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空观念的价值及其实现

2018-09-10姚晓岚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时空历史

姚晓岚

2017版新课标在阐述时空观念的课程目标时谈到:“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表明时空观念包含着对历史的认识、对现实的审视和对未来的判断。

基于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具有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认识历史;能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运用时空观念洞察历史趋势,认清历史方位和时代主题,从而增强历史自觉性。

一、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认识历史事物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所谓历史地分析问题,就是把具体的人或事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认识。

列宁认为:“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必须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1]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物质生活条件不同,阶级状况、思想意识、社会制度不同,历史的任务和课题也不同。所以分析任何社会历史问题,都要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考察问题,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过去不仅遥远,而且和今天很不相同。如果脱离历史发生的背景,用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去解读历史事件,就很容易误读甚至曲解。如今天的人们认为手工纺织品代表着精美、高档和个性,比机器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更有品质和品位。但在晚清时的中国,普通民众家庭手工生产的土布虽结实耐用却粗糙厚重,“能经得住干最粗的粗活时的磨损”,它“所用的棉花,至少要相当于我们(指英国)运到中国去的最重的棉纺织品所用棉花重量的三倍”[2],无论外观还是质地都和今天的名牌手工纺织品无法相提并论。它们虽然同为“手工”产品,但却不属于同一个概念。李剑鸣先生说,“理解过去世界的最大困难,在于今人没有在那个世界生活的直接经验,不免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见识来揣度,而揣度又很容易沦为臆测,造成误解乃至歪曲。”[3]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发现,不同时代、不同处境的人,在知识、信仰、环境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也与今人大不一样,不能用一种模式或标准来看待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因此,在理解前人的生活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时,我们不仅要突破时空的制约,还要突破文化的隔膜,要用历史的视角跨越横亘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的鸿沟。

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认识史事,还要求我们在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时,要结合时代环境、阶级特性、人物处境等因素来判断,回到历史现场去体味历史背后的因素,“强调人物在当时的环境下的反应,……把自己代入这一历史人物上,体会他的喜怒哀乐。”[4]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中的人”,理解歷史人物的言行和真实意图,对历史人物抱有“理解之同情”的态度。

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人们往往批评其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但是,新文化运动是真的要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西化吗?陈独秀在《再答常乃德(古文与孔教)》中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5]辛亥革命后,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一部分激进知识分子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激言论,这并非出于他们的文化观念,而是源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无权无势,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智慧、良知和对民族社会的责任感。而他们的对立面是强大的政治、军事权力,和全社会的顽固习惯势力,因此需要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怪。”[6]我们如果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知识分子们的急迫心理上去分析,就会理解这种政治斗争的策略。只有这种历史的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其动机和意义。

二、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随着时空的变换,历史事物会有不同的表现。不能用静止的时空观看待历史,而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审视历史,把问题放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去分析,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要用联系的眼光全面地看待历史事物,理解历史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并据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一是要动态审视历史的发展。

历史现象不是某一瞬间或短时期内形成的,往往要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段。在这个时段中,历史现象本身会有不同形式的变化,对未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长时段把握历史的发展演变,分析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并不是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外国商品涌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就迅速解体了。实际上,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经历了“纺”—“织”分离、“耕”—“织”分离和农产品大量商品化的发展过程,从东南沿海缓慢延伸到内陆腹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到甲午战争前才有较明显的变化,而“广大的西北,一直到甲午战争的前后,我们还没有发现外国棉纺织品破坏农村手工棉纺织业的事实,至于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以至于西南一带,农村的棉纺织业仍然占着优势地位。”[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在春秋时期产生,历经两汉、魏晋、隋唐、宋明时期的发展,不断调整自身的内容和结构,在与其他思想相互渗透的过程中,不断融汇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儒学新体系。从儒学的社会功能看,它在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发挥着不同的社会作用。在君主专制时代,它是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为根本使命;在近代,它一方面仍是统治思想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受到批判的同时,其精华部分得到肯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支配和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在现代,儒学作为中国历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社会重视,并被研究、利用,为人类文明进步服务。儒学是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我们应动态地审视其在不同时代的历史功用和价值意义,并站在时代的新高度,用改革创新的视野加以扬弃、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意识相融合,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二是要整体地考察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必须超越对局部社会时空的理解,既要从个别的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获得历史认识,又要超越具体和个别,用联系的视角整体认识历史。没有对局部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没有对整体的理解,局部就无法认识。以整体观把握历史,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历史发展的不同时间进程中探究历史规律,以规律性认识整体性;二是从具体的、局部的、分散的历史中发现历史的关联性,以关联性认识整体性。[8]理解了整体性的时空框架,就可以用联系的视角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把局部的历史现象放在更为广阔、更有纵深感的历史视野中去考察,从而准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的历史作用,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近代中国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历史地位,理解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辨证关系,等等。

又如方志远教授对明朝历史的研究,视野开阔、格局宏大。方教授以明王朝自我发育过程中的社会进步与社会问题为个案分析,认为明代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不仅仅表现在仕途、财富、文化三种价值体系的并存和渗透,还表现在至嘉靖、万历时期形成了三大中心的并存:政治中心——北京,经济中心——苏松江浙及周边地区,文化中心——南京、苏州。并具体阐述了明朝多元社会对政治、思想、文化、经济诸多层面的影响,如社会多元化推动着思潮的多元化,国家的舆论引导机制难以建立,政府的影响力日渐消退,国家主导作用的日渐缺失和对外防御能力的急剧下降等等。[9]他不仅把明朝诸多具体史实紧密联系在一起,还从中探寻出了明朝社会的发展规律,并由历史联系现实,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历史借鉴。这是从具体的、局部的、分散的历史中发现历史的关联性,从历史发展的不同进程中探究历史规律的典型案例。

三、洞察历史趋势,认清历史方位和时代主题

人类历史总是不断进步、滚滚向前。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历史发展潮流面前,善于把握社会历史时空的人们,才能保持清醒头脑,审时度势,把握历史的方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开展与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时势造英雄”,一定是英雄人物认清了历史潮流,抓住了历史时机,实现了历史自觉,从而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0]并就青年一代承担使命、接续奋斗提出了期许:“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11]青年一代只有在认清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握时代主题,并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时,才能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总之,社会时空观一方面要求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尽可能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认识历史;另一方面要求我们站在今天和未来的视角审视过去、分析现在、展望未来,将认识对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联结在一起,把今天的实践看作正在形成的历史,努力把握其对未来的影响。只有这样,对历史的认识才能摆脱简单的陈述而展现出生动的意义,对历史问题的考察与研究才能充满时代的气息。今天的人们在继承历史,同时也在创造历史。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应当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努力使自己所做的一切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为后人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条件。

【注释】

[1]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2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5页。

[3]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296页。

[4]宋旭飞:《回到现场促进学生理解歷史》,《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10期,第95页。

[5]陈独秀:《独秀文存》卷三,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年,第32页。

[6]资中筠:《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今天的争论》,《民主与科学》2008年第3期,第22页。

[7]陈诗启:《甲午战前中国农村手工棉纺织业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成长》,《历史研究》1959年第2期,第27页。

[8]马维林:《我们赖以认识历史的“时空观念”阐释》,《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年第5期,第41页。

[9]参见方志远:《明朝百年的社会进步与社会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5期。

[10][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页,第89页。

猜你喜欢

时空历史
跨越时空的相遇
时空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时空守护者之遇上攻击
新历史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