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实证考查中的史料裁剪及论证逻辑

2018-09-10胡文根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逻辑推理本题史料

胡文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正式颁布,其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重大变化和亮点。近几年全国高考历史卷,虽依据的是旧课标(2003版)、旧教材制定的考试大纲,但毋庸讳言,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已经渗透在试题之中。2018年的全国历史卷,依然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如全国I卷的第25题: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本题对应的考点是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设问词“由此可知”来看,这是一道依据史料进行逻辑推断的题。本题官方答案是D,很明显,命题人试图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角度来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本题立意高远,是一道值得称道的好题。唐朝的藩镇问题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的重点知识,几个版本的教材对其都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如岳麓版的叙述如下:

节度使所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他们在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一方,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1]。

人教版的叙述如下: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

不管怎么叙述,教材编写者都是把藩镇和割据作为一个不可分离的凝固的词汇来看待,并放在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斗争这一主线中,强调藩镇割据破坏中央集权,不利于唐朝统治。事实上,从古至今,诸多学者及政治家都对唐朝的藩镇问题做过阐述分析。大多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之后,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这三大问题一直困扰着唐王朝,直至其灭亡。而继五代之后的赵宋正是基于唐末五代的藩镇问题而变更政治制度才得以避免五代命运的。此题的立意好就好在完全打破上述常规思维,要求学生从新的史料入手,得出一个全新的甚至是与既有认知完全相反的结论,从概念上把藩镇和割据加以区分,这其实就是在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3]。而且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史料实证,拿史料说话,这是对历史叙述或历史解释一种最朴实的描述,是合理进行历史解释的必要途径[4]。由于本题是选择题,结论具有选择性和排他性,因此,考查的最关键的素养就是史料实证。史料实证的重要原则有五个:一是论从史出;二是孤证不立;三是擺事实,讲道理;四是提高全面运用史料的能力;五是注意挖掘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含义和特定的微观情境。在实证过程中,要认识到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要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5]。当然,限于考试形式的束缚,试题对考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不可能面面俱到,考生只能在命题人组织好的史料基础上依据论从史出的原则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

由此,让我们依据上述原则再来梳理一下本题史料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这个结论,从语法角度分析,藩镇是主语,延续是谓语,因此我们可以将结论解读为: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本来是风雨飘摇,行将就木的,是诸多藩镇才延续了唐朝的生命达一个半世纪之久。也就是说,藩镇的存在与唐朝统治延续是一种因果关系。从史料实证的原则看,支持结论的信息是:41个藩镇中的34个其官员是朝廷任命并且其设置是为朝廷服务的(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但也应看到与结论相反的信息有:河朔型7个藩镇是完全割据的、32个藩镇的财政是不受中央管控的。所以,从这些角度看,本题的史料实证及逻辑推理显得有些牵强,会让我们产生些许疑惑:一是如何解释材料中不支持结论的信息;二是藩镇做为安史之乱的后遗症,为什么会延续唐朝统治?这其中有什么样的逻辑在支撑?

本题的材料整合于张国刚先生的《唐代藩镇研究》。张国刚先生根据晚唐政治家杜牧大和年间(827-835)和元和时(806-820)著名宰臣李吉甫的相关叙述,把唐朝藩镇分为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东南财源型,对这四大类型的藩镇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并用下表做了小结 [6]:

与改编后的高考试题材料对比,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命题人把不同类型藩镇的动乱次数删去。虽经张国刚先生考证,藩镇动乱中反叛唐中央政府的只占20%,其他的都是内部动乱。但不管是何种目的的动乱,次数如此频繁,对社会发展、王朝统治都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变化就是根据原文中表述,把四种藩镇的数量加以呈现,造成的印象就是割据型藩镇是少部分,不足以对唐朝统治形成致命的危机。同时,张国刚先生在原书中还对中原型和边疆型藩镇财政独立的原因进行了合理的解释:这些地方的财政要用来保持庞大军队的开支。

因此,史料实证过程中材料的裁剪十分关键。在史料实证过程中,论从史出是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反对按照某种事先设定的概念取舍、剪裁史料,应避免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材料则取,不一致则舍,乃至为了某种目的而将史料硬加曲解的做法 [7]。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史料越充分越好,得出的结论就越有说服力。试题命制也同样如此,虽鉴于命题的字数限制,也应注意史料裁剪过程的合理性,不应让裁剪后的史料与结论难以匹配。试想,如果把原材料完整地加以呈现,考生看到藩镇动乱如此频繁,又有32个藩镇财政独立,恐怕难以得出藩镇延续唐朝统治这个结论。

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其实藩镇延续唐朝统治这个结论,对中学师生来讲确实新颖,但在学界,早已有人提出过类似的看法。宋人尹源曾说:“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燕、赵、魏首乱唐制,专地而治,若古之建国,此诸侯之雄者,然皆恃唐为轻重。何则?假王命以相制则易而顺,唐虽病之,亦不得而外焉。故河北顺而听命,则天下为乱者不能遂其乱;河北不顺而变,则奸雄或附而起。……如是二百年,奸臣逆子专国命者有之,夷将相者有之,而不敢窥神器,非力不足,畏诸侯之势也。” [8]这里指出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各类藩镇之间的相互制约,才维系了唐王朝一百多年相对稳定的统治。这样看起来,该题的逻辑推理看似成立。但这种逻辑推理却并不严密,藩镇之间的平衡与制约是怎么形成的?是藩镇之间自动形成的吗?唐王朝在其中充当了什么角色?藩镇为什么会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呢?

安史之乱后,在藩镇林立格局势难改变的情况下,如何维护统治,是唐王朝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起初,唐王朝对如何解决藩镇问题,尚未形成切实可行的政策。代宗时,对藩镇多采取妥协、姑息态度,以致藩镇林立格局逐渐形成。德宗时,朝廷一开始采取强硬政策,全面打击藩镇,结果激起了藩镇的联合抵抗。旷日持久的战争,使李唐政权一度岌岌可危。面对险恶的形势,德宗不得不痛定思痛,在对待藩镇问题上改弦更张,调整政策。即在不放弃对叛镇用兵的前提下,尽量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猜忌自保的心理,各个击破,分而治之。巧妙实施以藩制藩的政策。建中末年,朝廷分而治之、分化瓦解政策的运用得当,取得了削藩战争的基本胜利,挽救了李唐的统治危机。同时,唐中央政府还不断地对藩镇进行政区调整,意图控制藩镇,实现中央控制的目的,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总之,唐中后期以藩镇为载体,贯彻分而治之、调整藩镇辖区等以藩制藩的平衡战略,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仍较好地延续了中央统治。其后,随着唐末农民战争等动乱的涤荡,藩镇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中央威权式衰,唐王朝控制藩镇的相关政策,难以继续实施下去。此后,藩镇之间互相吞并,唐朝统治终告完结。[9]

由此可见,所谓藩镇延续唐朝统治的论述存在着重大的逻辑漏洞。藩镇起于开元天宝年间设置的缘边节度使,安史时期及之后藩镇愈设愈多。但不管哪种类型的藩镇,都与唐初地方州县二级制度大相径庭,都不是唐朝统治者乐于见到的。因此,不是藩镇本身延续唐朝统治,而是藩镇作为唐中后期中央统治地方的一种模式,因唐中央政府总体控制得当,所以起到了延续中央统治的作用。要求考生仅仅依据命题人所给材料的几个信息点就得出结论,忽略了各藩镇之间的关系及唐朝中央政府在其中所做的努力,这种历史的逻辑推理明显是不严谨的。

逻辑推理类的史料实证题在近年的高考中频繁出现,这类题型,必须要遵循论从史出、孤证不立、严密推理等原则。但命题人依据的素材,往往是一篇文章或专著的,其中的结论有充足的史料做支撑,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但高考命题时对材料的字数有严格的限制,命题人只能是选择性裁剪史料,缺乏历史细节,这就有可能造成实证时逻辑不严密,使得史料与结论显得生硬,忽略了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生动性、复杂性和逻辑性,这是在史料实证考查中应该要注意的问题。

【注释】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长沙:岳麓书社,2017年,第14页。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

[4]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歷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年第3期。

[5][7]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9页。

[6]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9页。

[8]《宋史》(简体字本),卷442,《尹源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0185-10186页。

[9]李志刚《安史乱后藩镇控制政策的实施》,《兰州学刊》2015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逻辑推理本题史料
利用思导图进行抽象逻辑推理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花生是谁的
真假借据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超难度逻辑推理大挑战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