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付费凭什么能制造出爆点?

2018-09-08魏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电钻魅力人格

魏宁

这两年,一种借助互联网、把知识变成产品和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的模式——知识付费开始兴起。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号称“四大金刚”的品牌:果壳的“分答”、罗辑思维的“得到”、喜马拉雅的“123知识狂欢节”、知乎的“值乎”和“知乎live”。据测算,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的人群基数约1.5亿,2020年有望达到2亿人,从而实现320亿的收入规模。

在我们的意识里,互联网上的资源本应是免费的,怎么一夜之间,风向就变了呢?能让如此众多的人群自掏腰包,上网不娱乐而是学知识,知识付费无疑制造了一个爆点,它又是凭什么做到的呢?如果站在教育的角度来看待知识付费这一模式,就更具有现实意义了,因为知识付费这一行为从本质上也是一种教育行为。但在没有学校教育强制性的情况下,知识付费还能创造商业上的奇迹,这里面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实,说知识付费是一种教育行为,只是从传播内容角度来认识的。而实际上,知识付费所做的事情是标准的服务业思维,换言之,他们提供的不是教育,而是知识服务。反观教育行业,在通常意义上并不是服务业,提供给学生的也并非某种服务。仅仅这样一个不同的定位,就决定了二者在理念、行為上的差异。

首先,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是一位“师者”,那么,知识付费模式所需要的则是一位“魅力人格体”。你可能是这个领域里的大咖,但对知识付费而言,这还不够,你还必须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辨识度。比如罗振宇打造的“罗辑思维”,就塑造出一个成功的“魅力人格体”形象,他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给大家读书的书童、一个知识的搬运工,诚恳的低姿态形象圈粉无数。

其次,既然是知识服务,就需要对用户群体的需求有精准的把握。哪类人群最渴求知识?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举一个通俗的例子,用户需要在墙上打一个孔,但传统的市场只能提供给他一个电钻,剩下的就是自己回家看说明书,亲自动手操作。但实际上,用户并不需要这个电钻,他只需要墙上的这个“孔”。所以,知识付费所传递的知识,就必须直接给到用户这个孔。具体而言,它一定不是按学科领域划分的、教科书式的知识,而通常是跨界的、情境化的,始终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知识。

有了魅力人格体,有了对用户的精准画像,接下来的关键就是高质量的内容,准确地说,是高质量的知识生产方式。拿课堂教学做个对比,教师在课堂上传播的知识是典型的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也就是个人生成内容的手工作坊模式;而知识付费所传递的知识,是更加专业的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在行业大咖对知识质量权威性把关的基础上,由精通传播规律的业内高手进行二次加工的知识。这就好比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有专业的教学设计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加工,再创作。

知识付费模式制造爆点的秘诀就在这里——魅力人格体的传播者、用户画像式的精准定位、PGC的传播模式,知识付费火了,它能带给教育什么启示呢?

猜你喜欢

电钻魅力人格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修电钻
美女主播玩“电钻吃玉米” 头发被卷掉
魅力展示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漫画之页
一把电钻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