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村庄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探析

2018-09-07石瑾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保护

石瑾

[摘要]红色村庄作为集红色基因、红色资源、红色传统于一体的基本单元,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见证者,并在当代德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红色村庄“消亡”、滞后、转型等各种困境与挑戰,红色村庄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尤为重要。

[关键词]红色村庄;活态传承;保护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倡导下,挖掘并传承红色基因引发研究热潮,对于红色村庄的活态传承也一度成为热题。所谓红色村庄的活态传承,就是要把原本真实的村庄生活形态传承下去,尤其在保护、利用、开发的过程中,不破坏原有的村庄风貌、革命精神特色,使得红色村庄由内而外得以延续和传承。

一、红色村庄的价值分析

红色村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载体,也是续承革命优良传统的基层单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价值,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历程,并在高校德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价值。

(一)红色村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文化一脉相承的统一体。任何一个红色村庄都饱含丰富的革命养料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在生生不息,从未间断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富于革命精神的中华民族,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中共的宣传、带领下,勤劳、勇敢的人民群众走向革命,并在吸收外来文化之下将“红色”“革命”深深烙印在心中,一个个村庄、一名名革命战士,不仅蕴含着坚韧的爱国情怀,更产生了“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清廉奉公”等革命精神,留下了形式多样、扎根于民众内心的红色资源。红色村庄内有革命纪念地、革命文物、革命将领故居等,这些物质形态的资源与在此产生的精神文化一样,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着鲜明的中华文明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为中国革命提供充分的养料的同时,与其相互促进,统一于红色村庄内,见证着中国基层社会在近代的变迁与发展。

(二)红色村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见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为目标。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和巩固政权,并不断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军南下,将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创造性的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农村见证了中国革命从早期探索走向全国胜利的奋斗历程,红色村庄宛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新中国的希望。土地革命、支前扩红、推行公债,红色村庄在中共的领导下如火如荼的进行新社会的建设,在农村的掌权是中共执政的初步尝试,并深深地影响着红色村庄的变迁与发展。总之,红色村庄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历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凝聚人心并进行革命实践的史实,这是红色村庄独具一格的重大政治与历史价值。

(三)红色村庄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红色村庄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历史与时代的产物,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包括纪念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战争遗址等,其不仅饱含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育人的生动教材,并通过参观旧址、宣讲革命故事、体验行军生活等社会实践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红色村庄还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所形成的以人为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于创新等精神财富,并成为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的历史结晶。由此可知,红色村庄的育人价值,源于有形的与无形的红色资源,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影响之下,红色资源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能够带领人们回顾中国共产党人艰难的奋斗历程,牢记历史使命。

二、红色村庄的再生困境与挑战

(一)旧址的遗弃与红色村庄的消亡。在现代化发展的冲击下,红色村庄面临“消亡”的严峻考验。随着大量人口的迁移,城市化的建设与发展吸引着年轻一辈入住城市,红色村庄的传承成为一个问题,许多革命旧址在未被发现与挖掘的前提下,被遗弃或改造成新房,历史的痕迹越来越少,村干部为赶超和创造业绩,忽视革命历史文物,除了少数被珍藏外,其余大都分散在不同的家庭单位中,周而复始,历史的见证者们相继逝去,传承则出现严重断层,更有甚者将历史文物当做私人资产随意买卖,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民众观念淡薄,缺乏保护意识。民众观念是红色村庄得以续承的关键因素,在现代化各种思潮的影响之下,民众更多的追求物质,对于保护红色村庄,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等精神需求缺乏认识,众多革命老区的红色村庄还处于困难落后阶段,村庄规划与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人口迁移,人才外流现象屡见不鲜。仅有少数村民将红色遗址、文物作为传承与关注的对象,当地学校也缺乏启蒙教育,领导、干部学习也流于形式与表面,有的甚至出现全面“改造”,使其面目全非,毫无旧址痕迹,保护意识淡薄成为制衡红色村庄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缺乏强有力的法律规范与监督机制。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以及一系列“革命老区”振兴计划、政策的推出,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红色村庄纷纷走向现代化建设,旧居改造不胜枚举,众多革命旧址或是成为宗族、宗教的使用场所,或是被村民直接拆除,一些重要革命遗址早已不见踪影,革命文物大量破损、丢失、交易,再有甚者出现“造文物”现象,骗取政府补贴。面对革命文物归属问题、革命旧址土地征用等问题,各村庄缺乏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村干部缺乏作为,导致红色村庄的历史遗存与保护问题更加错综复杂。

(四)开发与整合力度不强,手段不足。红色村庄地处于不同革命老区,村庄内红色资源数量不一,开发力度参差不齐,各地红色村庄对于红色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往往单兵作战,表现形式简单,多为“一张桌子一盏灯”的模式,缺乏时代气息,村干部缺乏对红色村庄既有价值的认识与对红色资源内涵的深度挖掘。政府规划与引导缺乏整体性认识,未将红色村庄的红色资源与乡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相联系,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且很少有人走进红色村庄参观考察,革命旧址常常门可罗雀,商业化的建筑古街却热闹非凡。

三、红色村庄的活态传承与保护路径

(一)红色文物与村庄遗址齐抓共管。加快对红色村庄中的纪念地、革命遗址的进一步调查、统计,完善红色村庄的保护名录,建立国家、省、市、县(区)、乡(镇)五级保护体系,是保护红色村庄的重要一步。首先,要积极将现有的红色资源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例如赣南革命老区众多红色村庄的“总司令部旧址”“总政治部旧址”“将领旧居”等。其次,要对红色村庄遗址进行修缮,积极修缮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并兴建各地特色标识,例如兴国县塘石村结合当地宗族特色兴建忠烈祠、村史馆等。最后,要对尚未挖掘的红色村庄进行深度开发,对即将“消失”的红色资源进行抢救,作为红色村庄的直接管理者,村干部须对红色资源予以极大重视,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中,将红色资源纳入其中,规划在内,继续保持红色村庄的特色,使红色村庄的价值永续留存。

(二)加强民众红色传统教育,推动红色基因永续相传。树立红色村庄的保护认同,是红色村庄得以传承的关键因素,只有对全社会开展红色传统教育,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才能使其自觉加入到红色村庄的保护中来。此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教材,将红色资源“三进”学校,也是当前德育的重要任务。“进教材”即将现有的红色德育成果纳入教材,并根据地缘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专题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革命历史;“进课堂”是将党史国情、红色传统等内涵在学生的不同课程中贯通,提高学生对红色历史的深度理解;“进头脑”是指将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相结合,深入学生心灵的同时,使学生内化为实际行动。

(三)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完善红色革命遗址保护法规。完善红色革命遗址保护法律法规,将红色资源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是红色村庄得以保护的根本保障。相关部门应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予以监控和管理,设立相关工作人员和监控制度,在基层听取当地民众相关意见和建议,通过调查、走访等形式全方位掌握村庄保护的多种变量因素,及时反馈信息。同时,红色村庄作为不断发展的社区,有着动态性与实时性等特征,人员流动、经济转型等因素都将造成保护的难度,只有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工作人员的长期坚持,加之当地民众的配合,才能将红色村庄保护与传承好。

(四)整合既有资源,打造特色乡村经济链,实现红色村庄的活态传承与再生。红色村庄不仅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还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如革命老区赣南闽西,不仅是中共开辟根据地的核心地带,也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因此,对于既有资源,不仅要基于现实进行挖掘,更要结合当地特色,将中华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相结合,并赋予时代的气息,与时俱进。除此以外,红色村庄的保护与开发要齐头并进,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业,与乡村产业相结合,面向市场精心打造各红色村庄旅游品牌,如发展农家乐、民俗生态游等,只有将红色村庄的历史遗存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整合各项资源,延伸其内涵,使各红色村庄有机联系起来,才能提高红色村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从而达到红色村庄的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3]李康平.江西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李康平,李正兴.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8(1).

[5]杨建辉.试论红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

[6]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6).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保护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