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部编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

2018-09-10马晓霞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敌后战场新教材

马晓霞

由教育部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于2016年9月正式颁行,这意味着自2003年初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一纲多本”的局面成为历史。2017年11月我有幸聆听了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主编叶小兵教授“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的新变化”的讲座,收获颇丰。其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部编历史新教材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爱国主义内容方面,与原人教版相比,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一、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渐染

新教材六册中,中国古代史两册集中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涉及中国历史文化名人45人,科技、文学著作56部,文物众多,相关知识点50余处,所选的人、事、物极具代表性,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比较系统、全面,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和感悟悠久的中华文明,涵育初中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文素养。

如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中,对“良渚文化”的介绍,旧版仅有50余小字和两张较小的邮票照片,而新版以“知识拓展”栏目,用200余字和四张较大的文物图片整版展示,并总结:“大约与良渚文化同一时期,我国的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龙山文化,这些都证实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杰出历史人物——楷模垂范

学习历史,就是帮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成长的营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中人物史教学最丰富、最有用的营养莫过于蕴藏在人物行为背后的智慧和精神品质,这些智慧和品質是历史人物对自身生活意义透彻领悟的集中、典型的反映。

新教材增加了“人物扫描”栏目,介绍了重要的历史人物。新教材共介绍了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43位老一辈革命家,许多人物首次出现在历史教材中。新教材在介绍历史人物生平时,重点围绕如何彰显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引导。正如齐健老师所言:“如果要问历史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或者说,历史教育改革与前进的终极目标究竟在哪里?我认为,答案就是一句话,历史教育应当以陶冶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1]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格教育。

学生逐步感悟国家重视个体做出的贡献,每个人都能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三、重大历史事件——公正评判

作为信息时代原住民的00后,信息搜索能力和质疑能力增强。如教材或者教师的立场有明显偏颇,他们会抱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质疑精神,自己查找。

如“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如何?”旧教材仅用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一课介绍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会给学生造成错觉,误以为教材有意抹杀国民党的功绩。学生会就此为国民党抱不平,很难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立场。

新版教科书正视此问题,将学术前沿成果巧妙地呈现出来,分设第20课《正面战场》和第21课《敌后战场》,对各战场的重要战役做了较详细的介绍,既肯定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积极抗战,也肯定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作出的贡献,教材明确说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让学生理性、客观地爱国,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

叶小兵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国家总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学校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工程。课程的主旨和内容体现在教材中,教材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历史教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初中阶段又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更突显部编新教材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敌后战场新教材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治癌,深入“敌后”包抄
三大战场风云变幻
记忆的奥秘
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