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药一定苦口吗

2018-09-10刘永生

农家参谋 2018年7期
关键词:黄连苦味甘草

刘永生

良药苦口,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好药往往味道很苦,难以下咽。生活中,人们更多地用它的喻义: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会觉得不舒服,但可帮助我们改正缺点。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药都是苦的吗?

药是苦的吗?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但学过中药学的人会说:药有五味,辛、甘、酸、苦、咸,比如甘草就不是苦的,而是微微甘甜;山楂能入药,它是酸的;蜂蜜能入药,它是甜的。还有更多的中药,其实没有什么明显的味道,很清淡,近乎无味。

为什么我们觉得药苦?

可是,为什么喝中药汤时,那种苦味令人难以下咽?本来,自然界的药物有丰富的滋味,不止苦味一种,但吃药时,我们的味蕾对苦味特别敏感,接触到苦味时,把其他味道都掩盖了,通常只觉察到苦味一种。

大千世界,药材岂止“五味”?

是谁那么聪明,把药的滋味归为

“五味”?辨别药味,是一个靠味觉品尝判断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亲自尝,一种一种尝,最后把它们归类。

口尝药味,是凭直观感觉,不可避免带有主观因素。比如:黄连是苦味,甘草是甘味,这个很明显。但有些药物滋味多样,比如五味子,它五味齐全,这该怎么办?另外,有些药物的滋味,并不是像甘草、黄连那么显著,味道似是而非,怎么办?

我们要知道,药之五味,是一种概括,也是一种归类,自然界干变万化的滋味,中医将其归为“五味”。这就好像说“七情六欲”,难道我们人世中的情只有七种?欲只有六种?这也只是概括,是一种大致的分类。

药物的“五味”是对其功能的概括

中药药味的确定,最初是古人凭借自己的味觉、嗅觉,口尝而得,并在药书中予以记载、流传后世。在这个过程中,古代医家发现各种药物所具有的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存在着若干规律性的联系。中药的“药味”概念,不仅表示每一种草药用味觉感知后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了药物的真实性能。

所以,药味是对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换句话讲,不同的药味具有不同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带有普遍性的。

不同药味的功能

《黄帝内经》对五味的作用概括为

“辛散、酸收、甘緩、苦坚、咸软”,而历代本草对药“味”的性能,不断提出新见解,大大丰富了内容。

味辛能行、能散、能润、能通窍,如川芎味辛,行血散肿、通窍止痛。

味酸能收、能涩,如乌梅能敛汗止泻、固精止带。

味甘能补、能和、能缓,如蜂蜜能补中润肺、缓急通便。

味苦能泄、能燥、能坚,如黄连味苦泄热燥湿、坚阴止泻。

味咸能下、能软,如芒硝泄热通便,鳖甲软坚消结。

猜你喜欢

黄连苦味甘草
为什么有人爱“吃苦”
A Skopos Theory-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
甘草,多种药物的“调味品”
不一样的“双黄连”
为什么有人爱吃“苦”?
为什么有人爱“吃苦”
为什么很多药都是苦味的?
“小矮子”黄连
甘草
黄连最清胃火,但体寒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