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跟孩子谈死亡

2018-09-10刘佳

家长 2018年4期
关键词:鸽子小熊姥姥

刘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忌讳谈死亡,特别是对孩子。但孩子却未因此受到真正的“保护”,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儿童、少年、青年们对生命的轻视。

典型案例1

凡凡是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四五岁时,有段时间他总是惴惴不安、充满惶恐地问妈妈:“妈妈,姥姥会死吗?你和爸爸也会死吗?如果你们死了,我该怎么办呢?”

朋友开始没有在意,但很长一段时间,凡凡都沉浸在这样的情绪里。原来,因为凡凡的姥姥特别疼他,那段时间总念叨:姥姥上岁数了,也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凡凡结婚娶媳妇了。本来是句玩笑话,却被凡凡听进去了。“原来,姥姥不能陪伴我一生。”凡凡第一次有了这样的意识。

后来,朋友耐心地开导孩子:每个人都会死的,但我们死后会变成星星继续守护着你,对你的爱是不会变的。可凡凡的担心还是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淡化了。

典型案例2

我在工作时认识了一位校长,在她做教师时我就采访过她,印象中她做一切事情都全心全意,倾尽全力。因为工作,我们成了朋友,我才得知她有过一次特殊的经历——经历死亡。

19岁的她正值花季,突然毫无征兆和原因地开始高烧甚至昏迷,一连收到了八张病危通知书。医生无计可施,父母伤心欲绝。她每一天都是在等待死亡的到来。“假如我还能活下去,我一定好好地活。”她每天都在暗暗为自己祈祷。

上天真的是眷顾热爱生命的人。经过80天的高烧,她奇迹般地康复了。她还记得出院时,主治大夫说:“恭喜你获得了重生。”

她真的像重生了一般,无论是学习、工作都用尽全力,认认真真地过每一天。她从来不会专门教育女儿要珍惜时间、热爱生命,但她谈起死亡时的坦然和对生活的热情,成了对孩子最好的影响。她说,余下的人生都是我赚的了。我开玩笑地说,也许这才是老天让你发烧的真正用意。

典型案例3

还有一位校长给我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他小时候比较贪玩,从上学开始就是班里最不起眼的那种学生。他对自己也从没有过高的要求,每天快快乐乐甚至是没心没肺地生活着。但在他四年级的时候,从小陪伴他长大的爷爷去世了。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他这才知道,原来生活不会永远不变。他开始有意无意地与爷爷在心里对话,诉说自己生活中的快乐和烦恼。

五年级时,原本他想上的一所普通初中突然不招生了,他要么到很远的地方读初中,要么就努力考到家门口那所全区最好的中学。“我当时就想,爷爷肯定希望我离家近一点儿,肯定希望看到我能上那所好学校。”他努力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这位校长已经人过中年,依然可以回忆起四五年级时心理变化的每一个细节。他说,和爷爷在心里的对话让我有了信心与目标。

心理分析

总有人在讨论如何回答孩子“我从哪来的”这个问题,却很少有人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忌讳谈死亡,特别是对孩子。但孩子却未因此受到真正的“保护”,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儿童、少年、青年们对生命的轻视。他们不但轻视自己的生命,遇到挫折总是想一死了之;也不在乎别人的生命,校园欺凌中下手毫不留情。在教育面前,我们可能要重新审视“死亡”。

“死”虽然是生命的终点,但却对“生”有着非凡的意义。《论语》中有句话是“未知生,焉知死”。我认为反过来理解也可以:未知死,焉知生。

我们总在教育孩子“人生没有彩排,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两只脚不会踏入同一条河流”“人生只有一次,永远不会重来”。但他们可能很难理解“只有一次”的真正含义。

美国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说:“一个人对生命中的懊悔感越少,对死亡的焦虑也就越少。如果你在生命的最早期,能让死亡照进你的生命,便能够获得更多。”只有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死亡,方能理解:能重新来过,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家长该怎么做

忌用谎言美化死亡 上周末,威威正巧和女儿说起死亡这个话题,他直接告诉女儿,每一个你遇到的人都只能陪你生命中的一段路,有的陪的长点,有的短些,包括爸爸妈妈。所以,不要刻意地在意,也不要刻意地強求,珍惜现在,顺其自然就好。正在上三年级的女儿听得很认真。威威说,别拿孩子真的当小孩儿,如果只是一味编造谎言美化死亡,当她真的长大了,了解了真相更加接受不了,也会让孩子心理上产生落差或者撕裂感。不如让她从一开始就能正确认识死亡,这样,她更能懂得珍惜现在的重要,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

用绘本故事解读人生 可可今年3岁了,她的妈妈偶然读到了绘本《小熊,小熊,别伤心》,里面讲述的是小熊姥姥去世了,她如何通过燕子飞向南方,树叶飘落、睡鼠冬眠、太阳下山等故事了解人去世的过程,排解自己伤心的故事。可可妈妈说:“我开始以为孩子太小不能理解‘死亡和‘永恒之间的关系,这样沉重的话题孩子也不一定能接受,但我发现她能够听懂。还和我一起讨论,等孩子渐渐长大,自然而然也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借宠物寓意人生 婷婷是一名教师,小的时候特喜欢小动物,朋友送了她一只鸽子,她视若珍宝。一天早晨,鸽子被老鼠咬死了。哭成泪人的她,本打算放学后给心爱的鸽子举办个隆重的“葬礼”,不料晚上回到家时,发现爸爸和他的朋友把鸽子架上了火炉。这件事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但婷婷想起这件事时,仍心如刀割,她甚至还记得当时大人们的不解和嘲笑。婷婷说:“现在,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养小宠物,希望以此培养孩子的爱心。如果有一天小宠物生命走到尽头,也请认真对待这个已逝的生命,这正是能跟孩子一起面对死亡、谈论死亡的好契机,别让那份爱成为永远的痛与遗憾。”

专家点拨

清明节是一个与孩子一起和已逝亲人对话的好机会。我们缅怀过去是为了现在和未来。有的孩子总是走极端,要么过度敏感,要么过度麻木,这种能够触动心灵的对话,也许会让孩子们有更丰富的内心体验。

我们如何跟孩子谈死亡呢?张秀芳教授多年研究幼儿心理、做家庭教育的心理咨询。她说,很多孩子对死亡的恐惧来自于家长,家长都无法坦然面对,谈起这个话题就唯恐避之不及,或者为孩子编造美好的童话,告诉孩子死后的世界是多么美好,这都会让孩子对死亡的认识产生偏差。家长自己要先强大起来,死亡是世界万物和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过程。家长应在遇到相关问题时,第一时间为孩子树立起对死亡科学的认识。

(责编 刘国栋)

猜你喜欢

鸽子小熊姥姥
聪聪的信
小熊
鸽子
小鸽子
可爱的小熊
飞翔的鸽子
绣花高手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