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

2018-09-10李希贵

家长 2018年4期
关键词:名著红楼梦高三

语文学科的基础是阅读,如果孩子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没上语文课的学生考出了好成绩

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遭遇了好多尴尬。有一年,我在高密四中,有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因为高一新扩了两个班。没有办法,那个时候,乡村学校要聘到新毕业的大学生很困难。所以,在四个月的时间里,这两个班是没有语文老师的。

学校没有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语文老师来代课。这个代课是没法代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是很辛苦的,再给别的班代课,很困难。没有办法,只好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制定他们的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

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到语文学科的老师,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可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却让语文老师很尴尬: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比平行班低,相反,阅读题目和写作题目的成绩比平行班的成绩还略好一点。

这件事情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语文老师)到底在干什么?我们课堂上那一些汗水,那一些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初一的孩子能答高三语文卷,奥秘在阅读

带着这样一种思考,1995年,我來到了高密一中,在这里又遇到了一件事:一位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写信给他没有考上大学、正在一中复读的一位好同伴,介绍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当谈到语文的时候,这个学生告诫他的同伴:“语文,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

这封信后来被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回到办公室,她当着全办公室的语文老师讲了这封信的内容,我发现,老师们好长时间都没有说话,大家真的被刺疼了!但也确实是被刺中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说的话有一定道理,我发现,语文教改的时机到了。

为了统一老师的思想,也统一家长的思想,在那个学期的期末,我就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四年级的内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

卷子批出来,就更加让我尴尬了:当时高三还有两个复读班,他们的平均分是84.5分,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平均分却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考了82分,初四的孩子考了85分,这两张试卷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

这两个孩子一个差了六年,一个差了三年,虽然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讲解、大量的训练,但他们有的是什么呢?他们有的,是在不同的年龄大量阅读适合他们的名篇名著。

因为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推荐了适合他们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阅读书目,购买了大量的图书,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买的书不能满足的时候,他们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自己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他们的名字。

暑假的时候,我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十本书及其理由”,他在初一读的都是这样一些书:《纸牌的秘密》《涅克维奇精选集》《死水》《鹅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歌女》《唐宋名家词选》《雍正王朝》《苏菲的世界》《契诃夫精选集》《戴高乐传》。其中,《戴高乐传》他买了三本,每一本都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哪个传记写得比较好,哪个传记写得有问题。

这十本书中,有三本书是哲学书籍。就是说,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给他积累了,如果给他大量地铺垫了,他的高度就会超出他这个特定年龄段。正是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咏、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

我记得儿子后来在初三的时候又参加了一次高考,当时语文考了122分,但是再到三年之后,高三参加高考的时候,也没有突破123分。这就说明:语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

有了这样一个经验之后,我们就在这一年进行了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六节,改成了两节由老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四节由学生自主阅读——把学生放到阅览室。

这些学生非常努力,学习非常有成果。他们的语文成绩当时在市里遥遥领先,而且,不仅仅是语文成绩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到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在这些学生之中,还出了一个山东省的文科状元。

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的这些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中学毕业前,阅读量应突破千万字

有一些数据,大家可以看一下: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九年时间学生要读400本书,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书左右。但是,这个规定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他们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64本,这不是指学生,还包括成年人。

关于阅读量,好多名家也通过自己的阅读经历提出了一些想法。

张光斗说:“如果一本书10万字,那么,每个中小学生每年读40本书,一年就是400万字。”

《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说:“以平均每本书10万字计算,中小学学生每个月至少应该读一本,认真地读,而不是走马观花,能读两本更好。”

柳斌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之内可达到36万字,十二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

这样一些话,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都要培养,但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名著并非就必读,因为未必适合孩子

好多家长和我说,你们家孩子好,你家孩子喜欢读书,我家孩子不喜欢读书,我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

我们家长现在带着孩子到书店去,一买就买提高成绩的书、马上见效的书、他不喜欢的书,所以,孩子不是不喜欢读书,是不喜欢家长给他推荐的书。

现在出版界也有好多误区,所以要慎重选择图书。一个误区就是,好的名著被改编成了连环画,这是非常愚蠢的一件事儿。把《红楼梦》改编成小学生读的连环画,他能学到什么呢?这是害了《红楼梦》。

其次,我们一定要把好的东西在恰当的时间送给孩子。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我们选了十位学生,问他们:“你喜不喜欢《红楼梦》?你是什么时间读的《红楼梦》?”

有七位学生说喜欢《红楼梦》,这七位学生是什么时候读的《红楼梦》呢?一个是高一寒假,一个是初四到高二,一个是高一暑假,一个在高二,一个在高一暑假,一个是初四暑假,一个是高一至高二上学期。

还有三位学生不喜欢《红楼梦》,我调查了一下,全是在小学和初一时读的《红楼梦》,从此他就不喜欢这玩意儿了,你再让他读就很困难,就伤了他的胃口。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把好的东西在不恰当的时间送给孩子。

另外,有些名著是有特定内涵的,并不适合孩子读。

我想引用费孝通一句话,他说:“我小的时候,还没现在的孩子们幸福,很少有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书,我只能从爸爸妈妈的书架上找书看,比如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里边说你一刀我一枪的,很精彩。”

但我始终不建议孩子们读《水浒传》,这本书没有一定的见解能力会出问题。因为书中写的那种义气,那种杀杀砍砍,很容易养成孩子模仿的习惯。

再一个,好多名著是挺好,但不是孩子的名著。有些人心非常好,覺得孩子们读名著,这么厚读不了,所以就把它缩写了。这一缩写可坏了,情节一删减,这人物也不丰满,从此孩子就不喜欢了。

书店里有好多这种书籍,特别危险,一定不要读这种缩写的书。缩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只有极其个别的作家,驾驭能力非常强的作家,才能够缩写出来。所以这些缩写的书,我们不建议去读。

还有,警惕假的少儿书籍。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本给小学生读的科普书,是一个著名科学家谈地球资源,但是随便拿出其中一段话来,你就读不懂,连我们都读不懂。比如,里面谈到矿石的时候,说“矿石是指一种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从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矿物聚集体”——这不坏了么?这不越搞越糊涂么?所以,要谨慎为孩子挑选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和图书。

(责编 宋行军)

注: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从事教育三十多年来,先后主持语文主题学习、新学校行动研究、中小学育人模式创新等多项课题,取得较好实践效果。本文根据他的讲座内容整理。

猜你喜欢

名著红楼梦高三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高三·共鸣篇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我把高三写成诗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