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
2018-09-10冯雪迎王文敏柴国翔姬晓晨
冯雪迎 王文敏 柴国翔 姬晓晨
摘 要: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农村金融信贷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虽然农业贷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从整体来看,传统农业贷款存在的问题仍在某些方面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以湖北省枝江市农业地区为例,运用案例分析、描述性分析,着重分析农业供应链金融对农民收入、农业总产出等方面的影响,并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探求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金融 农民收入 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3(b)-003-02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在对产业链内部买卖结构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将信贷资金引入农业产业链,使用核心農业企业的信誉为农民的信用增级,达到战胜农业生产本身特征性风险的目标。因此,农业企业、农户和金融机构构成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三个基本参与主体。将来,之前传统的金融机构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农户逐日增长的金融需求,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趋向,通过供应链信用转移可以高效配置农业资源,提高上下游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经过深耕农业领域、发扬普惠性金融,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难题,而且可以获得优质财产,尽享农业发展的政策红利。
2 案例分析
本文将以枝江市农村供应链金融模式为例,阐述该供应链金融模式(“农户+金融机构+龙头企业”)的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1)当地种植大户和铭慧公司达成协议成立“种植合作社”,合作社主要解决农户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的问题。同时龙头企业聘请高校农业学者、农业局等机构的技术人员来对农户进行生产技术的指导,并且指导农民使用高新技术进行生产,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2)农民可以加入合作社,接受技术人员的引导,而且和龙头企业合作签订形成农产品定单,或者农民也可以把土地承包给企业让企业帮助生产,而农户根据出租土地的面积大小、土地质量来获得租金,同时农户也可以替公司打工来获得一定的报酬。(3)农户如果想进行自营生产,但是存在资金困难,有两种方式可以申请贷款及资金,第一种是可以用铭慧公司的应收账款为抵押申请贷款,第二种是以合作社中联合小组形式申请贷款。(4)银行检查农民的申请的同时需要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提供与之相关的信息。(5)经银行信息核查通过后,银行给农户发放贷款。(6)铭慧公司将应收账款抵押给银行,这样可以弥补了传统模式中农户生产资金不足以及银行承担风险较大的缺陷。(7)当地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以及建立的风险补偿金体制来减少银行的应用风险。该模式的好处在于能够充分体现农业供应链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合作社为中心,构建农户、龙头企业和银行的合作渠道。在资金供给方面,农业银行枝江分行利用当地较为成熟的农产品供应链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以龙头企业作为信用担保,为基地农户提供贷款,保证生产持续高效的进行。
本文以枝江市农户、龙头果蔬生产企业和农行支行 的链条模式作为案例来说明农村供应链金融对传统金融模式的优化。供应链金融不仅解决了涉农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带动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与发展,从而加快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3 理论分析
对现有研究的查阅和整理,部分学者运用经济模型说明了农贷和农民增收,农业经济等之间的关系。武翠芳(2006)运用双面板数据模型,用农业信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固定资产四者作为解释变量,用一般方法、固定效果模型、随机效果模型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农贷投入量与农业产出水平存在正向的关系。而有的学者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了农业信贷是我国农民增收的一个Granger原因(高燕,2008;刘杰,2011)。供应链金融改善了传统农业贷款的不足,使农民贷款真正地流向农业,高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对大部分农户来说,生产资金成本降低,利润空间增大,闲置劳动力可以从事其他经营,农民整体收入增加从而促进农民收入。
4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的样本主要是选取枝江市百里洲部分已经加入当地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农民,我们研究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是“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模式,该模式在枝江市百里洲并非是近两年兴起,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较为成熟的模式,故更有利于相关数据的搜集。在2015年加入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162户农户中,按照以下的筛选标准作出符合研究目的并具有可靠性的数据样本:
(1)年龄的均值为3.181,中位数为3(设1为30岁以下,2为30~45岁,3为45~60岁,4为60岁以上),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4,被访问农户的平均年龄接近45岁,在45~60岁之间。这说明该地区的农民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农民年龄普遍较大,缺乏青年劳动力。
(2)经营风险态度(设1位风险厌恶,2位风险中性,3为风险偏好)的平均值为1.228,中位数为1,方差为0.284,这说明该地区超过半农户为风险厌恶,大部分农户介于风险厌恶和风险中性之间。
(3)对于获得传统贷款的难易程度,数据处理后的平均值为1.664,中位数为1,方差为1.806,这说明对于超过半数的当地农户而言,获取传统贷款的难度很大。
(4)对于通过供应链金融“公司+农户”模式获得资金支持的难易程度,数据处理后平均值为2.087,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4,方差为0.511,这说明,该地区超过半数的农户认为在该模式下取得贷款困难,但是可以争取,少部分人认为该模式下获得贷款很困难或者比较容易获得,也有极少数人认为根本不存在困难。就整体情况而言,通过供应链金融“公司+农户”形式获得贷款较为困难,但是比传统贷款获取的难度相对小一些。
(5)就加入了供应链金融“公司+农户”模式的农户,对于加入后是否对农业生产结构有好的正向影响(1~5,1为完全不赞同,5为完全赞同),经过数据处理后平均值为3.188,中位数为4,方差为1.567,这说明该地区农户超过半数的人持有“比较赞同”的态度,大多数农户都是持乐观态度;而在农产品竞争力方面,超过80%的人持有“比较赞同”或者是“完全赞同”的态度,在农产品技术竞争力方面,则超过75%的农户持有“比较赞同”或者“完全赞同”的态度。这说明,该地区农户在加入供应链金融“公司+农户”模式以后,对于自身农业现状的评价大部分都是较为乐观的。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在了解了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状况后,分别分析研究了互联网下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模式和传统的农村金融模式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等不同方面的影响。笔者发现以往传统的农村金融模式存在不少问题,并且运用案例的实证分析来研究探讨互联网下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模式,得出相较于传统模式的几点优势。同时,总结了农业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其中,结论如下。
基于“农户+金融机构+龙头企业”的农业供应链金融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融资方式的不足,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农民在加入供应链之后,收入有较大提高。同时,被高科技设备解放的劳动力可以进行其他工作,增加收入。
供应链金融模式有利于农业总产出的提高。在这样的模式下,资金属于合作社整体,加之供应链上信息的透明和准确,系统性强,保证了资金确实流向农业。可用资金的增加,使得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投入的增加配合专业的指导,带来的是更加优良的品种、设备和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使得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打造便利的物流运输平台,减少了农产品的损坏和浪费;再加上与城乡一体化战略的互动,使得农产品产出效率提高,最终形成良性的生产循环。
供应链金融模式减少了不良信贷现象。整个供应链有效地解决了银行信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合作社与公司信用捆绑在一起,强化了责任意识和战略协同关系,监督效应因此实现。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供应链金融模式对于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当然,农业供应链金融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整个供应链中企业实力不够强,整体不稳固;供应链金融业务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不协调等。笔者基于研究分析的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龙头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加固供应链金融。“农户+金融机构+龙头企业”组成的供应链金融中,龙头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龙头企业制度不断完善,是应有之义。
第二,进一步拓宽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并针对不同的主体探索有差异的运用模式,满足农村产业的融资需求。针对农业发展的现状,金融机构可以进一步简化信贷业务的流程,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制定效率更高的信贷业务。同时要加大不良信贷的处罚力度,完善诚信体系建设。
第三,政府各职能部门发挥作用,大力培养核心农业企业,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进一步加强技术和资金支持力度,指导企业和农户的合作。从优良品种到技术扶持再到风险补贴,政府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推进农业更进一步发展。
綜上所述,笔者通过研究互联网下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模式和传统的农村金融模式,对比分析了在农业发展中后者的不足和前者的优势,提出了推进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尽绵薄之力,也希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好,三农问题不再是问题。
参考文献
[1] 闫德友.农村经济的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影响[J].财经农业经济,2016(3).
[2] 温涛,王煜宇.农业贷款、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效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2(2).
[3] 王伟,张登国.农业贷款、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统计观察,2012(7).
[4] 王向楠.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