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渡河畔的回响

2018-09-08王世枚

党史文苑 2018年8期
关键词:泸定桥大渡河将士

王世枚

1935年5月29日,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22名突击队员冒着密集的弹雨,脚踏摇晃的铁索,飞夺泸定桥。红四团随即攻克泸定县城。至6月2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大渡河。蒋介石“化红军为石达开第二”的企图彻底破产。

大渡河行动始于安顺场,收官于泸定桥,虽前后不到10天,却是长征中最险恶的战斗之一。红军之所以能在逆境中突围,靠指挥员的正确决断,更靠红军政治优势和将士们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红军行军路线不是坦途,而是一条近乎绝望的险路。当时,红军后有数十万大军追赶,前有四川军阀精悍部队扼守大渡河,如果不能迅速过河,就有被重重围困的危险。军情十万火急!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冒雨行军一天一夜,连续走过160里的高山峻岭、崎岖山路,为袭击安顺场、强占渡口创造条件;第二师第四团在飞夺泸定桥前,急行军320里,又一次赶在敌人前面。反观国民党方面,不仅地方军队布防松懈、调防迟钝,连所谓最精锐的中央军也慢慢腾腾。红军渡河先遣队9天完成了从会理到安顺场500多公里行程,而国民党薛岳部第五十三师整整拖延了近20天;当中央红军急行军时,装备精良的国民党中央军却连扛枪抬弹都要强征民夫。面对同样的险山恶水,两支军队的战斗意志和精神面貌却形成了鲜明反差。可以说,红军将士的求胜意志战胜了恶劣地形,抢占了战机之先,超越了人体极限。这种顽强的斗争意志,是我军拖不垮、累不倒、打不散的奥秘,今天依然值得学习、传承和发扬。

大渡河行动通过的是“国统区”,尤其是要通过延绵百余里的彝族聚居区,红军既要打好军事仗,也要打好政治仗。面对彝区少数民族群众,国民党仰仗的是大地主、大军阀、大奴隶主的统治,红军依靠的则是包括少数民族群众在内的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国民党杨森部增援途中被彝族武装拦截,派飞机助阵也未能过境,最后不得不绕道而行;红军却能坚持党的民族政策,获得和平通过,彝海结盟的故事更成为民族团结的佳话。国民党军队在彝区实施野蛮高压政策,红军却创造了走一路、红一路、扩一路的历史传奇。红军“瓦瓦苦”(万岁)、“卡沙沙”(谢谢)的赞誉,至今仍在彝族老区传颂。历史证明,人民军队的政治优势,是反动军队所不能匹敌的。今天,政治工作既是我军永不褪色的生命线,也是我军凝聚力量、赢得支持的传家宝,新时代更要发扬光大。

大渡河行动是一路打过去的,是由一系列非对称的艰苦战斗构成的。国民党在整个战局上占据绝对优势,红军将士却在具体战斗中形成了突防优势。红军将士屡破险关、一往无前的气势,是敌人无法抗衡的。从强渡大渡河17勇士到飞夺泸定桥22勇士,红军将士克服超常困難,创造了战史奇迹。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不夺取胜利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成为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的光辉典范。今天,面对新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当代军人尤其要保持和强化老一辈那么一种拼命精神、那么一股血性胆气,打好强国强军征程上的攻坚战、持久战!

猜你喜欢

泸定桥大渡河将士
沪定桥: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
勇夺泸定桥
——根据课文《勇夺泸定桥》编写
2009~2019年大渡河上游暴雨的时空分布和环流特征分析
五十万将士换一匹马
将士答“到”
泸定桥(外二首)
飞夺泸定桥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
卫国入朝将士心
军邮萦系将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