育目标不明确,教学标准不统一,教学考核缺乏的弊端,“五个认同”往往单纯在思政课中某一个章节被提及,并未被讲深、讲透;2.“五个认同”教育形式单调枯燥,针对性不强,形式主义严重,缺乏教育载体,未很好地融入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不感兴趣,更没有触及学生思想深处、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3.民族高校内部并未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局面,教育合力不强。目前,“五个认同”教育往往仅依靠思政课老师的讲授,部分思政课教师本身对“五个认同”的内涵把握不深刻,其他课程老师及高校管理人员更加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没有达到与思政课教育同向同行的效果;4.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更多看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差异性,而未首先从公民、学生身份的角度看待。若“五个认同”教育中对“异”的教育多于“同”的教育,将直接导致各族大学生形成类化观点,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民族分界意识更加强烈[3],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五个认同”教育应有的效果。

(二)从学生即“五个认同”教育对象的角度看

1. 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普遍,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学习和了解“五个认同”相关内容及其他民族政策、理论,大学生民族理论知识匮乏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2.民族高校学生对“五个认同”的理解普遍不深,认同感普遍不高,学生往往认为“五个认同”教育的对象就是少数民族学生,甚至认为对象是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民族高校内很多汉族学生不知道何为“五个认同”,更加不理解“五個认同”教育的内涵和价值;3.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往往脆弱易感,在“五个认同”教育过程中若方式方法不当,很有可能使其产生误解,例如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教育片面理解为对其本民族的同化甚至消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抵触“五个认同”教育并不予认同,或者是表面上接受而内心拒绝,即产生“虚假认同”。虚假认同“对自我真实感受的压抑、掩饰加剧了学生自身的同一性危机,对学生成长造成的潜在危害更不容忽视。为缓解内心冲突,一些学生更易于在缺乏监督的环境下有意越轨,形成不成熟人格、矛盾冲突人格和反社会人格。”[4]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民族高校“五个认同”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思想引领,让“五个认同”教育在民族高校普及

1. 民族高校自身应进一步认识“五个认同”教育在大学生思想引领上的重要作用,将“五个认同”教育纳入民族高校学生的培养计划,设置专门课程,培养专家型教师讲授课程,用好课堂主阵地,种好责任田,并邀请民族理论与政策方面的专家为学生普及“五个认同”的由来、内涵和意义,使民族高校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接触“五个认同”并认识其实质,在此基础上产生对“五个认同”教育的认同感;2.民族高校要把“五个认同”教育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各门课程的老师、学校各部门管理人员也要提高政治意识、担当意识,主动把“五个认同”教育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文化传统等教育内容、与高校日常事务管理相结合,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促使民族高校内“五个认同”人人知晓。

(二)构建保障体系,促使民族高校“五个认同”教育更有实效

1. 民族高校应协同相关部门组织民族政策与理论的专家、学者开展“五个认同”教育专门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建立“五个认同”教育体系,为“五个认同”教育制定统一的教育目标,规范教育具体内容,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并促进形成“五个认同”教育的评价和反馈机制;2.民族高校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对师资队伍进行严格的经常性的培训,同时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五个认同”理论水平、应用水平,让“五个认同”教育触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不仅在教材里,也在课堂上,更在学生头脑里;3.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管理是“五个认同”教育开展的管理保障。民族高校要正确看待少数民族学生身份,不能将他们看作特殊群体而将其差异化,要进行混合编班和混合居住,把“五个认同”教育寓于班级建设和宿舍文化建设中,同时增强学生法治观念,纪律约束,特别是要严格规范带有抱团色彩的QQ群、贴吧等网络群体,老乡会等以地缘性为特征的非正式群体,禁止学生在高校开展一切形式的宗教活动。

(三)创新教育载体,让民族高校“五个认同”教育更有活力

1. 民族高校要不断创新“五个认同”教育工作载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各民族大学生投身文体竞赛、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和勤工助学等,营造民族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各族大学生与不同文化对话交流和分析辨别的能力,创造各族大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五个认同”意识,达到隐性教育的效果;2.学生在哪里,“五个认同”教育的触角就应延伸到哪里,当前新媒体迅速发展,使得民族高校必须重视新媒体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合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例如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宣传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展示“五个认同”教育的突出成果,进而达到各民族学生团结和谐、校园安全稳定的目的,使新媒体发挥加强民族团结的窗口作用。

(四)发挥组织优势,扩大民族高校“五个认同”教育效果

1. 高校当中的基层团组织、班集体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民族高校可以合理发挥其组织优势,一方面利用传统的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另一方面拓展渠道、挖掘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五个认同”教育产生兴趣和认同,调动学生学习“五个认同”的能动性;2.除基层团组织、班级组织外,民族高校还可以在形成“一心双环”团学格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在学校教育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将“五个认同”教育融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过程中,进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目的,共同服务民族团结大局,使大学生主动成长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定力量。

(五)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民族高校“五个认同”教育成效

少数民族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许多方面需要得到民族高校的支持和帮扶,民族高校只有以人为本,完善一对一、N对一帮扶机制,维护他们的尊严和尊重他们的个性,从他们的情感需求出发重视其合理诉求,及时了解他们生活、学习、情感中的困惑,在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注重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家庭贫困、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就业发展等实际问题,才能让他们切身体会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关心关爱,建立起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从而才有建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的丰厚土壤。也只有让“五个认同”蕴含着饱满的情感教育,才能在师生、生生的情感交互中,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巩固民族高校“五个认同”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EB

/OL].

[2]董立人.深化对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认识[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

[3]马晓军.五个认同: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之维[J].高教学刊,2017(4).

[4]戚甫娟.“四个认同”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

[5]吴颖.论西藏高校“五个认同”教育价值诉求及其实践路径[J].高教学刊,2018(01):37-39.

[6]王力,王立胜.责任意识在增强当代大学生五个认同中的作用探究[J].高教学刊,2016(15):223-224.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