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党报深度报道初探
2018-09-10吴波
吴波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纸质媒体渐趋劣势的今天,如何永葆地方党报主流媒体地位?《驻马店日报》在新闻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党报优势,汇聚名家精华,进行动态展现、挖掘深厚背景,对深度报道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发挥党报优势 策划深度报道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地市党报的纸质媒介,不仅要面临兄弟媒体如电视、广播等激烈竞争,同时还承受着近年来在短期内迅速崛起的一种强势新媒体、融媒体的强大压力。相形见绌,报纸具有明显的劣势:信息量较小、时效性不强等等。
什么是地市党报的优势?《驻马店日报》近年来的尝试就是狠抓了“深度报道”。因为与电视、广播以及网络比较起来,报纸无论是信息量、时效性还是声音、色彩,都远不及之。 对此,不少报纸都非常重视新闻的广度和厚度,不但动辄几十个版面、彩色印刷,努力弥补纸质媒介不足,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不足。因为报纸无论怎么扩版,其信息量都无法与电视、广播相比,与包罗万象的网络相比更无可比性。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驻马店日报》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从自身的优势入手,注重策划深度报道,取得显著成效:从位居全省倒数第一,跃居全省报纸十佳的行列。
地市党报如何搞好深度报道?我们的做法是: 深入实际抓准事物本质,抓住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等深层次问题,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有的放矢地寻找典型和经验,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深度报道离不开成功的策划,新闻策划应该贯彻到办报的各个环节。在进行深度报道时要在了解全局、熟悉细节、大量占有第一手新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整合、选取角度、选准形式。2004年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来检查本市申办本科院校的情况,这是一件大事,作为一个拥有820万人口的大市,无论是从历史、现实等各个角度,都应该擁有一所本科院校。为此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全市每一位老百姓,都在关注着申办本科院校这件大事。对此,本地媒体也陆续刊发了一些新闻,但是大多是就申办本科院校过程中的某一个具体的事情而写,这根本满足不了全市上百万读者想了解本科院校申办情况的愿望。为此,我们进行了周密策划和详尽的采访,几易其稿,最终写成了长达1万多字的新闻作品《为了820万人民的企盼》,对本市申办本科院校的情况进行了既有全景式又有大特写的浓墨重彩的描绘。稿件写成后,在头版以通栏标题的形式隆重推出,在读者中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受到了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们的重视和好评,充分显示了深度报道作为纸质媒介“重武器”的力量。
勤于生活积淀 搞好深度报道
办好报纸靠记者,作为一名地方党报的合格记者,总是以勤奋和敬业相伴。这种勤奋,不仅仅表现在“脚板子底下出新闻”“二十四小时工作制”等方面,还表现在勤于观察和思考生活,在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沉淀,厚积而薄发,才能写出有深度和力度的深度报道。首先是腿要勤,手要勤,不怕辛苦,只有以特有的新闻敏感,深入“活水之源”,才能及时捕捉活蹦乱跳的“活鱼”,搞好深度报道。在策划争创文明城市的系列报道中,我们得到这样一条新闻线索:本市第一高级中学的一名普通学子,出于对家乡悠久历史文化以及对建设美好未来的关心和憧憬,给市委书记写了一封信。书记看到信后,非常激动。虽然作为一名领导着820万人口大市的市委书记,工作事务极为繁忙,但他还是很快提笔给这名中学生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记者得到这个新闻线索之后,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含金量很高的新闻。为了使这篇稿件成为一篇有份量的新闻作品,报社马上组织记者动用了“深度报道”这个“重武器”。
为了使这篇深度报道尽快与读者见面,记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构思,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各级党政领导、各行业群众以及很多市民进行了详细地采访。经过加班加点地把它写出来之后,最终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广大读者见了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名普通中学生给市委书记写信的前前后后》这篇文章刊发后不仅很快被报社评为好新闻,而且在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社会各界由此形成了一阵“什么是驻马店精神?怎样在新时代弘扬和发展驻马店精神?怎样在驻马店精神鼓舞下争创文明城市?”的大讨论。
报纸所展示给读者的长处就不仅是“深度”,而且有可观可视、可保存、可流传的优点,给读者开辟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深度报道不仅要让读者知道“怎么样”,更要让读者明白“为什么”,还会为读者分析将来会怎么样。内涵和外延的增加不仅增添了新闻作品的厚度和力度以及穿透力与渗透力,而且达到了更好地为读者和社会服务的效果。
选准社会热点 狠抓深度报道
写作深度报道,首先要面临一个选题的问题。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一篇深度报道的主题就是这篇报道的“牛鼻子”。 记者要善于盯紧、抓住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一般来说,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写出来的报道自然而然就会引起老百姓的阅读兴趣和政府决策部门的关注,这样的报道,不仅仅具有新闻界常说的“可读性”,而且因为它对政府决策部门和老百姓的生活有着天然影响力,进而使其超越了“可读性”的范畴,进入“必读性”的范围。另外,这些问题既然是热点、难点和焦点,就不仅仅意味着它影响深远,而且必然牵涉面广,原因复杂,本身就具有天然的“深度”。
在策划和写作深度报道的过程中,我们《驻马店日报》就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例如《共筑青少年上网的“防火墙”》这个系列的深度报道,主题本身就是笔者从生活中发现和挖掘出来的一个热点、难点和焦点兼而有之、三位一体的问题。说它是热点,是因为青少年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关注;说它是难点,就是长期以来家长和老师们一直为这个问题而头疼;说它是焦点,我市某县发生了利用上网诱杀青少年的案件之后,青少年上网更是一个全国都在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这组深度报道刊发出来之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
上为政府分忧,提供决策提供参考;下为老百姓解愁,解答社会万象。这是我们《驻马店日报》在策划和写作深度报道时对记者要求。除了这些之外,写作深度报道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要高屋建瓴地谋篇布局,把远新闻做近、把小新闻做大、把硬新闻做软,做大做强地市报的“卖点”,形成“看点”,站在政治家办报的高度,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鼓与呼。
总之,通过大量的新闻实践和探索,我们认识到,深度报道是报纸的“重武器”,极具竞争力和威慑力 ,只要运用好这种武器,报纸就不会落伍于时代,就会与时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