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长江刀鱼
2018-09-10梅光好
梅光好
“春潮迷雾出刀鱼”,阳春三月,清明之前,超越会寻味之旅来到江苏省江阴市,寻找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鱼。
鲥鱼,是种产自长江的独特美食。因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鲥鱼定期入江河产卵,其他时间并不出现,因此得名。在长江江苏段, 般是“谷雨见鲥鱼”,年年如斯准确无误。它的肉质细嫩、滋味鲜美,是长江三鲜之首,无数老饕客的梦中佳肴。
河豚鱼肉质细嫩、鲜美,曾有“吃了河豚,百味不鲜”以及“拼死吃河豚”之说,对于河豚鱼缺乏烹调经验的人,却万万吃不得。
此次,我们到江阴来主要是寻找“浪里白条”——刀鱼。刀鱼又称刀鲚,体形狭长侧薄,银白色,由于其形似刀,故名刀鱼,是种洄游鱼类,与河豚、鲥鱼并称为中国长江三鲜。
刀鱼平时生活在海里,部分长江中下游的淡水湖中也有,每年2~3月份刀鱼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每年春季3、4月进入生殖季节后,产卵群体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刀鱼的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肥育生长到第二年再回到海中生活。冬季刀鱼不做远距离洄游,而聚集在近海深处越冬。
刀鱼洄游,堪称悲壮,每年春暖花开刚起步,就遭遇人类布下的天罗地网。除了正规的有捕捞证的捕鱼船外,江中还有许多违规的小拖网、深水网和插网。
刀鱼洄游之前,需要攒脂肪,把自己吃得膘肥体壮。在漫长的洄游过程中,般不再觅食,靠囤积的脂肪游到合适水域中产卵。这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过程,在热爱美食的人眼中却有了别样解读。在人们看来,此时的刀鱼因囤积脂肪而变得更加肥美,因长途游泳锻炼肌肉而变得更富口感,因长江水的洗涤降低了体内盐分,味道更显鲜甜——总而言之,刀鱼为繁殖所做的切努力,正好也把自己变成道美味,送到了渔民船边。
食客甚至把刀鱼分成了三六九等。在海里没来得及洄游的刀鱼,叫作“海刀”,游到湖里的,是“湖刀”,重量不足50克的小刀鱼,叫作“毛刀”,这两者在他们看来都不够美味,唯有拼力游到江阴一段的刀鱼,肌肉已然强健,而脂肪尚未耗尽,骨头也没有变硬,这种“江刀”,才算得上“极品”。
刀鱼的最大特点是细骨遍布全身。清明前,刀鱼细骨软如棉;清明后,刀鱼细骨硬如铁,如果不是“江刀”有护身符,清明后鱼骨变硬,不再是美味,它也许早就灭绝了。
早春入江的刀鱼,鱼体丰腴肥嫩,质量最好。刀鱼营养丰富,刀鱼的肉质鲜美细嫩至极,吃的时候,只要把刀鱼放入口中,轻轻泯,鱼肉便能脱离细骨,既嫩又鲜,鲜香爽口。若将刀鱼红烧,其味也十分鲜美。
当某个物种因为珍稀,而被人们视为财富、地位的象征去追逐的时候,这个物种的保护就会面临巨大的困难。长江刀鱼目前正是如此。
刀鱼的烹饪:
江阴本地喜欢做“红蒸刀鱼”,风味独特,回味悠长,江阴名豪山莊会所名厨张永亮对烹饪长江三鲜有自己的套手法,喜欢美食,喜欢走市场,和渔民和菜场大叔阿姨混的熟,从源头了解食材的特性。被问及为何刀鱼这么贵,他说,“长江三鲜”中,野生鲥鱼在上世纪已经绝迹,如今吃到的鲥鱼都是人工养殖的。而每年可以吃到刀鱼最长也只有清明前那不到 个月的时间。 过清明,肉质粗老,骨头变硬,行家是不会再吃的。另外,地球培养个物种至少要200万年,而人类毁坏个物种或许只需几十年以至几年。”长江被誉为中国的自然鱼仓。但是由于多年消灭性捕捞和沿江大量电站的修建,多种长江鱼类难觅踪迹,长江生态链条断裂,生态系统面临解体。
LINKS
“浙刀”来自浙江,在海里长大后,游到江海交界处,生活在咸淡水中。头部有点发红,口感不如“江刀”鲜美。
“湖刀”从长江口上溯进入支流、湖泊产卵后,就地安家。由于生活“悠闲”,下腭已不呈尖刺状,鳍后丝状物变短,鱼体较单薄。
“海刀”多为雄性刀鱼,肉质较粗,从近海捕捞,经多日运输才进入市场,鱼体往往不挺括,有些甚至鱼肚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