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达图”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探讨

2018-09-10于少华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雷达变化工业

于少华

随着歷史资料的逐渐数据化以及呈现形式的多样化,由于数据资料的直接性和实证作用,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用数据向学生说明相关的历史事实、解释历史事件也日渐频繁起来,教师往往借助于数据资料的直观性去向学生揭示他所讲的史实信息。比如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数据表格、百分比的统计、柱状图、折线图以及饼状图的数据展示形式,但如何运用适当的形式去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展现数据史料,是值得不断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一、探讨数据价值,阐述教学背景

数据史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其特殊性的功能:第一,数据史料能够精确反映历史。定量分析(数据分析)研究的是事物的数量关系,是用一种相对精确的语言来解释历史。历史发展的众多因素,需要用计量的方法来精确度量,如规模、程度、比较、变化等。将历史因素数量化,可以深化学生对事件的认识,避免随意性判断,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第二,数据史料能够以点带面展现多重历史画卷。数据多散落在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史料中,将其串连、整理出来,并互相印证、补充,能很好地呈现事物规模、程度,理清发展脉络,揭示本质和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全面、深入、透彻地理解历史事物;第三,数据史料能够提升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辨别、制表、读表等分析数据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运算、表达、分类等能力。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进行数据史料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借助历史和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深化对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但不同的数据呈现方式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课堂效果的实现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处理不好,数据反而就会成了“鸡肋”,让学生分析起来会很吃力,好的数据如果没有好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那也是很难让学生接受的。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听课活动,针对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数据教学,由于“雷达图”这一数据呈现方式的直观性和综合性,对于运用数据进行教学来说是一种较好的方式,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所以笔者特意选取了“雷达图”这一数据呈现方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几点感悟。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听取了一节高三《英国工业革命》(华东师范大学版第四分册第9课)的复习课。因为是高三的内容,所以在复习的同时又穿插了一些第七分册第33课《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中的知识,授课教师把这节课定位为“数据透视下的英国工业革命”,用到了许多的数据以及数据呈现形式,在说明英国工业革命给英国的产业结构带来的变化时,授课教师特意用了一幅雷达图数据来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展示,实践启迪思考

在上一环节中授课教师用数据史料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的英国在棉纺织业、煤铁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一系列发展,最后出示一组饼状图,向学生说明英国用占世界2%的人口生产了占世界50%的工业品,因此英国就被称为“世界工厂”。

过渡:我们通过之前的数据展示发现英国确实在工业革命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整体的经济变化我们也可以通过一张图来表示,接着出示我们接下来要讲的“雷达图”(图1)。

师:大家首先看一下这张图的图例,这上面三个对象分别是农业、工业、商业,最中间的点代表0.00%,然后每一个格代表5.00%的增长额。

生:看PPT上的图1,先学习读图。

师:这种表格被称之为“雷达图”,我们首先来看代表1801年这条蓝色的线条组成的三角形,农业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工业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商业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生(集体):农业大概占33%,工业大概占24%,商业大概占18%。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10年之后1811年这三者所占的比例又是多少,大家看一下红色的线条所组成的三角形。

生(集体):农业大概占35%,工业大概占21%,商业也变少了一些。

师:绿色的线条组成的三角形代表1821年,1821年农业、工业、商业所占的比重又是什么样?

生(集体):农业是28%左右,工业是32%左右,商业是16%左右。

师:那么1831年、1841年通过雷达图中的数据来看大概是多少呢?(最终呈现给学生的雷达图,就是图2的形式。)

生(个人):1831年农业大概占23%,工业大概占34%,商业大概占17%;1841年农业大概占22%,工业大概占35%,商业大概占18%。

师:那么大家通过刚才的分析,加上刚才的动态演示能看出有什么变化?出现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等一下找人来回答。

生(集体):根据雷达图和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生(个人):通过雷达图可以看出,1801年到1841年农业在英国国民生产中的总值是下降的,工业是不断上升的,商业的变化幅度很小。

生(个人):工业革命的影响。

师:大家可以看出,1801年到1841年,农业在英国国民生产中的总值不断下降,而工业却是不断上升的,而且变化的幅度比较大,超过了农业所占的比重,而商业的变化幅度不大,这正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

三、突出问题意识,引发教学反思

(一)梳理教学过程,感悟数据分析

这节课主要通过数据资料的展现和分析的方式主要讲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所以整个课堂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数据呈现方式,“雷达图”是其中的一种。授课教师在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后各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变化时,在PPT上用了图1这份雷达图数据,探索授课教师如何向学生解释和分析这张雷达图中的信息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关键。

在PPT展示图1的时候,授课老师应该同时向学生解释如何读取和分析雷达图中的信息,也就是运用雷达图分析方法进行历史解释,笔者认为的雷达图分析方法是基于一种形似导航雷达显示屏上的图形而构建的一种多变量对比分析技术,由若干个同心图形组成;同心图形向外引若干条射线,他们之间等距,每一个图形代表一定的份值,由图形的中心向外份值增加,每条射线末端放一个被研究的指标。在课堂中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向学生介绍这些雷达图的基本知识:“最中间的点代表0.00%,然后向外每扩展一个三角形就增加5.00%,三个指标(农业、工业、商业)增加的幅度都是相同的”,授课教师的讲述要避免过于仓促。由此再通过动态的演示向学生依次出示1801年至1841年英国各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变化,见图2。

然后再通过不同的线条颜色,向学生说明1801年到1841年农业、工业、商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变化,运用动态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观察这些变化的趋势,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而问题的设计要尽量贴近雷达图中的数据及其逻辑关系,而且由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通过一种材料或者一组数据得出的结论难免会有片面性,所以在这里可以出示其他的一些辅助材料,让学生得出更为客观的答案。例如,虽然1801年到1841年,农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变化整体是呈一个下降的趋势、工业是呈一个增长的趋势,但是1811年与1801年相比,农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增长的、工业却是下降的,如果这时授课教师能够出示一些相关的说明性材料,让学生能够进一步进行历史性的思考,从而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得出1801年到1841年农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不断上升的这个结论,而且笼统地用工业革命的影响来解释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也是有待商榷的,不够细致,需要其他的补充材料来进一步说明。这样整个环节的梳理,才是比较流畅的,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

(二)对比数据形式,挖掘优势资源

通过授课教师运用雷达图进行教学展示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相比较我们常见的柱状图、折线图以及饼状图的数据展示形式,雷达图的数据展现方式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通常意义上,柱状图主要反映的是数量上的变化,折线图反映的是趋势上的变化,饼状图反映的是所占份额的变化,而雷达图可以用于同时对多个指标的对比分析和对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分析。比如图2中所示,农业、工业、商业三个指标不管是在数量、趋势和所占份额上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这张图向学生进行展示说明。

在数据资料展现的效果上,雷达图在数据的描述上更为直观和形象,因为雷达图可以运用多因素评价方法,适合于在二维平面上直观、形象地反映多个指标的变动规律,图2中就是对农业、工业、商业三个指标的动态综合分析;此外,雷达图对比性强,实现了对不同评价对象的动态分析,客观、公正地表示出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可以直接判断出各个指标间的差距。图2的这张雷达图,我们可以对农业、工业、商业三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两两对比的分析;再者,如果有更多的研究指标,我们可以变换出更多的形状各异的雷达图,在对大量形状各异的雷达图做出动态分析后,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各指标值的变动区间进行归类处理,归纳出各类型雷达图的属性,形成不同状态下有代表性的发展态势,科学地说明现状和发展趨势,对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化轨迹做出科学的描述,如图3所示:

图3是授课教师在教案中向听课教师附加上去的一份材料,不难看出,图2是图3的一个简化版,一是去掉了“房租”这一研究指标,因为对于授课教师来说,他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从图中的数据得出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英国不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变化,而且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所以房租这个指标是可以去掉的;二是图3中“农林渔”、“工矿建筑”这两个研究指标在图2中分别变成了“农业”和“工业”,这么做同样也是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在字面意义上进行解读来看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图2呈现给学生的这张雷达图更容易让学生去读表分析,这也是授课教师在选取研究指标上可以操作的地方。

(三)加大教学追问,深入问题思考

雷达图是数据呈现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读图表和解读图表的能力,进而再去进行历史解释,所以对于雷达图中数据的来源、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相应的问题设置都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在运用雷达图时要研判数据来源。图2中的雷达图数据来自钱乘旦先生的《第一个工业化社会》,钱先生的书中是大段的文字和数据描述,授课教师是把其中的数据提取出来做成了雷达图的形式,所以对于其中的数据我们应该去探求它的来源,找寻数据的出处,由于外国的历史我们很难去找到原始的文献,但我们可以根据一些不同的书目和文章进行比较判定;因为图2中对于数据的分析,主要是看趋势和发展,所以数据并不是很精确,如果对于其数据不确定,再加上其出版的年份在1988年,所以我们应该结合最新的一些关于英国工业化社会的书籍和文章进行综合的判断,然后再选取比较可信的数据资料。其实研判数据来源并不是中学历史教师所应关注的重心所在,换言之,中学一线教师更多的是采用“拿来主义”(当然,最好要根据内容主旨和想达成的目标再进行一番数据的优化处理),即尽量使用最有说服力的数据资料,而数据权威性的保证则来自于更高层的专业学者和机构。当然,不否认有时候需要教师做简单的数据采集和整理加工,但构建量化历史课堂的主干和核心数据,仍需要专业渠道的科学性保障,由此才能更好地达成证史的效果。

其次,在运用雷达图时要优化展现形式。由图3到图2的转变就是在不破坏整体分析结果的情况下,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的一种优化,但是千万不能断章取义,为了说明自己的分析结果,舍弃重要的历史信息;特别是有的时候,老师在授课时为了让学生分析出自己所想的结果,把完整的资料链中不符合结果的数据资料给去掉了,这是不可取的,这部分的资料反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数据资料可以证实什么,不可证实什么。在笔者看来,图2中的内容呈现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比如在运用不同的线条颜色向学生说明不同时期农业、工业、商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变化时,对于线条颜色的选择可以根据时间顺序进行由浅入深的变化,让学生能够看的更清楚。

最后,在运用雷达图时要合理设计问题。任何数据形式的呈现最终都是为分析历史问题服务的,所以如何针对雷达图中的数据设计问题也是关键的一环。在图2的雷达图展示后,授课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1、大家通过动态演示能看出有什么变化?2、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对于所提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思考,考虑到雷达图以及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设计以下的几个问题比较合理:1、1801到1841年,农业、工业和商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趋势?2、这些变化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3、出现这些变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结合文字材料进行分析)?如果PPT上有足够的空间,最好把自己设计的问题直接呈现在上面,方便学生进行思考。

不可否认的是,每一种数据呈现方式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雷达图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当参加评价的对象或者研究的指标较多时,雷达图是很难给出研究指标的多角度排序以及综合评价的排序结果,再加上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一因一果的简单对照,所以在运用数据资料进行历史分析时,要注意多种形式的数据展现形式以及多种形式的材料融合。当前国内的历史教学所体现出来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水平还比较低,一般的教科书和论文使用数据都是简单的定性分析和思维的推导,很少有使用数字资料和使用数据分析手段支撑自己的论点,不同的数据展现方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带来的效果是有很大不同的,这也是我们不断探索不同数据展现形式的原因所在。

猜你喜欢

雷达变化工业
隐形飞机哪里躲
这五年的变化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班上的“小雷达”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能分身的雷达
工业技术
蒙住雷达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