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语境下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2018-09-08姚煜佳
【摘要】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显著特征。人类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模糊的,即没有明确外延界限的。现实生活中的会话不可避免会存在模糊的现象,并且由于模糊限制词具有缓和语义、改变句子真值程度的作用,因此模糊限制词成为了现实语言不同语境下造成模糊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拟将同样通过对话来叙述剧情的电视剧本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代表不同语境的不同类型电视剧本在模糊限制语上的不同之处。并尝试使用基于自建语料库的方法,探索不同语境下模糊限制词的使用差异规律。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语料库
【作者简介】姚煜佳,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一、引言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显著特征。人类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模糊的,即没有明确外延界限的。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L.A.Zadel)在1965最早提出了模糊集的概念,认为模糊集是模糊概念组成的集合。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在1972年的一次研讨会上宣读的的《模糊限制词和语义标准》(Hedges and Meaning Criteria)中,提及了自然语言的模糊性问题,并且首次提出了模糊限制词的概念。在其同年发表的《模糊限制词:语义标准及模糊概念的逻辑》(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一文中,他又用层级分析法详细说明了模糊限制词的语义功能。E.F.Prince(1982)从语用的角度把模糊限制语分成了两大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国内的模糊语言研究是由伍铁平教授发表《模糊语言初探》才拉开序幕的。后续又分别有陈林华、李福印(1994),高晓芳、张琴(2002)等学者对模糊限制词进行了不同方法的分类。随着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模糊限制词在国内更名为模糊限制语。并且在国内出现了不同于以往模糊修辞以及模糊限制词的基础理论构建的研究:冯茵、周榕(2007)对比了中英论文中摘要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差异,赵秋荣、董元兴(2011)基于语料库研究英文原生语言和翻译语言中的模糊限制词的使用差别。
现实生活中的会话不可避免会存在模糊的現象,而由于模糊限制词具有缓和语义、改变句子真值程度的作用,所以模糊限制词成为了现实语言不同语境下造成模糊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拟将同样通过对话来叙述剧情的电视剧本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代表不同语境的不同类型电视剧本在模糊限制语上的不同之处。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为验证不同语境下的模糊限制语的差异规律,本研究拟通过语料库分析的方法,具体研究以下问题:不同语境下,模糊限制语是否存在差异?不同语境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数是否存在差异?不同语境下,模糊限制语的文中意是否相同?
2.研究方法及工具。本研究使用的工具为日本学者Laurence Anthony开发的语料库常用工具软件Antconc3.2。具有词语检索、分析检测结果、提取关键词表等功能,为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卡方检验即χ2检验, 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统计方法, 可用于拟合优度检验、两个或多个率或构成比间的比较等,是有关语料库的研究中常用的、不可或缺的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的语料选自两部现下受众群广泛的、播出时间较新的英剧:《神探夏洛克》和《唐顿庄园》。本文选取《神探夏洛克》前三季共九集,《唐顿庄园》第二季共一集中的台词剧本作为两组文本,组成一个小型的语料库。其中,前者字数共78012词,后者字数为78308词,总字数基本相同,排除因总字数差别太大而引起的频数差异。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语料统计。本文利用AntConc3.2为工具,根据Prince在1982年给出的分类方法:模糊限制语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将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分为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将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分为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和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根据此分类方法,分别对语料库中的各类模糊限制词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本研究所选取的模糊限制词均为随机挑选得出,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
2.卡方检验。根据统计方法所得的原始数据,我们建立如下原始频数表,如下表所示:
对表格数据处理后得χ2 =19.73,查表得P(χ2 >10.828)≤0.001,1-0.001=0.999=99.9%,因此两大类模糊限制词在两种文本中存在显著差异。
3.结果分析。在上述步骤的卡方验证中,我们运用统计学方法证明了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与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在两个文本中的相关程度。由P值≤0.001,可以得出结论:两个不同语境下包含的模糊限制语具有巨大差异。
下面,本文将对语料库中选取的两个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结合实际文本,具体研究某一模糊限制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差异。限于篇幅,下列分析只涉及缓和型限制语中的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这一种类型。
(1)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文本下的使用频数差异。我们选取特定模糊限制词加以分析,以期探求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文本下的使用频数的差异。
根据软件的统计分析,注意到直接缓和型这一分类中的“I wonder”一词,在两文本中的使用频数有巨大差异:《唐顿庄园》中,该短语的使用频数达14次;而在《神探夏洛克》仅出现1次。在《唐顿庄园》中,该短语大部分都是以“I wonder if ...”的形式出现,在《神探夏洛克》中以“I wonder how...”的形式存在。
从两个文本故事的背景出发,能够更好地理解此处的使用频数差异:《唐顿庄园》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的唐顿庄园中的格兰瑟姆伯爵一家及其下属仆役的人生百态。其语言为典型英国贵族风格,礼貌委婉用语使用频繁。此外,根据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I wonder if”等语气较为委婉的词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另外一文本。《神探夏洛克》讲述的是天才夏洛克和他的助手华生在伦敦通过推理破案的故事,且设定的时间背景为现代,所以二人说话方式更为直接简洁,因此全文只有一处使用“I wonder”这一结构也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特定模糊限制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频数是不同的,且这一差异是由不同语境影响的话语习惯造成的。即不同语境会影响模糊限制词的使用频数。
(2)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文本下的语义差异。当两个文本当中的“I suspect”具体到相应的句子时,我们发现虽然使用频数大体一致,但是其语义并不相同。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这一问题,本文选取了三句包含suspect的例句,前两句来自《神探夏洛克》,最后一句来自《唐顿庄园》。
(1)I suspect containing acid or a small explosive.
(2)Your accent is currently English, but I suspect you are not.
(3)I lost my youngest child today, I suspect forever, and I cant see any way around it.
前兩句中的“suspect”一词,在句子中的意思为:怀疑含有酸性物质、怀疑对方不是英国人。这两种的怀疑都具有平常意义上的怀疑、心中存疑。最后一句可理解为:我今天永远失去了我的孩子。在这里的怀疑并不是指心存疑惑,而是一种确定的意味,如果硬要将此处的“suspect”理解为怀疑,则会导致强行改变原文意思,引起歧义。
同样地,在这里我们可以利用二者的故事背景加以解释:《神探夏洛克》的题材为推理类,所以“suspect ”在本文本中的大多数意思会是用于表示心存疑惑。《唐顿庄园》在其故事背景下,“suspect”的表示“怀疑”的意味自然不会像神夏中的强烈。
四、总结与讨论
基于语料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语境下的文本中,模糊限制语的差异非常明显:无论是在使用频数上还是在同一限制词的语义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都与其所在的文本语境存在着巨大联系,甚至可以说是文本的语境与语言风格影响了模糊限制词的使用。但是本文的语料库过于简单,只选取了两部剧的部分剧集的剧本,虽然语料足够新、足够口语化,却不能够避免无法很全面的展示出整个英语语言层面的语境和模糊限制词的关系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George Lakoff,1973.Hedges and Meaning Criteria in R.I.MC David et.al.(cds).
[2]George Lakoff.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1973,2(4).
[3]Prince,E.F.,J.Frader&C.Bosk.On;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A].In di Pietro,R.J.(ed.).Linguistics and the Professions[C].Norwood:Ablex,1982.83 -97.
[4]陈林华,李福印.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05):55-59.
[5]高晓芳,张琴.模糊限制语:分类与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05):89-91.
[6]冯茵,周榕.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调查与分析——基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与国外期刊论文的对比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 2007(02):108-112+144.
[7]赵秋荣,董元兴,刘惠华.基于类比语料库的模糊限制语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1,32(04):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