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财务职能 推进业财融合
2018-09-10赵维凯
赵维凯
摘 要:现代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经营管理系统,其中包括规划、人事、财务、采购、生产、营销等多个子系统。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整个业务链条中,是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被赋予了许多财务会计不具备的职能。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生产,适应企业精细化管理需要,致力于企业价值创造,推进业财融合是未来企业财务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财务管理 业财融合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1(b)-133-03
1 财务会计的职能与不足
在很多非财务人员眼里,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是一回事,记账、报销、开发票、付款、协助领导做好监督是财务工作的全部。其实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是两个概念。财务会计是以核算为中心,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是会计工作的重点。日常工作中财务人员收到业务单据后,对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于当期在会计账簿中,并在期末的财务报告中心体现。
现代企业中,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需要真实准确地进行反映、记录,财务会计就是对已发生经济事项作以核算、结算,因此财务核算与财务结算是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不能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同时,由于财务会计侧重核算与结算职能,很少将注意力放到计划、预算、预测和投融资活動上,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因此,财务职能由财务会计向财务管理转换势在必行。
2 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理念
不同于财务会计的核算与结算,财务管理侧重于企业价值的管理,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财务计划、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工作重心。
财务计划、财务预测关注于事前,是对即将发生的企业经济事项从财务的视角进行计划与预测,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关注于事中,是对正在实施中的业务事项进行支持与监督,以便随着业务事项的开展,新情况的发生随时作以调整,更好地配合业务部门完成工作;财务分析关注于事后,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对已完成的业务事项作出评价,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企业的规模不断变大,业务范畴也从原来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财务职能也发生了转变。转型的目的就是要把更能创造价值的工作从原来的财务工作中提炼出来,在夯实原来财务会计工作的同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预算预测、决策支持、财务筹划、税务筹划、资金统筹、控制评价等方面。转型后,财务工作的重点从过去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即把管理会计在业务层面的运用植入企业议事日程,使管理工作落实到业务层面,统筹协调各项业务工作,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使企业高效运转。
3 推进业财融合助力企业价值管理
财务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价值管理,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价值分析与管理控制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如何才能准确地对企业各个生产环节进行价值分析与管理控制?这就需要财务部门在工作开展中与业务部门紧密协作、沟通,努力做到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融合。
3.1 业财融合的必要性
在企业日产经营中,想要充分发挥财务计划、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评价等财务管理职能,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依赖于业务执行的合规性,但是由于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职责分工、任务方向不同,造成对同一个业务事项关注重点不一致。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财务控制与业务工作脱节,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两张皮的现象,既不利于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又不利于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促进企业发展。因此,无论是从提高企业管理能力,还是助力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做好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相融合是十分必要的。将财务管理和企业业务活动有效的链接,形成一个信息共享机制,将财务管理有机地融入到企业的整体体系中,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决策支持职能,做到“策略财务、业务伙伴”。
3.2 推进业财融合的意义
企业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有机融合是对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活动开展的有力支撑,是提升企业战略竞争的重要手段。业财融合的意义在于:一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业财融合能将财务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融入各项业务活动中,从业务活动源头出发,树立成本效益理念,开展业务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更好地服务于业务活动。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在于确保企业生产,促进企业发展。从实际出发,了解、理解业务活动是做好财务服务工作的基础;三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以数据为依据,但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数据汇总。通过业财融合将更多的市场信息与财务信息有效结合,通过信息交流与反馈,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更价值的财务建议;四是加强财务监督,防范经营风险。随着业财融合的推进,财务部门参与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从而对采购、生产、销售等主要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查找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并予以改进,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3.3 做好业财融合工作的抓手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做好业财融合工作要以成本费用管理工作为切入点,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为管理工具,以信息化建设为技术支撑,最终落实到综合财务分析工作上。
企业方方面面的活动都离不开成本费用,成本费用支付是连接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纽带,因此成本费用管理是做好业财融合工作的首要切入点。成本费用控制关系到企业预期经济效益能否实现。通过业财融合,重塑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流程,将成本费用控制的重心前置于业务活动源头,将成本费用管理落实到具体岗位,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建立全流程、全员参与的成本费用管理体系,将成本效益理念充分灌输到每位员工,每个工作环节,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控制,以达到不断提升成本控制水平的目的。同时,建立成本费用数据库,以海量数据为依据,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企业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业财融合要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工具,通过编制全面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所属单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由于全面预算以业务预算为编制起点,结合专项预算编制,进而对生产、成本、投资融资及现金收支进行预测,反映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内部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已达到管控经营风险、强化成本控制、提升公司管理能力、增加公司收益的目的。
业财融合的实施与推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持。传统模式下财务与业务是分立的,从业务部门发起业务事项、财务部门完成支付,到最后在会计报表中体现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在业财融合模式下,业务事项与财务核算通过ERP系统有机结合。借助于ERP系统,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在企业内部,通过自行开发或使用成熟的模块化软件将预算编制、成本费用报销等工作对接到内部ERP系统中。利用办公系统,业务部门在业务发起时,由业务人员在系统内填写报销单或支付申请单,按审批流程,在系统内逐级报送相关负责人,具有审批权限的负责人在收到单据申请后在系统内审核签批。财务部门在办公系统内对签批通过的报销单、支付申请单进行复核并予以支付。完成支付的单据在系统内自动回填,分批次生成会计凭证,按期出具会计报表,如图3所示。
在ERP系统内,随着报销和支付流程的完成,相关数据自动汇集到预算编制系统,并以预算指标为限,进行预算监控,对超出预算部分进行提示,并对超预算部分重新审批,如图4所示。
日常管理和年终考核时,业务部门可以在ERP系统内按不同分类自行查询业务事项对应的财务数据,例如:按部门、按岗位、按相关责任人汇总统计成本费用,进而对本部门、对部门内不同岗位、不同业务人员等进行分析评价起到管理考核的作用;另外,按不同业务类型对成本费用进行分类汇总,通过分析比较查找不同类型的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有针对性的调整控制,起到管理调剂的作用;还可以按时间段查询成本费用进行对比分析,查找不同时段同类费用支出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动因,结合新的市场形势做好工作安排,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编制费用预算,合理安排支出,突出重点,促进业务增长。
通过将财务数据查询汇总权限下放到相应的业务部门,方便各业务部门负责人统计分析,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精度。
4 结语
通过转变财务职能,推进业财融合,可以更充分地发挥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利用准确、有效的业务数据,财务部门可以结合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趋势、自身产品特点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财务状况、预算执行、绩效、投融资项目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价和预警。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与业务部门联动,积极参与企业各项经济管理活动,深入前端、挖掘、整理、分析业务数据和财务信息,在企业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战略评估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媛,刘祯.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17).
[2] 杨允栋.浅谈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融合[J].现代经济信息, 2011(06).
[3] 杨璐.业财融合践行分析[J].理论研究,2015(11).
[4] 刘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业财融合问题刍议[J].财务管理, 2014(6).
[5] 吳德永.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与业务工作融合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4).
[6] 刘安天.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进程再提速[N].中国会计报, 2014.
[7] 孙林敏.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施浅见[J].经济师,2010(12).
[8] 李福东,姜文颖,向磊.业务财务一体化需求分析思路与方法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2(5).
[9] 于靖.关于业务与财务融合的预算管理模式之我见[J].企业研究,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