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8-09-10高源王子昂
高源 王子昂
摘 要:近年來,支付清算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行业创新势头强劲,支付手段更加多元,行业跨界融合进一步深化,支付场景运用不断推新,标志着我国支付清算行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支付结算风险也随之增加,并出现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作为支付体系主体之一的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有必要也有责任意识到支付清算体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如何保护资金安全,避免出现资金支付风险案件,如何利用新媒介通过跨界融合实现清算效率的提升和风险合理有效控制,是商业银行当下需要思考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特点、种类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为商业银行安全高效服务政企群众、维护金融秩序稳定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形势 支付结算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2(a)-043-03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是指通过多种结算方式进行货币供给以及资金清算,将资金从一方当事人转移到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结算方式主要有在社会经济活动领域中使用的票据、银行卡和电子支付等,建立健全规范、安全、高效的支付结算体系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优化企业和个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结算效率,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和个人对货币及其支付结算体系的信赖,还有助于维护金融行业秩序稳定,保持良性发展。
1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特点
目前,我国支付体系服务已经相对较为严密成熟,其参与主体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他机构。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主体主要是票据和银行卡,辅之以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电子支付,形成了以人行支付系统为中心,以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系统为主体,以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外汇结算系统等作为组成部分的系统框架。而支付结算风险的产生主要出现在运用结算工具进行货币活动以及资金清算的过程中,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与整体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支付结算风险由原来的资产业务领域转向票据贴现业务领域,从贷款发放转向降低不良贷款率,这就导致了信贷业务和票据业务风险事件的发生。
1.2 内部参与作案频发
目前发生的支付结算案件大多是由内部工作人员伙同作案,或者外部不法分子勾结内部员工共同犯案,犯案手段主要是诈骗、盗窃、挪用以及贪污等。这主要是商业银行一线工作人员操作不善所致,归根结底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与自我约束制度不存在漏洞导致的。
1.3 风险点多面广
支付结算整体流程环环相扣,其业务流程须经过多个岗位衔接操作才可完成,而岗位与岗位之间关联程度高,涉及人员广,每一个操作步骤都需要严格遵循制度要求,内部人员操作一旦稍有不慎就会诱发风险。
1.4 风险隐蔽不易察觉
支付结算业务的准入和退出往往需要申请人提交诸多资料、提供诸多信息,在签约开户、变更、注销等各个环节过程中,若申请人提供虚假资料未被识别,则会为后期资金结算埋下风险隐患,造成风险隐蔽时间长、不易被及时察觉的严重危害。
1.5 涉案金额高负面影响大
一方面,最近几年票据案件频发,涉案数量平均每年7000起,且有上升趋势,涉案金额平均每年近百亿元,最近一年达到130亿元,整体来看,不论是案件数量还是涉案金额都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银行结算资金量规模大增,加上互联网环境给予银企更多参与的便利,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得参与支付结算的主体数量大幅增加,结算规模更大。但新兴技术带来便利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相关法律不够完备,甚至一些业务监管存在盲区,导致内部人员心存侥幸心理而诱发金融犯罪的案件数量攀升,影响恶劣。
2 新形势下主要结算风险种类
2.1 账户管理风险
单位或个人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应当提供真实的相关证明资料。但在实际工作中,有非法存款人盗用他人名义通过冒用他人身份证件及个人信息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或者用虚构的单位或已注销的单位名称开户,还有的单位为了规避资金管理和方便内部管理,伪造变造开户证明文件多头开户,甚至以开立虚假账户等方式为非法资金转移提供渠道。银行在开户环节和账户管理上若审查不严,思想麻痹,稍有不慎就会埋下账户管理风险隐患,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2.2 票据风险
近年来,票据使用量在非现金支付总量中的比重有所下滑,但商业汇票总量仍然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且票据案件多集中在商业汇票上,呈现出涉案笔数多、资金规模大的特点,具体在商业汇票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主要有三点:一是票据的伪造、变造。一些犯罪分子通过高科技手段变造票号和金额,或伪造签名、盗用印章等方式来进行骗取客户资金,仅凭肉眼辨别很难杜绝风险发生,即使有票据鉴别仪器辅助也很难识别,甚至通过公安机关专业技术才能识别,这为防范真伪增加了难度。二是票据法律纠纷。由于票据在背书转让过程中出现背书不规范、不连续,银行压票等违规操作,都会产生票据的法律纠纷,不仅持票人利益受损,商业银行也会面临声誉风险。三是违规办理承兑、贴现商业汇票等违规行为。若商业银行内部疏于管理、人员操作不够严谨,像对申请人资信状况和购销合同审查不严,极有可能造成申请人资金链断裂、违约等现象发生,导致结算风险暴露。四是电票操作中的技术风险。一方面是物理环境和硬件设备上,票据数据信息是否加密加押,是否会被黑客攻击窃取,一旦票据数据丢失,及时修复补救或难实现;另一方面是票据系统运行瘫痪,若无异地灾备系统和应急预案机制,或不能及时起效,则会影响到商业银行整体运营和资金清算。
2.3 电信诈骗风险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支付结算方式的多样化,电信诈骗越来越多地潜入到支付结算体系中,成为当前支付结算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电信诈骗利用构建仿真网站,套用密码等方式,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对消费者实施金融诈骗的行为。由于电信诈骗隐蔽性强,侦破难度大,受害群体广泛,对社会经济和金融稳定构成极大的冲击力,影响恶劣,为支付结算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2.4 信用卡風险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升级,人们的提前消费意愿更加强烈,这对于商业银行推出办理信用卡起到了促进作用。不法分子却以此为契机,通过办理大额信用卡为诱饵进行诈骗,冒用丢失卡或者盗窃卡非法盗用他人信息多头办卡、盗刷、伪造卡、恶意套现、恶意透支等违法现象,这为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防范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2.5 电子支付风险
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电子支付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电子支付包括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ATM业务、POS业务和其他电子支付等6种业务类型。电子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货币支付手段,极其依赖互联网技术,正因如此,电子支付必然受到互联网本质特性的影响。高度的开放性、自由化使得电子支付出现一些与传统票据支付不同的风险,如:技术漏洞、病毒攻击、信息泄露、支付数据伪造变造等,给商户们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因此,如何防范电子支付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2.6 系统风险
目前,银行核心系统在技术和管理中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安全性参差不齐,这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特别是随着办公流程的电子化,系统漏洞为内部人员作案埋下了隐患。此外,网络环境不稳定,业务运行环境中遭到外部恶意攻击,硬件设备受损等也都是系统风险的诱发因素。
2.7 内控风险
据对以往犯案统计分析,大多数案件由内部工作人员造成,既有基层员工,也有内部高管,还有外部不法分子勾结内部员工,通过银行管理漏洞或者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或者骗取资金。此外,大多数支付结算案件作案手段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隐蔽性,作案人员大多是高知分子,这类风险一般涉案金额更高,影响面更广,声誉损害更严重,因此商业银行面临的防范形势也更严峻。
3 支付结算风险的应对策略
基于新形势下银行业面对的支付结算风险,具体提出以下几项应对策略。
3.1 完善账户管理,严控开户风险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16]26号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银发[2015]392号文)等文件要求,商业银行在办理开户业务时,要严格遵循实名制开户要求,必须认真审核开户人身份信息,对其所提供身份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一致性和申请人意愿进行核实,对于有疑问的应当进一步核实,严格把控开户风险。另外,商业银行在提高客户身份识别能力时可以利用新兴生物技术,通过人脸识别,虹膜匹配、指纹采集等影像信息来确认客户身份,有利于减少账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3.2 优化纸票管理,推进电票发展
一是针对纸票容易被不法分子制假和克隆的风险,一方面通过验票仪辅助辨别真伪;另一方面通过制度约束票面最大金额,为不法分子伪造、变造票据凭证和签章增加了成本,从而起到有效地抑制作用。二是大力推广电票,通过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票据以电子化形式存在,可以杜绝票据丢失、造假和克隆的风险。此外,电票系统采用电子签名制,取代了纸质签章,避免了骗取印章和伪造印章的风险。三是优化自身票据管理手段和水平。通过定期清点库存,合规办理承兑、贴现票据业务,全程跟踪票据业务办理的各个环节,能够大大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内控水平。
3.3 注重集中培训,提高防范意识
一是对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进行安全技术培训,特别是提升柜员对诈骗行为的鉴别能力;二是加大对支付结算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营业网点电子滚动显示屏、手机银行安全中心防范专题和网银客户端提示语等方式帮助客户正确认识支付结算业务,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三是建立应急预案机制,在遇到突发案件发生时,可以利用灾备系统快速响应,避免运营过程中出现差池。
3.4 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监控监督
一是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与支付结算相关的法律体系,从而有效规避支付结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二是加强对开户、大额支付和对账等环节的实时监控和定期检查,切实防范资金风险;三是完善信用卡的功能,强化信用卡的管理,建立从制卡、发卡审查、使用、授权、清算到清偿等一整套环节风险识别和防御机制。
3.5 落实技术保障,及时更新补漏
一是电子支付技术应用的初始环节难免存在系统漏洞,及时检查电子支付网络系统是否存在网络缺陷,及时补救,确保通信环境和硬件设备等能平稳安全地运行,从而确保数据信息传输安全。二是坚持贯彻落实电子支付管理制度,认真学习电子支付结算管理办法,强化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规范内部人员合规操作,对于新兴电子支付技术中的违规问题应当作到早着手,加快电子支付结算制度的完善和更新,有效规避违规操作甚至渎职犯罪风险。
3.6 优化核心系统,减少人为干预
银行应当根据当前技术水平以及业务发展需要,采取定期检查内部核心操作系统的措施,对内部账户等敏感环节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减少系统漏洞。一方面,在软件技术支持上,通过采用防病毒服务器,阻止病毒破坏和攻击,确保系统数据安全;另一方面,在网络维护上,通过采用专网专线,加强对外防火墙建设,将核心系统与外网物理隔离的方式,阻止外部攻击和网络入侵,严防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泄露,从而确保系统的网络安全和客户的信息和资金安全。此外,利用先进技术,在已有系统上植入AI,优化系统人工智能水平,有效规避人为干预和操控,为风险防范提供系统支持。
3.7 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内控制度
一是对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内控指引》的准则进行。加强内部流程规范性,重点是加强对易引发风险点的业务环节控制;二是注重权利制约机制的完善,对核心部门核心业务操作人员进行重点监控,重新梳理岗位和权责分配,避免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的现象,导致权责不明,互相推诿;三是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和内部稽核制度,不仅有利于加强银行自身信息科技手段,及时发现并追踪犯罪行为,还有利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外部环境相结合,优化内控效果;四是加强银行内部员工队伍建设。提高队伍基本素质,着力培养适合业务需求的与员工,加强道德教育、风险识别和防范教育、警示教育,从而减少内部人员违规操作。此外,建立一套激励约束机制,奖励防范风险和拦截风险案件有功的员工,起到树立新风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韦波.中小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2] 王向阳.银行支付结算的风险控制及防范研究[J].时代金融, 2014(27).
[3] 符宏宇.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与防范探讨[J].经济师, 2015(5).
[4] 吴文兴.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管理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