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色彩探寻之旅中的杭州样本
2018-09-10
现代城市色彩理论的核心,是从城市中寻找和传承她的语言,因为城市需要色彩来传达她的语言。那么,杭州该如何找到属于她自己的色彩呢?
事实上,有关杭州城市色彩的讨论,由坊间直至官方由来已久。还记得以前杭州中河高架旁的那幢红色的高楼,几乎每个路过那里的杭州人都会说上一句:“怎么弄了这么难看的一个房子在这里。”
“色彩本身是没有好看难看的,关键是和周边和谐不和谐。正是因为这幢建筑的色彩和周边的环境不和谐,大家就都觉得难看。”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色彩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宋建明教授一语道破其中的奥秘。
找寻属于杭州的理想色彩愿景
杭州的城市人文精神,是从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里、千百年历史的积淀中逐渐滋生而来的,由此形成了杭州独一无二的城市表情。结合杭州市从西湖时代向钱江时代迈进的规划思路,加上西溪对西湖表情的补充,运河水系对西湖和钱江水系空间的衔接与拓展,西湖/西溪-运河-钱江沿岸所形成的建筑景观空间,成为“新杭州”城市建筑形象的核心。
2005年-2006年,受杭州市规划局的委托,宋建明教授带领他的团队,走遍杭城,拍摄了近3万张建筑色彩的照片,对西湖周边80平方公里的地域进行了关于杭州建筑色彩的专题研究,找到了属于杭州城市的“水墨淡彩”理想愿景,得到了专家和广大市民的认可。
2008年-2010年,在杭州市规划局的推动与组织下,历时两年,由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色彩研究室领衔制定完成了《杭州主城区建筑色彩专项规划》和《杭州市城市建筑色彩管理规定》。
在《杭州主城区建筑色彩专项规划》中,针对杭州主城区505.37平方公里的地域,通过大量的调研与分析,进一步印证了“水墨淡彩”概念在杭州主城区的合理性,并以规划的宏观视野与思路,编制了主城区建筑的色彩规划总谱,搭建了建筑色彩的空间框架,划定了色彩分区;将感性的概念指导和理性的数字化管理结合起来,编制了《杭州市城市建筑色彩管理规定》。
搭建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结构
该规划综合分析了主城区的自然、历史景观结构特征,在《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所描绘的城市发展蓝图基础上,搭建起“双核、三轴、五心、十四分区”的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结构。
双核,即环西湖老城和钱江新城两个建筑色彩形象主核心。环西湖老城:传统水墨意象核心。环西湖地带以及吴山脚下的老城区所在地,是杭州主城区传统色彩意象特征最浓厚、最具地域特征的区域,是传统建筑色彩形象――水墨意象的文化原点。该核心区域的建筑色彩应以水墨意象为主导,并与淡彩适度融合。钱江新城:现代水墨意象核心。它一方面是传统水墨意象的延续,另一方面主导着新杭州的形象。
从色彩概念来看,双核区域的建筑都呈现为水墨意象与淡彩的适度融合,形成对比的是建筑材料:除涂料外,类似的色彩概念在传统(环西湖老城以青砖、粉墙、木材、天然石材为主导)与现代(钱江新城以玻璃、金属、石材为主导)的建材及其肌理语言中形成呼应,呈现浑厚大气的新城形象与沉稳细腻的老城区形象的有机对比。双核的色彩形象,在凸显杭州传统建筑色彩特质的同时也融合了城市建筑色彩形象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轴,即钱江新城-环西湖老城-西溪湿地水墨意象主导轴线、钱塘江沿岸建筑轴线、运河沿岸建筑轴线等3条建筑色彩主导轴线。钱江新城-环西湖老城-西溪湿地水墨意象主导轴线作为双心的连接轴,以水墨弱彩形象为主;运河沿岸建筑轴线与钱塘江沿岸建筑轴线,形成淡雅与浓重、轻盈與沉稳的对比关系。
五心,即拱宸桥历史文化区、西湖文化广场区、西溪湿地区、转塘中心区、城北新城核心区5个建筑色彩亚核心。五心与双核相呼应,成为整个主城区建筑色彩营造的七个核心,以水墨意象为原点,演绎出以水墨与淡彩交织、中彩点缀的整体形象。围绕双核和五心这七个水墨意象核心,向周边拓展为若干片中高明度淡彩为主、中至低明度的中低彩、低彩、厚彩、以及少量中彩点缀的总体格局。
14个色彩分区按照管理力度分为两类:建筑色彩重点控制区(共6个)和建筑色彩一般控制区(共8个)。重点控制区是城市建筑色彩结构的核心区域,对主城区建筑色彩形象特质营造起着决定性作用。
近期规划与远期目标双管齐下
建筑色彩规划专家期望,在近期和中期计划中,经过数年的试行、梳理与调整,在杭州主城区的建筑色彩重点控制区以及新建区域内能初见成效,逐渐完善整体色彩序列;通过建筑色彩重点控制区的色彩引导,结合建筑材料进行色彩管理,分区之间的建筑色彩形象差异逐步浮现;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建筑应用色谱的研发试用,能保证色彩管理落到实处;从长远看,还需成立景观设计管理处进行城市色彩管理。
作为远期目标,城市建筑色彩格局应基本成熟,城市地域色彩概念深入人心;通过对单体建筑色彩的管理,逐渐形成和谐丰富的城市色彩整体形象,各色彩分区逐渐形成地域特色;专业建筑色彩管理和设计体系逐渐成熟,城市建筑色彩管理软件研制试用;城市建筑色彩规划、设计与管理正进入深化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