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师生关系的时代转变
2018-09-07李荣华
李荣华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与“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1]。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展开效果,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大规模普及和应用,师生之间的矛盾多发,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严重冲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新型的师生关系亟须建立。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特征
1.从教学关系来看
传统的师生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单向的知识授受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施教者,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受教者。这一关系建立在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学生的无知基础上,因此教师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唯一来源,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只在乎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在乎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接受;采取保姆式的教学,自己将知识“嚼烂了”喂给学生,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答案,这打击了学生自主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的知识权威被拔高,无论教师所讲对错与否,学生都对此深信不疑,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单向地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的不平等关系为师生交往的不平等创造了条件。
2.从人际关系来看
传统的师生关系重视感情。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注意强调师生之间人际情感关系的建立,并把这种关系看作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看成是每个人社会化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2]。
在传统的教育中,班级授课制成为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学校教室是最重要的教育地点,在学校内师生有很多的机会可以面对面交流,在学习乃至在生活上的各个方面都能实现互动。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在生活里更是被看作长辈得到尊重。教师的学术水平、行事方式、说话风格以及人格修养等无不在时刻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从伦理关系来看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我国的文化传统突出强调了师道尊严,儒家思想中“天、地、君、亲、师”强调了其刚性的等级性,学生应该像对待父亲的感情和礼节对待教师,像服从父亲那样无条件顺从教师。
近代以来,教师的绝对权威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但是专制性的师道尊严思想的消极影响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消 除[3],现今的教师不再被视作绝对权威,但在师生关系中也具有相当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當下教师的权威来自于对知识的掌控和人格魅力,知识授受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的知识权威,而传统观念中的尊师重道以及教师自身年龄及身份特点也让学生自然认同教师权威。
二、信息化时代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冲击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音频及视频教学资源、虚拟学习社区等方式,对传统的师生关系造成了冲击。
(1)知识获取渠道增多,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当前,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内面对面地询问教师,而且可以在网上提问;不仅可以问教师,还可以问网友,百度、知乎等在线问答互动平台的出现提供了许多便利;网络课程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和文档)日渐丰富,学生甚至可以自主学习。
(2)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发生变化。纵观师生关系的历史发展,总是在“以师为主”还是“以生为主”上争论不休、此消彼长[4]。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占中心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弱势群体地位,教师成为话语霸权的占有者,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受到压制[5]。在信息化教育的浪潮影响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对教师的依赖下降,但这不意味着学生就取代教师成为教育主体,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教育主体呈现出新的特点,即教育主体的不确定性,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的传授关系上并没有固定的界限,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而学生也可以质疑教师权威。这要求我们摒弃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消除师生关系中的话语霸权,从而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造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分离。这包含两方面,即空间分离和心理分离。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教师和学生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大。传统意义的课堂逐渐削弱,而虚拟的课堂逐渐发展,远程教学成为可能;教学方式也不得不改变,教师们开始利用音频、视频资源展开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对此依赖性增强。而学生可以自主寻找学习资源,从而绕开教师的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可以求助网络以及电子产品,面对面的师生互动越来越少。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师生空间距离拉大以及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心理沟通也逐步减少,学生不愿意也不太需要找老师求助,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进展等情况也不太了解,难以把握学生的动态[6]。师生之间的对话缺少深层次的心灵交流,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形式交流,师生关系在信息化背景下越来越分离。
(4)稀释了教师权威。教师权威是教师拥有的使人信服、仰赖及愿意遵从的力量和威望,是良好教学秩序的基础,也是师生关系中的重要纽带[7]。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权威绝对服从,而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这一秩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对教师的依赖也越来越小。与其同时,不少教师存在对多媒体教学、网络授课方式掌握不足等问题,教学方式、内容和技巧跟不上现阶段的教学要求,知识不再是教师独控,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而师生情感关系的基础——长期稳定的师生共同体面临冲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降低,对学习群体的归属感下降,个体的独立性日趋严重。教师的个人魅力不足以让学生产生景仰之情,而基于教师角色身份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淡化。
三、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理想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1.提高教师素养
雅斯贝尔斯认为最好的教育是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教师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8]。良好的师生关系建构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这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人格修养。具体而言,要想应对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教师就要加强自身学习,紧扣时代的要求完善知识体系;不断充实和改进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合理利用音频、视频材料为教学服务;多展开教师技能培训,互相学习交流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技巧;教师在课堂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论坛等搭建交流平台实现课后互动。此外,教师要加强个人修养,当下师德沦丧、师生冲突成为热点话题,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方面表明当下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尖锐,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教师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要有人文关怀,关心和爱护学生,从心灵上与学生沟通;尊重和理解学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2.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共同体
“师生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愿景的师生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组织[9]。师生共同体的内涵包括群体归属感和群体权威结构两方面,是構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首先,从教学主体关系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关系中,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主动加工者。其次,师生之间要达成良好的互动,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教学活动是在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中展开。要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年龄身份等的差别都不能阻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最后,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实体分离使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难,而情感沟通也受阻,心理距离拉大。这需要教师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将阻碍因素化为推动力量,灵活运用社交软件搭建交流平台,师生可以随时随地无障碍交流信息,从而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师生之间充满关爱的交往构建起民主平等的共同体关系,最终推动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3.营造健康的交往环境
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健康的交往环境,需要从教师和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在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学校、家庭、教师缺一不可。学校要大力加强班级环境和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班级环境涉及教师与学生是否能在课堂上有效交往,它包括教室建筑、班级设施、教室布置和座位编排等。除了计算机、高清晰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外,还有网络课程与网络交流平台,学校要加强基础信息设施建设,提高硬件、软件水平。教师要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在课堂中掌握音频、视频教学方式,采取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让学生积极应对信息化趋势,引导他们合理使用信息化手段学习,同时家长要多与学校交流,掌握孩子的学习动态与交往情况。
参考文献:
[1]刘淑侠.网络环境下新型师生关系探析[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6.
[2]王宇飞.信息技术教育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的影响[J].成人教育,2004(3).
[3]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孟 璨.师生关系的时代困境、理想样态与现实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
[5]姜 哲,姚军贤.后现代主义与师生关系重塑[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8).
[6]贺晓亮.教师本真权威的回归[D].重庆:西南大学,2015.
[7]黄庆丽.教师权威的丧失与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2016(3).
[8](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 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9]陆 朋,冯玉珠,王立宝.高校“师生共同体”及其活动方案[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