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重构·升华:社会史视角下隐性知识的备考策略
2018-09-10邓冬林
邓冬林
在素养立意的高考命题背景下,与社会史相关的隐性知识已逐渐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资源,但当前社会史知识在教材中的依托较少。而隐性知识是指隐蔽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因此,在高考备考复习中,从社会史视角挖掘隐性知识,既有利于应对高考,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下面以高中古代史复习教学为例,就如何从社会史视角挖掘隐性知识,谈谈几点实践性认识。
一、基于两大逻辑:挖掘课本内容,拓展历史视野
乔志强教授曾认为社会史是“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之外新添加的第四块基石。”[1]如何在复习中将社会史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有效的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历史复习教学要做到有效推进,就必须遵循两大逻辑,即学生认知逻辑和历史发展逻辑,落实两个逻辑统一的历史教学[2]。
认知逻辑从教学方法和学习主体看,就是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这一过程以思维、想象、语言等智力活动为主要内容,注重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人格等非智力要素的作用。
历史发展逻辑,就是决定历史发展路径、走势和面貌的因果逻辑。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学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科思维能力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础。
要挖掘的隐性知识必须与教材知识相关联,要符合历史的发展逻辑。同时,我们在挖掘中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逻辑。
课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如何用好课本进行备考复习,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特别是核心考点背后的隐性知识。在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学中,以“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为例,显性知识为“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与“各国的变法改革”。但从社会史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本子目下两个重要的隐性知识,一是该时期正处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期,多视角把握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很有必要,能有效实现三大模块知识的融合,提升学生对该时期的整体认知。二是社会结构的变动,随着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各国变法改革,争霸战争,士大夫、平民等阶层崛起,部分贵族衰落。应该说,基于该考点从社会史的视角挖掘这两处隐性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历史认识,又拓展了学生的历史视野。
二、基于两大试题:重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能力
高考试题和地方模拟试题,紧扣新课改要求,反映高考命题趋势,是高三备考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更是挖掘隐性知识的重要来源和突破口。
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历史卷,社会史范式下相关试题的形式可谓丰富多变。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型和非选择题兼有。从命题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社会史作为情境考查政治、经济、文化内容,另一类以社会史为情境,考查社会史知识[3]。由于当前教材中社会史知识的依托较少,这样前一类试题的考查对象就成了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它更能考查学生获取和理解信息、运用和迁移知识的能力,所以前者出现较多。
社会流动主要指个人所属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与高考考点紧密结合,备考不可忽视。下面以“社会阶层的变动”与考点的结合为例,结合考点与高考试题、模拟试题,挖掘隐性知识。
社会史类试题往往通过新材料新情景,让学生重返历史现场,还原真实的历史现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多样的”历史场景,富有整体性。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立足基础知识,围绕学习主题,挖掘隐性知识,充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下面是对中国古代史复习的整合。
三、基于两大重心:注重素养养育,升华历史智慧
历史隐性知识的挖掘,不能脱离两大重心,即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学习者的成长、进步和发展,促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而思考能力和价值引领,是教学实践达成教育目的之关键所在。历史教育需要回归这个根本和关键,探讨正在热议的“素养”观念也需要回归这个根本和关键[4]。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六个方面[5]。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涉及面广,史料丰富,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学除了教材资源中的显性知识外,还有丰富的补充资源。这些补充资源从形式上看有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文字图片资源等;从内容上看有管理学、社会学等跟历史有关的内容。对于历史教学而言,我们要开发好、利用好这些资源,使隐性知识显性化,落实历史教育的两大重心,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彰显历史智慧与魅力。
案例·从宗法制看家国情怀
【设计思路】宗法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是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挖掘点之一。在复习教学中,笔者利用家谱、族规、乡村治理等三则材料,让学生感受宗法制给中国社会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感受宗法观念影响下家谱的修订,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乡绅与族规有利于古代乡村治理。从而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教学实施】
【教学反思】基于对宗法制的深度认知,选用三则材料,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增强了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是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得教学效果超越了教学预设。由预设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启发,达到了教师与学生达成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受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本身就是从宗法制这个显性知识中挖掘出来的隐性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在平时要多留意、多收集这方面的資料,再从中精挑细选一些符合教学主题的材料,采用学思研等教学方式,使资料利用效果最大化。
【注释】
乔志强:《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光明日报》1986年8月13日。
鲁东海、李真直:《做两个逻辑统一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3期。
江松贵:《社会史:历史高考命题的重要趋势》,《历史教学》2008年第8期。
任鹏杰:《历史教育需要常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7期。
徐蓝:《谈谈研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历史教学》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