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视野与限度
2018-09-10郭子其
郭子其
高考历史试题坚持素养立意,试题突出考查考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提炼并挖掘信息的能力,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问题(现象)的能力;利用核心价值透视历史问题(现象)的意义与内涵。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开放灵活地进行批判创新思考的宽度、广度与高度,又注重考生持之有据地内在思考。因此,考生在答题中只有开阔历史视野,才会发现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与意义,并深度分析历史现象的变化及其原因、作用与价值。
一、考查视野
1.注重历史现象的丰富意义
选择题几乎是通过呈现历史现象进行意义解释,或解释原因(包括主要原因、根本目的等),或分析作用,或推断当时社会情形,或通过“反映”“表明”“说明”“解释”等设问要求考生透视历史现象的意义,而且试题关注历史变化。考生答题应利用背景知识、阶段特征,并结合史实内涵揭示历史内在联系与意义。
例1.(2017全国卷Ⅲ·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解析】 本题注重现象相关原则,即选项内容与正确项有极大的关联性;知识相近原则,即时间距离很近,而且几乎是同一内容;学术表达原则,即采用新的史学研究热点,进行学术化表达。试题利用历史境遇进行表达,既有历史味,又有理解难度,注重考查学生思维与素养。试题内容大家十分熟知,选项设置都是历史现象或事件——是“历史问题”,各选项内容集中在相关历史事件与时间的辨析上,包括含义的、时空的、历史演进的。解答本题应注意简化为通俗易知的语言,如便于书写,这样,试题的难度就小了。解答本题应关注人在社会活动中的所作所为;注重体验性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
2.注重历史思维的深广度
例如,考生解答2017全国卷Ⅲ第40题应始终将重大事件置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思考问题;利用对应思维,利用空间观念进行交往主体的横向思维,利用核心概念进行相关要素的对应思维;注意利用联动思维,从历史事件的内在方面关注相关事件的思维要素,抓住关键因素进行思维,注意纵向思维,利用时间观念,从历史演进角度分析历史意义,其思维模式见图1。例如,回答“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可从整体上分析出:有利于国家领土完整;从大陆视角分析出: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重点是政治文化);从彼此联系分析出: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从对后世影响分析出: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思维提升)。
3.注重核心概念的内涵与边界
高考试题注重考查核心概念,考生要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与边界。如解答2016年全国卷Ⅰ第41题,就应利用关键信息:卢梭主张“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人民主权不可分割”,以及英国的“反例”:英国“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由此明白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本概念内含复杂性,考生只有辩证理解卢梭思想的内涵与本质,知晓其知识边界,才会进行准确阐述。
二、考查限度
1.注意过度推断与张冠李戴
高考试题或注重推断历史现象的内在意义,或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辨析,但试题常常通过过度推断设置干扰项,或言过其实,或內容处于边缘地位,偏离了主要意义,或选项所表述的现象是貌合神离,或张冠李戴,与实际分析的对象不符。考生应关注信息对象或所涉概念限定的范围。
例2.(2016全国卷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 解答本题应利用题干“自由投考”等信息考查科举制的影响,A项明显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尤其是“最优秀”的修饰更是言过其实,因为科举制是考试制度,书面作答与纸上谈兵,很难与实际才干保持高度一致;科举制考查内容虽然关注考生的道德水平,但更多的是考查考生的实际学问,此选项偏离了科举制概念的重要意义,故B项错;C项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更是与科举制的主要参考对象不符合,而且使用“排除”的表述也很绝对。利用“自由投考”等信息,可以推断科举制促成更多人应考应仕,利于形成读书风尚,自然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
2.注意空泛或泛化性解释
一是注意核心概念内在界限,避免随意开放。考生答题应围绕核心素养组织答案,避免游离于核心内容“打擦边球”。例如,考生要有效解答2016全国卷III第41题,就需要围绕示意图发现空间分布信息,如自开商埠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主要原因是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沿海;这些地区最早出现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也主要兴起于东部;人们的思想观念易于接受近代化经济;东部受列强侵略最深,实业救国意识更加强烈等。从空间分布上还可回答东北地区自开商埠最多等。考生如果回答中国自开商埠增多,该答案虽然与示意图有联系,但并非主要信息,一则材料已经指出“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答案没有紧密结合示意图所呈現的空间分布信息,二则示意图呈现的是静态信息,未能反映出自开商埠数量变化。
二是进行内在分析,避免思维僵化。考生答题应进行历史内生性分析,充分利用材料的显性与隐性信息以及背景知识和核心概念进行意义推断,然后利用思维模式反思答案的完善性。其有效策略是“先主后次,宁全勿缺,模式反思”。
三、应考策略
1.解答选择题的知识与思维策略
选择题在知识方面的最大干扰是要利用历史背景知识、阶段特征,并发现历史现象的隐性联系;在分析对象与核心概念方面的最大干扰是对象错位和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边界不清;在推断与意义分析方面的最大干扰是过度推断;在分析本质与内涵方面是需要深度思维,避免情境乱象。因此答题策略是注重知识定位,发现知识与材料信息的显性与隐性联系,注意论述对象与核心概念的内涵与边界,透视出历史内涵与本质,然后进行有效的推断与意义分析(见图2)。
2.解答主观题策略
高考试题注重历史解释,突出历史比较,主要要求考生从纵向上察觉历史流变,从横向上关注文明多样性,内含前面提到的四大方面的核心价值,关注史学热点。因此考生答题时,应围绕史学热点信息所形成的新情境与新问题,利用历史背景知识、阶段特征与核心概念的内涵,进行灵活的历史内在思维,结合材料中显性与隐性信息,通过概念化思维,去比较历史的异同,分析历史的特点与原因,透析出历史的作用与发展趋势(见图3)。
3.有效建构与变通核心概念
高考试题注重利用历史现象考查考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考生答题一是利用相关信息理解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历史事实,并依据关键词提炼出核心概念的丰富内涵,还要注意语词中相关内容与该核心概念是包含或替代关系,这样才会丰富核心概念的认识,然后围绕历史背景与作用深化理解核心概念,最后注意思考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避免对核心概念边缘化理解甚至误读(见图4)。二是注重理解核心概念多样化表现,并从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角度联系相关内容,在核心概念的外围上,注意核心概念的历史变化,即在不同时期的特殊变现,也要注意核心概念应有的界限与特殊性,考生不能对核心概念望文生义,还要从概念史角度分析语词的历史内涵(见图5)。
4.有效提炼并挖掘材料信息
考生应注意信息精加工,一是直接利用关键词句逐一提取信息,避免遗漏;二是对现象性或事实性表述进行提炼,包括利用散见于各处的关键词整合提炼出同一意义或同一方面;三是利用言外之意或者比较对象的显性信息分析出有效信息来,并利用思维模式完善信息与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