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对西方现代性困境的理解及克服路径

2018-09-08粟盛玉董强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克服现代性困境

粟盛玉 董强

[摘要]理性与资本的双重作用使人类社会在获得现代性的同时遭遇了现代性困境,而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更深入的理解,指认出现代性困境的真实根源及现代性必将被超越的客观趋势。凭借在全新境域中展开的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为重新理解现代性、重新建构现代性提供了可能,并最终探索出一条克服现代性困境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困境;克服

[作者简介]粟盛玉(1989-),男,湖南长沙人,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研究生,65066部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军事哲学。董强(1991-),男,山东淄博人,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研究生,防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8-0028-03

在当今主流哲学话语中,现代性是一个与中古性、传统性相对立的概念,它要求摒弃传统社会中对神权或宗法整合作用的依赖,转而运用契约与理性精神来达成陌生人间的大规模协作,形成开放的扁平化社会。人类社会的现代性进程发起于西方,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开启,最终通过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走向极致。而现代性的极端形式又不可避免地走入了存在论困境,世俗化与原子化带来了意义的空洞与主体性的丧失。马克思通过他的共产主义理论,在存在论意义上展开了对现代性的批判与重构,提出了克服现代性困境的现实路径。

一、资本逻辑中的现代性困境

欧洲启蒙运动前,几乎每个西方人的命运都与基督教的信仰系统与现实组织联系紧密。上帝具有解释一切的权威,所有个人都必须借助基督教的神学与仪轨来沟通上帝,实现自身主体性的降解与维持。这是一种麻痹,也是一种抚慰。麻痹在于,人们放弃自我阐释的权利,将一切交付给上帝;抚慰在于,人们以此换取了存在的确凿性及生命意义的保证。

在近代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挑战下,神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动,宗教逐渐走下神坛,只是作为众多意义阐释体系中的一种而存在。民族国家的兴起使得民族主义取代宗教成为现代世界最有力的共识提供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使人们的政治、经济、精神生活走向了完全的世俗化,一切存在都获得了明确的此岸性,只具有现世的意义。“指导原则已经不再是上帝的意志和神明天意,而是人类的意志及其理性的筹划”①。现代性也由此而生。

但任何进步都必然伴随着代价。西方现代性及与之相伴而生的经济人假设和对资本扩张的膜拜,在消解宗教超越性的同时,也造成了超验价值世界的全面崩塌,信仰、道德、价值观都成了可疑的对象,只有资本、物质、科技才是确定无疑的存在,并负责解释一切的意义。人成了物的附属物。马克思很早就意识到,资本主义工业的全部意义已超出了技术与经济范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②资本的逻辑使私有制终于完成了它对人的统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他对资本逻辑中现代性困境的质问:“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什么意义?”③

抽象劳动成为了人类的最大部分,每一个个人都被简化为资本增殖环节中的一个抽象要素,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劳动的本质、人的本质被遮蔽起来。可见,在资本的固有逻辑里就潜藏着现代性的畸变。更重要的是,现代性的困境并非产生于现代人对资本和科技的误用,而是资本与理性本身就蕴含着自我颠覆的基因。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哲学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言:“理性绝不只是在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的那个阶段,而是从一开始就在思想与实践上都有着自我毁灭的倾向。”④所以,任何在现代性框架内的药方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现代性的困境。

二、人类社会超越现代性的必然

众所周知,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最卓越的理论创建在于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体系一方面坚持了历史研究中的实证方法,另一方面又在哲学层面对旧世界观、旧方法论进行了革命性的清算。经过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考察,马克思严谨地指出,人类社会超越现代性是历史的必然。他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必将经历的三个阶段——人的依赖性阶段、物的依赖性阶段和个人全面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⑤由此可以推断,一方面,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性是历史的进步因素,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只有经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长足发展,才能产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与可能。另一方面,现代性本身也只是人对物依赖的社会阶段的最终环节,是必将被超越的。随着社会运动的不断展开以及人对物依赖的逐步完结,对于现代性的超越也将历史地、具体地实现。

马克思的这一判断既具有客观的坚实性,又具有应然的对人的关怀。他虽然将人的因素作为区分三大社会形态的核心标准,但始终秉持着鲜明的唯物史观。与古典经济学不同,马克思的研究对象不再是抽象的人,而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的因素不再是孤立的标本,而是被他客观地放置在社会关系与生产方式的背景中、被放置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人的现实化,基督教和唯心主义在历史阐释中的位置才真正得以扫除。直到这时,历史才终于摆脱上帝或抽象主体精神运动的影响,成为可供科学把握的对象。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剖析,马克思证明了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本身就蕴含着超越资本主义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必然导向对资本逻辑自身的扬弃。这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判断,也是马克思对资本逻辑、对现代性终局的判断。一如海德格尔所指认的现象学原则,解蔽的同时必有遮蔽。马克思也敏锐地指出,资本逻辑对人与人真实关系的遮蔽中必然含有相应的解蔽机制。总而言之,虽然现代性的困境无法在现代性体系内得到解决,但现代性本身却包含着导向全新起点的全部可能性。現代性是必将被超越的。

三、共产主义理论对现代性的克服路径

现代性将如何被超越?答案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中。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是需要被批判的对象,但绝不是可以彻底否定的对象。为此,必须在对现代性的扬弃与重构中重新设计人类社会通往未来的道路,为现代性困境的克服探明路径。

(一)突破此前“粗陋的共产主义”的局限

仔细审视马克思之前的各种共产主义理论和思潮可以发现,它们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理论鸿沟。可以说,马克思之前的共产主义理论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及现代性的存在论基础,也未能理解资本逻辑中私有财产的本质,而只是对私有制进行了抽象的否定,是粗糙的、缺少雕琢的、纯粹出于本能的共产主义,充其量只能算作是现代性的观念论副本。马克思将它们称作“粗陋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指出,“粗陋的共产主义”虽然主张实行彻底的平均主义、反对私有财产,但却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私有制本身。它们只是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替代私有财产,不但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反倒制造出更多的理论迷雾。更进一步地说,这种主张不仅仅是不切实际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对整个文化和文明世界的抽象否定,“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⑥。可见,“粗陋的共产主义”无法承担起批判与重建现代性的任务,而马克思在他的理论创建中实现了对“粗陋的共产主义”局限的突破。

(二)开启共产主义理论的全新境域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不仅仅是一个建立在政治经济学语境中的社会理论。它不是主观的理想规划,而是客观地抓住了现代性中自我扬弃的力量。首先,通过在早期手稿中对劳动异化的发掘与人本主义的伸张,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实质设定为消除倒置的、工具性的人的在世方式,消除異化、物化的外在条件,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理论突破已经开创性地打开了共产主义理论的全新境域。

但马克思并没有止步于此。在1845年完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他在全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超越了抽象的人本主义,并“通过关注无产阶级革命这一具体的社会主体向度,通过思考在19世纪以来大工业已经确立的人类解放的现实可能性,从而展望了作为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和前景的共产主义。”⑧

(三)实现在全新境域中对现代性的重构

新的境域一旦打开,问题的实质就变得清晰起来。在马克思那里,资本逻辑统治下的现代性实质上是未完成的现代性。它将个人从神权与宗法的权威下解放出来,实现了意义自我阐释、劳动力自我处置的自由,是历史的伟大进步。但这种解放与自由还不够充分。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在以抽象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未能得到最终的伸张。

在科学的人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境域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得以从新的地基上逐步重构起现代性。一方面,马克思拓展与重构了现代性的内涵。现代性对传统社会的突破,不能仅止于获取形式的自我处置的自由,而应进一步追求真正的全面发展的自由,正如马克思所描绘的:“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⑨另一方面,马克思重构了现代性的科学前提与实存状态。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到:“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⑩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道路,为最终事实上克服现代性困境指明了方向。

[注释]

①(德)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2:4.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06.

③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4.

④M. Horkheimer and T. Adorno, Dialectic of Englishtenment, New York: Seabury Press. 1972:xvii.

⑤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⑥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4.

⑦同上:185.

⑧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9-10.

⑨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⑩同上:539.

猜你喜欢

克服现代性困境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怎样克服外语课堂上学习者的焦虑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