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2018-09-10上官戎田晓晨

体育风尚 2018年9期
关键词:体质改革大学生

上官戎 田晓晨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措施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缺乏有效性,其原因表现在:“健康第一”思想未能真正树立,课程结构与内容选择不合理,课程实施中软硬件不兼容,课程评价不完善和体质健康监管的缺失。因此,提出深化思想观念的培养,合理改进课程内容与设置,加强课内外联系,加大场地设施建设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入体质考核,完善评价体系等建议,以期为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状况提供可行之道。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大学生;体质

自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以来,持续十多年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在教学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体系、课程结构与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上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是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作为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干预手段——高校体育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没有真正达到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健体目标。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的变革趋势上看,高校体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始终围绕着“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增强体质”的目标,旨在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1]。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出现不升反降的现象。这种高校学生体质下降的现象与高校体育改革的目的相悖,因此本文对高校体育改革和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研究,期望找出高校体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扭转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趋势。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体育课程承担着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与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任务,是促使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提升身体素质的重要环节。据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指标呈现出下滑趋势[2]。为了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教育部于2014年出台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出台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导文件对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多个方面做了具体要求,提供了评估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清华大学的体育“独树一帜”,本科四年都设置了体育课程,每年会发布学生体质健康报告,长跑测试占学生体育课成绩的30%,并将游泳项目设置成获取毕业证的重要条件。在自主招生复试中,所有考试都要进行体质测试项目,测试成绩到达优秀者,可给予降分录取。南开大学的体育课程中强调“按学生个性的发展”进行“有兴趣的练习”。学校规定,未修满3年体育课程并且体育考核未及格者不能毕业。在每个学期,学校都要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体育测试和运动技术达标检验[3]。各高校对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从不同方面制定了抑制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对策和方案,加快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体育课程从最开始的“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到如今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论,目标日趋科学化,也体现出国家层面对学生主体越来越关注。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由“三大球”、田径和体操等传统项目扩张到现在的几十个项目,极大地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涵,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对体育多样性的需求。理论知识日益精细化和实用化,如体育锻炼方法、保健与养生等知识,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实践与理论课的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长远的进步。

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经历几年的艰苦努力,学生体质的部分指标止住了下跌的势头,但学生耐力和力量素质依然在下降[2]。这表明近几年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虽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还缺乏针对性,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与既定目标存在偏差,在构建面向新时代的大学生体育课程体系上还不够完善。总体上来看,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处于下降趋势,要想扭转这种趋势,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势必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找出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二、当前高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多年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放在首位,在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体系、课程结构与设置、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在部分指标上出现好转的迹象。但是从整体上看,改革并未遏制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趋势。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数据上进行理性的分析,发现导致改革并未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原因有以下5个方面。

(一)“健康第一”的思想未能真正樹立

“健康第一”的思想与提升体质是高度一致的,而当前高校中重文化轻体育的现象仍然存在,文化成绩是学习和求职的硬指标,在这种教育评价体系下,学校和学生更偏重文化课程,忽视甚至牺牲体育锻炼的时间,进而造成学生忽视了体质健康问题,缺乏体质健康意识和锻炼健身意识。“健康第一”思想难以全面深入的融入大学生心中,便会出现延迟性,从而在实践层面就制约课程改革的进程,这是高校课程不断改革而学生体质却依然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选择不合理

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共性问题中得出,我国高校学生在肺活量水平上持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素质水平上等方面也出现出持续下降[4]。这与体育课程结构与内容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多数高校在《纲要》的指导下,纷纷将课程内容从原有的“三大球”和田径等传统的为数不多的几个项目逐步扩展到现在的几十个项目,课程内容的改革在一方面极大丰富了体育项目发展的内涵,但是在另一方面却弱化了传统体育项目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上的作用。例如田径项目,田径是综合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以往高校开展田径运动的效果显示,田径项目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十分有效,但是由于其项目本身枯燥无趣的特点,并不被多数学生喜爱和接受,因此一些高校在课程内容上将这些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剔除,这也是造成学生的体质健康下降的缘由所在。

课程结构上,多数高校采用体育选项课模式,一、二年级为必修课,三年级以上为选修课。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三年级的选修课在高校学生的毕业选择压力例如就业、考研等因素的影响下,往往不能正常的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时间,进而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三)课程实施中软硬件不兼容

在《纲要》的指导下,多数高校为了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爱好的需求,扩展了多个运动项目,轮滑、高尔夫、网球、攀岩、定向越野等新兴体育项目也纷纷走进校园。但是在引进运动项目的同时忽略了学校的软件与硬件条件是否能够支持这些运动项目在体育课堂中的实施。由于各高校的硬件条件不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大不相同,在很多方面并不能够满足体育课堂的教学需要,学生的运动需求。例如网球项目,一些高校仅有一两片场地,学生在选择网球项目上人数众多,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几十人共用一片网球场地的现象,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和目标,对于学生身体锻炼的效果也起不了太大作用。在软件条件上,一些新兴运动项目的引进,势必需要拥有相应专业的教师。一些高校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在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上欠佳,教师在多项运动中出现的继续教育不够而产生的技能专业化不强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并不能正常的开展这些新兴运动项目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锻炼效果,进而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四)课程评价不完善

课程评价系统是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内容良好实施的重要手段,因此课程评价的改革也至关重要[5]。在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系统中,仅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运动素质,相对于学生的体育兴趣、学习的能力的评价还尚未成熟。在不断改革的评价系统中,一味的追求在改革纲要中的标准,易于出现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实践也易于出现教学形式简单,教学内容枯燥等问题。因此课程评价系统的不完善导致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兴趣减弱进而使锻炼行为减少,不利于学生提高体质水平。

(五)体质健康监管的缺失

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在改革的道路上已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环,即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考核。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每况愈下,如何制定一个针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控管理系统是寻找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原因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关键。仅仅依靠国家全局把控是不够的。在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体质健康考核的把握尤为重要,是及时控制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人。因此,在高校体育课堂的评价中应该加入学生体质健康的考核,及时把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在考核的反馈中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达到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6]。例如在学期开始前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测试在期中的体质健康进行对比,把握体育教学是否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大学生体质状况不升反降的情况是有原因的。现有的改革大部分在目的上只是为了改革而改革,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上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出现了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导致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指导思想认识不到位,课程结构混乱,课程内容枯燥和课程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由此,今后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要紧紧围绕健体目标展开,将提高学生体质的目的层层递进落到实处,在健体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改善大学生体质的体育课程改革途径

(一)深化思想观念的培养

大学生的体质迫需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贯彻落实“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将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置于首要地位,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的习惯。高校可开展相应的专题讲座,给学生普及健体知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自主性的加入到健身行列中。

(二)合理改进课程内容与设置,加强课内外联系

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落实《纲要》,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贴合学生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体育课上满足学生主体需要,开展分层专项课教学,强化技能掌握,更重要的是引入体能和素质练习项目,达到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同时要依据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来调整相应课程内容与设置,可适当缩短新授知识的学习时间并延长身体素质练习及体能训练的时间,注重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仅靠体育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依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课外练习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建立有针对性的学习小组,形成课内外的有机整体,才能有效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高校课外体育运动不仅充当着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技能的作用,还肩负着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使命。

(三)加大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完善高校一些场所的体育设施,安装体育器材,以方便学生教师进行体育锻炼,缓解场所不足的压力。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列入高校建设规划统筹实施,按规划建设学生健身场所,及其配套设施。学生对于一些新兴运动项目会产生学习兴趣,学校的师资力量要跟进,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也可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将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法融入到体育课堂中。通过强化软硬件的建设,夯实体育工作的基础,

(四)加入体质考核,完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学生学习的行动指南。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大多以学生专项体育技术成绩为基础,体质测试成绩比例不高。提高体质考核结果在体育教学评价中的比重,是激发学生努力实践的重要途径。在每个学期中都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并把测试成绩按相对的比例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将对学生将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促使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进而提高学生体质。

四、结语

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来看,改革方式和手段單一,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得不到提高,没有从实际上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合突破,体质测试成绩在教学评价中占比不高,导致改革没有从本质上达到很好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对此,改进课程内容与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场地和器材的建设,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课程评价系统,将体育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整合,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深化学生体育思想理念,使学生达到全身心投入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大学生体质影响,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改革的作用,以达到扭转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韩坤.我国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理性认识及其系统干预构想[J].浙江体育科学,2013,35 (02)学,2013,35 (02):70-73.

[2]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1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R].2016.

[3]柯育平.高校体育改革面对学生体质现状的思考[A].Hong Kong Education Society.Proceedings of 2013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ports Education (ESE 2013 V14)[C].Hong Kong Education Society,2013:5.

[4]张荻,黄涛.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评估[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 (20):48.

[5]吴威,冯永波.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 (34):356-357.

[6]侯雁春.当前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 (06):137-138.

猜你喜欢

体质改革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兼加体质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