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 敬畏金融本质
2018-09-10芮萌
芮萌
在过去的五年中,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财富管理领域的许多新概念,财富管理的数字化趋势已是未来的主流。纵观历史,每一轮新的科技进步都会引起革新,金融科技也不例外。在我看来,只有抓住金融本质和人类本性才能找到顺应趋势的路径,所以我们先要了解金融的核心是什么。
金融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实现资金跨时间和跨空间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金融要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逆向选择,其本质在于信息和信用。更直观地讲,金融就是有钱人和聪明人之间的跨期交易。有钱人是投资者,他们把今天的钱挪到未来去花,就有了资本。聪明人是融资者,以企业家和创业者为主体,他们有很多好的创业理念,但是没有资本,他们把未来的钱借到今天来用。实现资金跨时间与空间配置,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中可能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一般有两种办法:
一种是间接融资。虽然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互不信任,但他们不用直接交易,可通过双方信得过的金融中介交易,例如银行。在间接融资的过程中,金融中介建立了一整套成本高昂的风险管理系统,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定价,为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一份宝贵的诚信与信任。
二是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一种没有金融中介介入的融资方式。传统金融模式下,金融交易双方面临着如信息搜索、处理和匹配等各种各样的成本。市场上的信息中介(如四大会计事务所等)可以提供尽职调查、财务分析、风险汇集和审慎管理等专业服务,来解决信息不对称,分散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实现风险的定价与交易。
解决信息不对称会面临三种成本:逆向选择效率损失、信用风险损失以及营运成本。间接融资的优势在于逆向选择的效率,而直接融资的优势则是营运成本。公司与国家采用何种融资方式主要由相对成本来决定。例如美国80%的融资是直接融资,而中国80%的融资是间接融资。
今天触目所及的科技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数据分析等,基于上述金融的核心职能,当科技与传统金融碰撞,就产生许多金融科技——Fintech的商业模式,如支付、征信、智能投顾、机器人分析师、车联网保险等等。它带给人类几大改变:
改变一:提供高效且低成本的服務。互联网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从而提高了效率,而低成本则归功于大数据分析和搜索引擎,前者可以降低库存成本的风险,后者则可以降低信息搜寻的成本。IBM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部所做的研究很好地论证了上述观点。研究发现,一笔普通的银行交易,如果放在物理网点——柜台,平均成本是4美元;如果转移到呼叫中心,成本则下降到3.75美元;如果放在ATM上完成,成本进一步下降至0.85美元;最后转到手机银行,成本只有0.08美元。显然,科技加金融可以为我们提供高效且低成本的服务。
改变二:普惠金融。对于普惠金融的定义,世界银行的解释是:对有真实需求的所有人,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方便、有尊严地获取全面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换句话说,普惠金融的理念是起源于人生来就应该被赋予平等的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
改变三:大数据实现风险管理数据化。风险控制是对还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能力识别的过程。基于大数据,机器可以从一个人的电商、游戏、社交、O2O、朋友圈、具体的地理位置等维度,对其进行精准地画像,识别风险,从而对风险定价。
改变四:产品或服务源自用户的需求。工业化时代,出于对成本和效率的追求,供应商主导市场需求,生产标准化产品,致使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但借助于科技,互联网思维下的场景化的金融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改变五:金融脱媒。传统金融中介为市场提供金额匹配、期限匹配、风险匹配等服务,从中收取手续费,产生利差,获取利润。而科技则使人们跳过中介直接完成交易,提高投资收益,降低融资成本,从而产生金融脱媒的现象。
改变六:精神的创新。开放、平等、协作、分享——这八个字是互联网精神之所在。在金融民主的理念之下,人们可以设计出更加简单的、去中介化的金融产品,使得更多的人从中受惠。但不管什么样的金融,最后都是服务于人的。深刻理解人的本性,敬畏金融的本质,拥抱新的技术和理念,是迷雾中不变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