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思想的精神实质及实践路径

2018-09-10卜红双王太明

关键词:实践路径精准扶贫

卜红双 王太明

[摘要]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新发展,是扶贫开发工作的系统、完整、科学的顶层设计。精准扶贫思想的产生具有特定的现实基础、科学的理论基础、内在的实践基础,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理论性、实践性。精准扶贫,“精”是关键、“准”是基础、“扶”是核心。精准扶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外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精准扶贫,既要真实扶贫、兜底扶贫,又要发展扶贫、精神扶贫,构建“大扶贫、精细化、科学化”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和工作格局。

[关键词]习近平;精准扶贫;生成基础;精神实质;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01F323.8[文献标志码]A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并在多次调研、多个场合就精准扶贫相关问题发表系列重要讲话,科学阐释精准扶贫的思想理念,系统论述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指明精准扶贫思想的践行路径,高度强调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形成了科学而完整的精准扶贫思想理论体系。[1]1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思想深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贫困治理实践经验的反思、总结、提炼和创新,是新时期推进贫困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治理格局现代化的行动纲要。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生成基础

精准扶贫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精准扶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要求[2]122,是对共产党人贫困治理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站在治国理政战略全局的高度,对贫困治理实践的反思、总结和提炼。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基础

精准扶贫思想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辐射带动减贫事业,具有明显的减贫效应和溢出效应: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人民的总体收入,帮助部分农民摆脱贫困;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精准扶贫政策的有序践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3]28,进而致使减贫成效不显著,贫困地区多为老、少、边、远、穷,贫困人口多为孤、残、病、弱、学,这就迫切需要新的扶贫理论的指导,亟待精准扶贫思想指导贫困治理。

精准扶贫思想的产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124,人民群众是扶贫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扶贫的检验标准、历史是扶贫的检验标准。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关键期,共同富裕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识和有机体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全面小康。目前,全国仍然有贫困县、贫困人口、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的“拦路虎”。因此,亟需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开创新的扶贫工作格局,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要求。

(二)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时代要求,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党的历史使命、人民群众的真实期待,系统地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既揭示了扶贫工作的科学规律和内在逻辑,又指明了扶贫事业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目标,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扶贫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和具体体现,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第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理论源泉,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关于致贫原因、扶贫主体、扶贫内容、扶贫目标等方面的相关内容。[4]63马克思在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两极分化的基础之上,也分析了贫困的地理因素与自然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扶贫要因地制宜,要妥善解决集中连片和深度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问题,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对中国具体国情以及贫困原因的正确把握;在扶贫主体和扶贫内容上,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始终要依靠自身取得解放,同时指出政府救济对于改善贫困人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精准扶贫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等一系列扶贫思想,这本质上与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明确表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目标,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求,也是党始终不渝的追求,可以说,精准扶贫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二,国外反贫困理论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產生提供了有益借鉴。贫困问题是世界问题,人类扶贫事业是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国外许多学者对贫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理论层面,产生了贫困恶性理论、低水平均衡陷阱、人力资本扶贫理论、能力贫困理论、全面贫困理论等[4]65;在实践层面,产生了以工代赈、福利救济、均衡发展、区域发展、教育培训等扶贫思路和扶贫模式,这都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提供了有益借鉴。第三,共产党人扶贫理论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滋养。历届党的领导人在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大起来的历史征程中,在推进扶贫开放实践过程中,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依据不同的历史背景,围绕贫困的致贫原因、现状以及扶贫开发的主体、意义、目标、路径、模式等,阐述了相对应的思路、理念、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4]68,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关于扶贫立场、扶贫思路、扶贫方向、扶贫原则、扶贫途径、扶贫目标等方面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滋养。

(三)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担当、深沉的人民情怀、高远的战略目光、自信的人格特质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问题,召开多个会议、进行多次调研,扎实开展贫困治理实践,对贫困治理实践的反思、总结和提炼,为精准扶贫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内在的实践基础。首先,贫困治理实践存在的问题要求科学化、精细化扶贫理念的指导。中国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拔寨、攻坚克难”的阶段,传统的“输血式”“灌水式”扶贫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顺应时代要求和实践要求,在前期的贫困治理实践中,“虚假脱贫”“被动脱贫”“数字脱贫”等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见诸报端,扶贫开发工作亟待科学化、精细化、系统化、战略化,亟需正确把握贫困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客观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误区,科学厘清扶贫开发中扶持谁、谁来扶、如何扶、怎么退的问题。其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贫困治理的科学性和成效性。习近平总书记25次开展扶贫调研,调研足迹涉足湖南、陕西、贵州、重庆、江西、宁夏、河北、山西等地,涉足老、少、边、远、穷地区,走遍了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17次主持召开扶贫重要会议,从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到东西部扶贫协作会议,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到减贫发展高层论坛等,精准扶贫思想从理论到实践、从初步形成到发展完善再到全面实践,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和深化。

二、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

2013年11月35日,习近平在湖南湘西深入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2]123的整体工作思路和工作格局,随后在多个场合就精准扶贫的意义、内容、目标、路径、原则、方向、模式等问题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阐述,详尽论述了三位一体、四个坚持、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同时在一系列考察、会议中指出扶贫开发的新思路、新观点、新论断,系统的阐释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当前的一项基本方略,正确践行精准扶贫思想首先要把握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精”是关键

精密部署,精准评估,精准施策。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是我们党的责任担当和庄严承诺,全面小康社会最关键的标志就是不能有大量的贫困人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全面小康,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扶贫攻坚工作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关键在于“精”。首先,精密部署。贫困人口多、贫困地区广、贫困原因多,扶贫攻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既需要做好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制定好精准扶贫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也需要健全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和工作机制,详尽规划、科学谋划、精密部署。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做出精密部署和详尽安排,统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如何扶相关问题。其次,精准评估。既要精准评估政策的可行性、工作的成效性,又要精准评估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退出,完善贫困退出标准,健全贫困退出机制,也要完善对扶貧主体、扶贫内容、扶贫资源、扶贫方法等的精准评估,在某种程度上避免“数字脱贫”“被动脱贫”“虚假脱贫”等现象的产生。[5]3最后,精准施策。精准扶贫工作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工作理念,针对老、弱、病、残、学等不同原因,提供对应的兜底政策,制定对应的脱贫政策,在政策层面、制度层面、实施层面打出一套精准扶贫组合拳,避免对精准扶贫思想理解成单纯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行政指令和行政指标。

(二)“准”是基础

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推进。首先,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首要前提。精准识别,要求量化贫困指标,依据致贫原因,确定贫困程度,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最终识别出真正的贫困对象,建档立卡,进行信息记录和数据统计,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其次,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精准管理,要求健全精准扶贫工作管理机制,既妥善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基层组织、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作用、领导作用,又制定科学合理的脱贫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调整,准确判断,采用大数据、信息化、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精准管理,健全信息管理机制。精准扶贫,要求在精准推进上下准功夫、下实功夫。六个精准勾勒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推进路线图,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扶贫路上不让一家一户一人掉队,划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时间表。精准扶贫,这就从贫困对象的识别、贫困对象的管理、扶贫工作的管理、扶贫工作的推进上要求“准”“狠”“实”。

(三)“扶”是核心

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统一。[1]4致贫原因,除了不可抗力的老、弱、病、残、学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精神贫穷,精神贫穷加剧了物质贫穷,俗话说:“人穷志不穷”,就是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脱贫的重要作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在于“扶”,不仅要扶贫、更强调扶智、扶志,发挥贫困人口的内生脱贫动力,发挥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克服“等”“靠”“要”“懒”等贫穷思想,不仅“输血”,更要“造血”,不仅物质帮扶、兜底保障,更要教育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教育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决性和关键性作用,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形式,让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阻断代际贫穷的重要途径,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是根本的扶贫之策,也是根本的脱贫之策。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增强其战胜贫困的信心、决心,引导其树立感恩意识,增强内生动力,发挥扶智、扶志对于扶贫的重要推动作用,这是理解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内涵的核心。

三、精准扶贫思想的精神实质

精准扶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6]130首先,精准扶贫思想是一种扶贫方法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从规律、运动、联系、发展的视域审视中国的贫困问题,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进五个一批,促使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与扶贫、脱贫客观规律深度结合,深刻体现辩证法、唯物论、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精准扶贫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产生于深厚的理论基础、特定的现实基础、内在的实践基础,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实实事求是,科学看待贫困问题与贫困治理实践,以实践作为检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的唯一标准,克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行政指令、行政指标等扶贫攻坚误区。

精准扶贫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外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党的任何工作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本质就是人民立场、人民情怀、人民意识,以人民为中心。当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性贫困,深深的体现出我们党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精准扶贫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5]6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色,而精准扶贫是摆脱贫困、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推进贫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格局现代化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把消除贫困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责任、政治任务与政治战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增强民族向心力、感召力、影响力,在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凝心聚力投身于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四、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路径

精准扶贫思想是当前扶贫攻坚工作的行动指南,实践精准扶贫,既需要真实扶贫、兜底扶贫,又需要发展扶贫、精神扶贫,构建“大扶贫、精细化、科学化”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和工作格局。

(一)真实扶贫:真扶贫、扶真贫

精准扶贫是国之大计,民之大事,实施精准扶贫,首要前提是真实扶贫,避免扶贫形式主义。扶贫领域形式主义问题必然导致困难群众脱贫的步伐减缓,影响精准扶贫事业的有效开展,延缓脱贫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要真扶贫。首先,统一思想,树立理念。地方各级扶贫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把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政治责任、政治使命和政治任务,牢固树立起精准扶贫的思想理念,科学合理、统筹协调、务实高效谋划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让脱贫实效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获得群众认可;其次,精简会议,减少检查。地方各级扶贫部门应当精简和规范各种扶贫会议,尽可能的用电视电话会议等形式替代现场会议,用对扶贫质量的检查代替对扶贫纸质档案材料的检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克服“数字脱贫”“精准填表”等形式主义问题的有效途径;再次,充分调研,政策连贯。地方各级扶贫部门从严审批计划之外的调研监督,健全调研监督制度,严格执行调研监督计划,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增强调研监督的充分性和协调性,增强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最后,加强监督,完善问责。建立扶贫监督管理制度,设计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扶贫干部的考核,尤其是把扶贫工作与绩效结合起来,加大“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形式主义的惩处力度[5]4,同时,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群众动态信息管理机制。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脱贫政策,达到应有的脱贫、减贫效果,为此,必须做到扶真贫。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精准识贫标准、脱贫标准。然后,实施科学化、民主化的精准识别程序。其次,采用公正、公平、公开的精准识别方法。[3]29再次,建立以户为单位的精准脱贫标准。最后,建立科學化、民主化的贫困对象退出程序。既要统筹考量“两不愁三保障”因素,也要把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特别贫困的群众纳入扶贫对象,既要纳入绝对贫困,又要统筹相对贫困,既要参照国家贫困标准,又要结合地区实际,细化指标,量化评分,推行“一入二看三算四比五评”工法,一入,入户调研家庭基本情况;二看,看生产生活设施,看自然基础设施;三算,算收入、支出、债务;四比,与同村村民比住房、资产、收入、务工;五评,村民大会、党员大会、“两委”会议、村民代表大会、乡镇政府会议评议。避免“富人当选,穷人落榜”,使党的扶贫政策落实到真正贫困的群众身上,杜绝“精准填表”“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形式脱贫”。

(二)兜底扶贫:兜得准、兜得好、兜得住

践行精准扶贫,就必须发挥兜底扶贫救急难、兜底线的重要功能,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发挥兜底扶贫兜得准、兜得好、兜得住的作用。实施兜底扶贫需要坚持三大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应保尽保、动态管理。[6]128在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基础之上,确保农村低保范围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同时,加强动态管理和动态调整,定期统计、定期检查、动态监测;二是坚持分类施保、重点保障。根据致贫因素划分贫困等级,根据贫困程度进行分类施保,重点保障贫困老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对象;三是坚持统筹推进、合力保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贫困群众自立相结合的整体扶贫思路和工作格局,科学统筹各项政策和资金资源,加强保障制度衔接机制建设,实现对贫困群众的全面扶持、合力保障。

实施兜底扶贫,必须要做到三大加强: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监督管理,切实发挥制度性政策性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实施兜底扶贫,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最低保障兜底一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低保标准,统筹城乡低保,实现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融合”,健全对低保、五保、残疾、特困供养人员之间的协调;积极筹措低保资金,健全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切实落实各级政府责任,足额预算低保资金,实行兜底保障。第二,特困供养兜底一批。树立底线工作思维和工作意识,建立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特困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加大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公共养老设施建设,提高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率和集中供养水平。第三,临时救助兜底一批。加强临时救助工作,扩大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救助范围,及时为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依法科学提供临时救助,健全临时救助与扶贫开发衔接机制,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动态调整临时救助的标准;加强不可抗力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健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救灾应急保障能力体系建设,加强贫困地区救灾物资储备网络机制建设,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和群众抵御、防范灾害风险的能力,加强资源整合,健全制度的衔接。第四,医疗救助兜底一批。将医疗保险范围扩大至全部贫困人口,全面开展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综合考虑患病贫困群众的家庭经济能力、医疗总花费、个人付费等情况,分类分段设置相应的救助比例和最高救助标准,在经医疗救助后仍然难以支付的贫困群众,实施二次报销、三次报销、四次报销;统筹建立医疗救助协调机制,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以及各类补充医疗报销、商业保险等保险制度的有机衔接,尤其是做好对象、程序、标准、结算方式等具体工作的衔接。第五,慈善帮扶兜底一批。引导、鼓励、支持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等积极参与到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来,依据国家税收相关规定对符合要求的公益组织和慈善机构实施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增加社会购买投入,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政府面向社会的各项购买社会救助服务项目;健全宣传引导、社会参与、资源衔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各项服务。

(三)发展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实施精准扶贫,要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源源不断的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而发展扶贫是实现“既要输血,更要造血”目标的动力方式和工作路径。在精准扶贫中,推行发展扶贫,要妥善处理好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职能。首先,突出重点,区别对待。突出扶贫效益,以结果为导向,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分类,精准施策,制定差异化扶贫政策和脱贫路径,集中各项政策和各类资金资源解决扶贫开发工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妥善解决好影响推进发展扶贫的关键因素,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政府引导,以贫困户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主体引导作用,既要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扶贫开发、产业发展,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水平,发挥资金投入应有的脱贫效益,又要充分引导贫困群众增强内生脱贫动力,发挥贫困群众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主体作用[1]4,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脱贫积极性,加快脱贫步伐;再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贫困地区的自然地理现实,科学分析产业培育、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及潜力性,瞄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效益好、覆盖面广、能拉动贫困群众就业致富的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健全产业发展体系,增强技术含量,加大市场开拓,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最后,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发展扶贫需要立足于市场现状,有效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以经济效益、扶贫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导向,科学合理分析贫困地区资源的承载力,培育优势产业,结合地区实际合理明确产业规模,健全产业发展相关配套措施和机制。

落实扶贫政策,完善扶贫措施。首先,通过经济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保障扶贫政策的健全、有效;其次,大力推进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载体,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创新技术服务方式,培养一批下得去、懂农村、爱基层的技术人才和扶贫干部;最后,做好市场信息服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拓宽产业市场,构建利益链接机制,妥善处理好农户、公司、合作社等之间的关系,明确权责归属,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建构利益联结紧固、购销关系稳固的链结机制。强化专项扶贫、产业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四位一体的发展扶贫工作格局,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互为支撑、相互协调、有机联动的工作机制。

(四)思想扶贫:既要扶志、又要扶智

精准扶贫,思想是先导,群众是主体,开展精准扶贫,必须进行思想扶贫,既要扶志,又要扶智。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贫困群众自身存在着更强的生存需要,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注意尊重扶贫规律,利用客观规律和现实条件,妥善处理好国家扶贫和社会帮扶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主动脱贫三者之间的关系,调动贫困群众的脱贫主动性和脫贫积极性,增强贫困群众的脱贫志气,克服一系列“等”“靠”“要”“懒”等不良思想。首先,加强贫困群众的思想动态监管,健全思想动态管理系统。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思想动态数据库,建立工作台帐和工作预案,针对不同的贫困群体,结合致贫原因,采取不同的思想疏导模式,运用不同的思想教育方法,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信念,同时做好思想动态信息的反馈、处理、运用;其次,拓宽贫困群众思想教育空间,发挥好平台、阵地作用。既要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宣讲党的扶贫政策,发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功效,又要通过贫困地区党员远程教育平台、村居讲坛等形式加强对贫困群众思想的教育,激发改变贫穷的动力和斗志,坚定“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最后,健全典型感化情感认同机制。典型感化、榜样激励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典型的脱贫人物、典型事件可以使贫困群众置身情景之中,增强思想道德认、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加大优秀脱贫人物的宣传力度、奖励力度,增强正面激励的效度,循序渐进,采用贫困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引导教育,关注贫困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发展状况,引导教育贫困群众以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看待社会,增强情感认同的驱动力。

五、结语

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新发展,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是系统、完整、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6]127,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最新成果和具体体现。实施精准扶贫,要准确理解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科学把握精准扶贫思想的精神实质,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统领扶贫工作大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真实扶贫为前提、以兜底扶贫为保障、以发展扶贫为关键、以精神扶贫动力,构建“大扶贫、精细化、科学化”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和工作格局,攻坚克难,攻营拔寨,以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工作指针,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全面脱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洪名勇,洪霓.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6):15.

[2]杨新华.习近平精准扶贫基本方略阐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22126.

[3]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30):2830.

[4]黄承伟,刘欣.新中国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3):6368.

[5]刘永富.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J].中国扶贫,2016(13):610.

[6]季素娇.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逻辑体系论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7(10):127131.

[7]王永鹏,周建鹏,李文文.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新疆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7489.

[8]胡善平,杭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准扶贫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6473.

[责任编辑]王立国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精准扶贫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