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双创”成为最亮丽的“名片”
2018-09-08中共南京市雨花台区委
中共南京市雨花台区委
2017年6月,南京市雨花台区作为江苏省唯一软件特色园区,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过程中,雨花台区不折不扣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2018年4月,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和奖励。
一、从零敲碎打的软件园,到千亿级别的软件谷,再到集聚关键要素的高新区,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不变的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初心与坚持
雨花台区位于南京市主城西南部,素有金陵“南大门”之称,区域面积13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6万。历史上雨花台区地域广阔,但经历两次较大规模区划调整之后,全区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原有的建材、机械加工、小化工等传统产业,因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问题已经难以为继。面对何去何从的现实问题,雨花台区瞄准创新突破、整合资源优势,做出了从传统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的战略抉择。2008年8月,规划面积7.12平方公里的雨花软件园应运而生,并迅速集聚了华为、中兴在内的120多家企业和3.2万软件从业人员。在这一战略决策的指引下,2009年软件产业不负众望,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为全区经济持续增长挑起了大梁,实现了全区产业升级转型的完美蜕变。
2010年9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认定南京为“中国软件名城”。基于做大做强软件产业的发展愿景,2011年8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在雨花台区规划了面积73平方公里的中国(南京)软件谷,并与江北的南京软件园、江宁区的江苏软件园遥相呼应,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一谷两园”的发展格局。软件产业也顺势发展成为雨花台区的主导产业。2017年,全区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2210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软件业务收入1370亿元,集聚各类涉软企业2000余家,涉软从业人员超过22万人。
自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以来,雨花台区就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好地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要素集聚,如何加快推动全区产业从大到强等问题。2017年12月,在中国(南京)软件谷的核心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的雨花台高新区正式成立。相比于软件谷的规模和体量,高新区更加注重的是质量和效益。重点聚焦“两落地一融合”,即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旨在让更多的高端人才、科研团队和关键技术加快集聚,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含金量高的创新成果用全新的方式推向市场,实现企业化和产业化。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十年前,雨花台区发展软件产业并不具有先发优势,但是凭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使得雨花台区的软件产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见证了雨花台区软件产业的创新发展,也成为雨花台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抓到底的真实写照。
二、集中优势兵力、集聚优质资源,尤其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谱写了雨花软件产业“十指抱拳力千钧”的创业故事
铁心桥街道位于软件谷的腹地,辖区面积27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城中村、小产权房、保障房集中区域,街道范围内的低保户占全区低保总量近40%。软件谷成立之初,片区的改造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庞大的土地成本、拆迁费用,对于一个新生的园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困扰和沉重的包袱。区级层面果断决策,由铁心桥街道承担所有债务及费用,并将经济职能收归至软件谷,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运作、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区财政每年注入2亿资金,集中优势兵力和优势资源,为软件谷轻装上阵、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软件谷实力壮大后,反哺街道建设,化解债务危机和历史遗留问题,并为街道整体提档升级提供物质基础,最终形成园区产业发展、街道兜底保障、区谷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和良性循环。
这种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智慧和魄力,也被运用到鼓励双创的过程中。近年来,雨花台区始终坚定不移地下大力气鼓励创新。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特色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企业扶持办法》《知识产权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实施政策》《关于鼓励和扶持科技创业企业融资贷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从项目研发、科技金融、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企业上市、创新网络建设和企业孵化培育等方面构筑起完备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集聚众创空间28家,载体面积3万平方米;科技孵化器30家,孵化面积64.8万平方米;建成信息安全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基地等加速器、特色园区40个。超过40家企业获得知名天使投资和风投机构融资,企业股权融资达180亿元。
三、突破传统操作模式,软件谷发展公司完全按照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
运作是软件谷的成功经验和灵魂所在。软件谷发展公司作为软件谷主要资本运作平台,以国有资本的公信力为基础,注重混融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等多种资本形态,通过外向引进、横向联合、纵向招股等方法优化资源供给配置,以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驱动各类社会资源集聚发展,从根本上颠覆了单纯依靠行政推动、依赖财政注资、依托平台负债贷款的传统模式,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015年8月开业的楚翘城项目,由软件谷发展公司通过土地招拍挂程序摘牌取得,与阳光新业、易居中国合资成立项目公司,组织专业团队开展项目规划设计和营销策划。项目规划建设总面积约17.6万平方米,总投资成本9.5亿元。截至目前,完成销售面积4.87万平方米,销售额达到7.33亿元,资产达15亿元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产业效益双赢的局面。软件谷发展公司还注重根据不同合作条件和发展目标,采用多种运作模式推动有限的国有资本实现功能最大化。对科创城、信息安全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实施控股模式;对交通智慧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基地等招商运营类企业实施参股模式,充分发挥民营资本招商和服务优势;对紫金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中兴合盈创投等基金投资类项目实施引导模式,助推各类基金、风投加大对谷内企业的投资。
四、解放思想、勇于尝试的“园中园”发展模式,打通了初创企业的诸多痛点
2014年,软件谷发展公司与软件谷内8家高成长性、有用地需求的软件公司合作,创造性采取“联合拿地、统一规划、联合建设、分割出让、统一配套、集中托管”模式,共建软件谷特色园区“信息安全产业园”。所有企业联合签署项目投资协议、委托代建协议、联合竞买协议等,并就工程建设投资估算、企业用地分布、项目议事规则等作出明确约定。园区建成后,物业由软件谷物业公司统一进行管理,对园区环境、企业服务进行统一规范和提升。
这种“园中园”发展方式,不仅让企业降低了财务成本,减少拿地竞争所带来的哄抬地价的风险,同时与精通工程建设管理的发展公司进行优势互补。此举可以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让“园中园”特色更加鲜明、主业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明显,还让更多企业安心在当地长期发展,提高了区域双创生态的黏性,更加打消了部分企业“盖房收租”“跑马圈地”的小算盘,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产业的实心布局。截至目前,全区共规划建设各类特色“园中园”12个,总建筑面积约325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特色园区4个,总建筑面积约102万平方米;规划在建特色园区8个,总建筑面积约223万平方米。
五、高效专业的个性化服务,已成为雨花台区营造高质量营商环境的终极密码
2013年,运满满创始人张晖、苗天冶从阿里系离职后,在雨花台区写下公司APP的第一行代码。与此同时,海归博士、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刘燕辉带着业内最先进的睡眠监测技术,扎营中国(南京)软件谷。同一年,南京工业大学生顾问获全国“挑战杯”大赛金奖,并开办了第一间“八天在线”校园超市。如今运满满成为估值超60亿美金的行业最大智慧物流平台,刘燕辉团队研发的睡眠监测系统装载了数百万台华为手环和手表,“八天在线”迅速扩张为国内最大的校园超市。为什么这些“行业大神”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雨花台区,而且都在“九死一生”的创业过程中取得了成功?
“这里土壤好、服务赞,遇到大小难题,总能第一时间得到解决。”顾问将软件谷视为“福地”,公司入驻时就拿到15套人才公寓,年轻员工住房无忧后全力工作,之后两年公司连续完成三轮融资,目前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南京市培育“瞪羚”企业、江苏新视云总经理张长昊说,公司在急需硬件工程师时,软件谷自掏腰包办招聘会帮忙挖到了稀缺人才。团队从创业第一天就扎根软件谷,人员从3人壮大到近300人,如今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庭审直播服务提供商和庭审视频大数据厂商。
在一些“小树”茁壮成长的同时,富士康、高通、亿嘉和、中软国际等一批重量級的“大树”,也在多重比较之下最终落户雨花。“我们选择这里的原因,不仅是看中这里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合作伙伴的大力推荐对我的决策起到了很大影响。”中软国际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陈宇红这样说道。
如果说小树培育、大树移栽的双管齐下,已经是招商引资的标配,那么雨花台区的“三棵树”文章,无疑已成为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有力一招。随着产业不断的集聚和发展,区内一些“老树”,也借着双创这股春风纷纷冒出“新芽”,派生出了新产品、新产业链和新模块。例如中兴通讯的光电子、华为公司的云计算;原本在雨花台区只做物流的苏宁,现在要在该区布局体育产业;原本只做工业加工的三胞集团,下一步还要在雨花台区布局健康医疗产业,做健康小镇。
六、持续攻坚“抓产业发展、促城市建设、补民生短板”三个主战场,全面提升全区软硬实力
雨花台区山水成林、错落有致,生态环境优美、区位优势明显,有力助推了雨花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教育医疗资源的短缺、道路交通的历史欠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阻碍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自由流动的“痛点”,加剧了产业发展不充分、南北发展不平衡。以秦淮新河为界,北部写字楼租金已经直逼中心城区却一房难求,南部虽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量闲置空地和优惠政策却无人问津。特别是开展“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活动以来,对标杭州拱墅区和深圳南山区,雨花台区的道路交通、教育医疗方面劣势和短板更加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2016年雨花台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旗帜鲜明地提出攻坚“抓产业发展、促城市建设、补民生短板”三个主战场。把道路交通、医疗卫生等工作与产业发展一起,摆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两年以来,全区道路通行情况逐步改善,北部交通路网更加成熟,南部道路框架建设全面拉开,管道路等10条道路主体竣工,铁心桥改扩建工程实现全面通车,长期影响市民出行的交通“痛点”得以缓解。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组建雨花台中学、区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等7个教育集团,引进金陵中学、南外雨花国际学校、中华中学等名校资源,子女上学问题不再困扰区内高层次人才。加快推进“院府合作”,建成医联体17个,全区获评首批“江苏省基层卫生十强区”,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获“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此同时,雨花台区紧抓梅山钢铁、华润电力等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序开展落后产能专项整治,关停整治中小工业企业12家。推进道路景观工程建设和绿地改造,实现绿化景观提档升级,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9%,林木覆盖率达到30%。全面落实“河长制”,完成24条黑臭河道整治,推进186个雨污分流项目,实现环境治理和生态涵养的有机统一。
得益于全区软硬实力的逐步提升,在群众幸福指数和满意度显著增强的同时,雨花台区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新增高层次创业人才56人、高端人才团队2个,入选省“双创人才”4人,吸纳全市毕业生1.3万人。“优质企业当雇主、就业优选软件谷”的响亮口号,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群体的心声。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