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分析
2018-09-07张伟
张伟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意义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在系统内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分担、利益互赢、能量积蓄的原则,共同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互动过程或活动”[1]。当前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主要意义在于占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理论和道德理论,能够自觉并且系统地反映统治阶级或一定的社会团体的政治经济利益。高校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而大学生是一个社会最具希望和活力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将主流意识形态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可以使这些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占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方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其症结
第一,过分强调社会价值,注重单向灌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关于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孰轻孰重的问题上,更偏向于前者,忽视个人价值,只注重培养符合社会机制运作的人才。在教育的出发点上,要求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较少关注个人需求;在教育的方式上,则基本依靠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与理性判断;在教育目标上,又过于理想化,倾向于把学生培养成“圣人”。这与大学生的真实诉求不相适应,难免令其产生逆反心理,排斥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
第二,面對多元文化冲突,方式脱离实际。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外来文化、思想无论优劣都被大学生不加辨识地接受。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乏味,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发展,使得学生更加渴望新事物;而在另一方面外来文化恰好以其新鲜感、刺激感填补了大学生感观及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在高校中迅速蔓延开来,并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展却停滞不前,没有与现实情况相结合,仍依照以往体系进行运作,侧重于书本知识的教导,缺乏时代性与针对性,因而难以再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于道德价值观念都被颠覆,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受到抵触,传统教育方式也近乎失效。
第三,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产生至今仅30余年,虽已研究出丰富的理论成果,但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诸多问题在学术界仍有争议。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往往停留于口号宣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本身受重视程度不高,因而面临各个方面的制约。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机制不科学,思想政治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师待遇普遍较差。除此之外,学生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忽视其价值及合理性;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不高,其自身价值取向存在倾斜,由此更加误导了学生的行为观念。以上种种因素,都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的分析
1.加强道德修养和道德文化熏陶
道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道德作为人们生活中共同使用的准则与规范,前提建立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础上,并不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经过不断的实践,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以此塑造高尚的道德修养,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强调知识而忽视行为,难免导致部分学生言行不一。有些大学生平时对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高,虽然头脑聪慧,但品行不端,仍然难以被社会所认可。因此加强道德养成教育,注重生活实践,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
同时,还要注重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思想政治教育要倚靠文化熏陶,做到细致入微,润物无声。要立足于当代的文化精品,并广泛借鉴、吸纳古代和国外的优秀文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积极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但力度仍然不够,理论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
2.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相融合
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形式,在实施中各有其优势与不足。灌输教育具有显性、直接性、系统性、集中性等特点,而渗透教育具有隐性、间接性、分散性等特点。目前在高校中,灌输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渗透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更易被学生所接受。除了继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要在原有的隐性德育课程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各个学科中去。
3.提高思想政治课过程化地位,创新协同育人理念
多元价值观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果高校教育单单注重最后的成绩,只会导致学生为了分数而忽视课程的实际目的。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程实施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并在其中“获得生成性的道德体验,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本真意义”。另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应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教育者将追求结果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塑造,才能有效解决中国社会转型带给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冲击与价值迷失问题。
同时,还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素养,认识到有效的教育工作是围绕学生开展的,以学生的根本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注重发挥其自主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学生科学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充分得到体现,其协同育人才能得到完善与增强。
4.坚持育人与服务相结合,将育人理念贯穿于高校服务的全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服务育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高校中,服务育人具有贴近生活、以情动人、润物无声等显著特点,这是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难以比拟的独特优势,正是因为服务育人不那么直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更能够影响人们的感情,诱发学生思考。因此,高校要通过座谈会、表彰模范服务人员、定期组织服务人员开展学习活动等形式,将服务也要育人的理念贯彻到服务人员的心里,培养其育人意识。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为贫困学生和学生党员等提供服务岗位,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服务中,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又能够为学校服务系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5.
[2]白 萍.知识的生存意义与高校德育课程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