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默读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及现状
2018-09-10李黔瑜
李黔瑜
【摘 要】新课程倡导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不仅仅体现为书声朗朗的有声朗读,还有静思默读。默读——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文本对话的一种独特形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不仅如此,还对各段的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默读环节,提高默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默读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043
一、默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静心思考,提高阅读效率
首先,默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个体内部语言,它只是“读”给自己,不“读”给别人,所以它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随时都可以进行。其次,默读过程形式灵活,便于自由掌握,可以择要看、跳行看或跳段看。再次,由于默读不出声,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环境的安静,利于集中思考与理解所读的内容,而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的广度和速度,扩大信息容量。
(二)有助于理解课文,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在默读过程中学生能潜心会文,静思默想,凭着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淀去解读、揣摩、感悟文本;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结合上下文多读几遍,可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读到动情处还可细细咀嚼,品味再三,对课文内容分析、综合、概括以达到理解。这样,既不影响他人,也不受任何限制,更容易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与作者进行倾心对话,有效提高阅读思维和理解质量。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即初中阶段)提出:“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初中生大量的课外阅读都要靠默读去完成,若学生未能养成高效的默读习惯,一定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的要求成为空谈。
(四)默读大大提高了阅读速度
默读时学生的双眼接触课本文字等后,直接传送给大脑,大脑立即进行理解、记忆。而朗读,需要将课本文字等转为口语,然后再综合运用学生的视觉、听觉、口觉才可以发其作用。可以说,默读是一项综合性语文能力,它通过眼睛感知文字,通过口舌读出段落,通过大脑理解篇章,对文章进行综合概括、分析、评价。从提高阅读速度上,默读比朗读要快得多,教师要特别重视默读教学,尤其是重视默读培养学生综合与分析能力的作用。
(五)默读能有效促进思考,帮助理解
学生知识的获得,需要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往返发展过程。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学要注意处处设疑,带领学生知疑而进。通常情况下,朗读借助于眼睛、耳朵、口舌等器官,有助于记忆、背诵。而默读则留给学生以时间进行思考,有助于理解、思考。
(六)默读关注了阅读个体的差异,培养了不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喜欢动脑,善于动脑,养成敏捷的思维,深刻的思想,严谨的态度,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遇到动情处可以细细咀嚼,回味再三。学生会想,便会说;想得多,表达的内容就丰富;想得合乎逻辑,表达起来也就有条理。
二、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课堂上,教师把朗读教学做得细致入微,既有书声朗朗,又有师生互动,学生阅读,教师阅读,教师学生互读,男生女生对读等等不一而足,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见不到了默读教学,这显示了阅读教学中默读教学,尤其是在培养学生阅读方法和能力方面的缺陷,给我的感觉是我们的教师为课改而课改。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于:
(一)过分追求课堂的动态效应而忽视了静态效应
新课标是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讲课教师、评委都是从新课标出发,认定在动态的朗读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而静态下的默读则死气沉沉,压抑学生。于是,为了动态而有意设置动态,合作探究、对话交流、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充斥了课堂。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严重倾蚀了学生静思默想、独立思考、笔记训练的时间,结果课堂看起来动感十足,但教学效果却收效甚微。
(二)不能正确理解“对话”的内涵
新课标强调课堂上的对话,实际上很多师生间的交流缺乏与文本之间对话,把教学过程仅仅看成师生间的对话,这不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教学。新课标所倡导的对话强调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教学活动的民主性;二是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等相互影响的过程。究其实质,是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认识、引发体验、碰撞思想、分享收获。而现实中的“对话”与新课标理念相去甚远,一是对话机会不平等,先进生成为对话的主演,后进生成为对话的观众;二是注重交流与交往,却淡化了倾听,学生间不能有效地在对话中互补与汲取;三是忽视了对话的前提——对文本缺乏深入的学习,對学生缺乏了解,对生活缺乏观察和体验,导致对话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异化性。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前一个谈话,后一个表演等等不断出现,这仅仅停留在对话的形式而忽视对话的目的,学生个体学习的时间和精心思辨机会少之甚少。
(三)以读为本的理念贯彻很不到位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但“读”不仅仅体现为书声朗朗的有声朗读,还有同样重要的静思默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是需要创设一个活力四射的课堂氛围,将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语言,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的能力,进而释放个体的创造力,获得情感、智慧、能力的和谐发展。但是通过相机、适度的“休整”与“空白”,营造出一片有效的安静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去思考、揣摩、体味、想象、训练、巩固也是不可或缺的。“学而不思则罔”,离开了静思、揣摩、体味、想象,缺少了内化的过程的课堂,又有什么活力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